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体

独体为一种汉字字体的结构,与合体概念相对。指汉字结构中,仅含有一个单独形体、不可分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的字。其形体结构完整,难以拆解分析其读音或字义。这包含着六书中所归类的象形指事字。“独体”与“合体”之分最初始见于宋朝郑樵的《通志·六书略》中。其中载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独体文是合体字构成的基础[1],又称为「字源」。

独体字亦常作为其他字的部首,如「木」字成为「树」、「樟」、「榕」等字之部首。

范例

  • 象形:文、龟、木。
  • 指事:上、下、刃。

数量

独体字是汉字的基础部件,如同拼音文本的语素一样,组成其它所有汉字。因而占整个汉字的比例很小,在常用汉字中不超过5%[2]

释义

  • 说文解字段注: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本可互称。
因此最早独体字称为「文」(通「纹」),衹有合体字才称为「字」,今日已不区分,统称「文本」。

参考资源

  1. (PDF). 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 2009-03-24: 第1页.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2-09) (中文).
  2. 独体字溯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简体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