通假字

通假字中国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非等同六书中的「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有时也会不采纳本字,而把特定的通假字当作标准用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能”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的成因

通假字的成因多种多样。很多情况下有某一程度的语言规律,不能仅仅理解为古人之讹误。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 通假字与其所代替有古今字之关系。经常是通假字是本字,而今字的由来是后人附加部首以更方便分别字义。例如,「婚姻」的「婚」字最初无女部。见到「昏」字时,难以快速知道其所表现。后人为了更方便分别「黄昏」的「昏」与「婚姻」的「婚」,在「昏姻」的「昏」字左边附加女部[1]。故「婚」字流行之前的古文当中经常见到「昏」作「婚」之通假。还有「凤凰」最初作「凤皇」,而后人以「几」包「皇」成今字[2]。「莫」是「暮」的本字,而后人借「莫」作代词。为了更方便分别这两个词,在「莫」底下附加了日部以明确日落之义[3]。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地区仍存在附加部首以更方便分别字义的习惯。有时过度。例如,「水果」的「果」字在中国大陆以外或作「菓」。「韭」字或作「」,虽然「果」与「韭」本字象形,毋需附加艸部[4]
  • 本字与其通假为同一概念的名词与动词,而文言语法的名词又经常能作含义相关的动词。例如,「食」字能表现「食物」,亦能表现「吃饭」之义。「合」字在古文当中能作「盒」字之通假。「合」与「盒」不仅仅读音相同,「盒」字的形声字声符是「合」,而且二者皆表现「包容」、「合并」之义。盒子又一般有盖子与它相合,包容盒内之物。最原始的语言只有口语,无书面语,所以「合」与「盒」也许能理解为同源词[5]。「合」与「食」的差别就是「合」字在书面又有其他的符号代表其名词,即是「盒」字。故「合」作「盒」的通假若「食」字一般,使一个字有动词与名词的用法。名词「被」有时作动词「披」的通假,而「披」的概念一般跟被子、外套有关。「被」与「披」有同一个声符,即是「皮」,所以古音相同的几率高。古代被子也经常由皮革制做,故三者概念有亲密的关系,也许能理解为同源词[6]。同声符的形声字以外的例子当中有动词「保」,能作名词「宝」之通假。
  • 本字与其通假能作同一动词的使役动词。文言语法当中,动词能直接代表其使役动词。例如,「饮」字能表现「喝东西」的概念,亦能表现「让某人喝东西」的概念。「管仲饮酒」表现「管仲喝酒」的意思,而「桓公饮之酒」表现「桓公让他喝酒」的意思。「饮」在第二句就是「喝东西」的使役概念,即是「让某人喝东西」的概念。「食」字亦然,能作「饲」的通假。「饲」字意思是「喂食物」,而「喂食物」又能理解为「让某某吃东西」,即是「吃东西」的使役概念。而且「食」与「饲」读音相似,可能同源[7]。「示」与「视」、「见」与「现」亦能为例[8]
  • 文言语法当中形容词经常能作动词,故有些形容词能作含义相关、古音相同或相似的动词的通假字。例如,「善」能作「缮」的通假。文言语法当中,一个形容词作为动词时,一般表现让宾语的状态变成该形容词所表现的状态的意思。例如,「贵之」的意思是「把它当作贵的东西对待」。「缮之」表现「修理它」的意思,而「善之」表现「让它变完善」。因为「修理它」与「让它变完善」的意思相近,而且「善」又是「缮」字的形声字声符,所以「善」作为动词时能作为「缮」的通假。
  • 汉语当中有些跟交易、交换、给予动作有关的概念经常有同一个动词代表方向相反的动作。例如,「借」能表现「借给其他人」或者「借过来」的意思,而「借给其他人」与「借过来」的动作方向相反,但是用同一个动词表现。「租」亦然,可以表现「租出去」或者「租来用」的概念。古文「受」能作「授」之通假。「授」不仅仅声符是「受」,而且「受」与「授」是方向相反的同一动作[9]
  •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 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除皇帝本人外,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现代有时也会因此使用通假字,如本义为「发生性关系」的「入」常被同音的「日」字取代,就是为求避讳。
  •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着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本。”
  •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 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就从俗采纳通假字作为标准写法,而不采纳本字。比如“指挥”本字应该是“指麾”。“麾”是用来指麾军队调动的旗帜,转作动词,发号令。《三国演义》有“玄德麾军回身复杀”,就是用了本字。而民间长期写的“指挥”“挥军南下”的“挥”其实本来只有摆动舞动的意思,没有发号令的意思。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本学知识,小心判别。

白话文常见通假字

  • 行李,“李”本字是同音字“理”,行前整理。
  • 跳梁小丑,“梁”本字是同音字“踉”,跳踉,跳跃的意思。
  • 指挥,“挥”本字是近音字“麾”,以信号旗发调动令。
  • 腻子粉,“腻”本字是近音字“泥”,意思是用膏状物涂抹。民间只知道“泥”的平声读法,源自中古音奴低,不知自古以来还有源自中古音奴计切的去声读法,所以假借“腻”。
  • 磊落,“落”本字是同音字“硌”,磊硌,本形容一堆石头坚硬雄伟的样子。
  • 耳鬓厮磨,“厮”本字是同音字“𥕶”,𥕶就是磨的意思。
  • 挑衅,“衅”本字是同音字“舋”,裂痕、嫌隙、争端。
  • 寒伧,“伧”本字是同音字“凔”,凔就是寒的意思。
  • 家伙,「伙」本字是近音字「活」,「家伙」本写作「家活」,意思是家庭生活工具,后来引申为对人的谑称。[10]另外,「家伙」的第一个字写作「」不写作「」。[10]

古籍著名通假字

  •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悦」的通假字(或古今字
  • 礼记·礼运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当中「与」通「举」

参见

参考数据

  1.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4页
  2.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4页
  3. . [2024-03-02].
  4.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5页
  5.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出版,第590页
  6.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出版,第446至447页
  7.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出版,第258页
  8.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出版,第424页、第560页
  9.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出版,第238页
  10. (简体中文).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