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汉字
历史
新加坡使用的汉字可分为三个时期:
- 1969年前:使用传统汉字。
- 1969年至1976年:颁布《简体字表》,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简化方案》。
- 1976年后:完全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的简化字,颁布《简体字总表》、《异体字表》和《新旧字形对照表》。
1969年之前使用传统汉字。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1976年后新加坡的简体与中国大陆的简体在字体上已经没有区别,仅在用词方式及外来词汇的翻译上有所差异。
1969年《简体字表》
1969年《简体字表》又称502《简体字表》、《502》,因该表审订第一批共502个常用简体字,参考国民政府《第一批简体字表》、日本新字体,而特用简体字中有十个后来与中国大陆的二简字方案完全相同。
与中国大陆二简字相同
本字 | 中国简化字 | 新加坡汉字 |
---|---|---|
与日本汉字新字体相同
本字 | 中国简化字 | 新加坡汉字 |
---|---|---|
与中国大陆简化字相异
本字 | 中国简化字 | 新加坡汉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简化字差异在部首不简化
本字 | 中国简化字 | 新加坡汉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码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本扩展A区收有新加坡汉字226个,字源名称为「GS」。
参考文献
- 新加坡汉字规范的回顾与前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谢世涯,华语桥
- 新加坡与中国调整简体字的评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谢世涯,华语桥
- 字形维基:新加坡特有简体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