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音

宋音日本漢字音的一種。主要是鎌倉時代訪問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以歸入廣義的「唐音」(唐宋音)。主要限於特定的禪宗詞彙,對一般用語的影響比較少。但作為繼吳音漢音新漢音之後的漢字音的一層,仍然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概說

唐朝末期遣唐使制度廢止,日本處於一定程度上的鎖國狀態平安時代後期至院政期)。但通過中國商船的通行以及前往天台山五臺山參拜的僧人,仍然與中國有些許的交流。至院政期的後期,隨武士階級的得勢,日本與中國(北宋末至南宋)的交流又再次活躍,僧人的往來也是其中之一。傳播漢字音的主要有南宋時期入宋求法的「求法沙門」,包括律宗禪宗的眾僧,以及移居日本的中國高僧蘭溪道隆兀庵普寧無學祖元等。這些鎌倉時代的禪僧傳入日本的是南宋末至元初江浙地方的方言音。至鎌倉時代末期,宋音已經大致形成並固定下來。具體資料如「正法眼藏」(1288)等。

特徵

宋音體現出中國音由中古音近代音過渡過程中的種種變化。

聲母

  • 1. 輕唇音化導致明母微母字發生區別。如:
    • 明母:
    • 微母:
  • 2. 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母)多為行音。原因是舌上音發生顎化與正齒音(穿等母)合流為塞擦音,而當時日本的行音為ta、ti、tu、te、to,相對而言塞擦音被認為與行音更為接近。如:
  • 3. 疑母字除外有或寫法,表示在細音之前發生顎化或脫落。如:
  • 4. 匣母脫落。與南方來源有關。與吳音類似。如:
  • 5. 部分曉母合口字以行音表示。hi被聽作日語的。如:

韻母

  1. 部分止攝開口齒音字變為韻。反映舌尖元音化的過程。如:
  2. 魚韻字為韻,模韻字為韻。區分原音是有拗介音的錄為韻。如:
    • 魚韻:
    • 模韻:
  3. 歌戈韻以韻表示。桓韻以反映中國的音變。如:
    • 歌戈韻:
    • 桓韻:

韻尾

  1. 梗攝、曾攝韻尾變為。通攝亦有此類字出現。但江攝宕攝仍為韻尾。如:
  2. -m韻尾與-n韻尾混同,皆為韻尾。中原音韻兩者尚明分。說明鎌倉時代以後日本的撥音統一為/-N/。如:
  3. 入聲韻尾消失。體現中國原音入聲韻尾的退化和消失。如:

聲調

宋音沒有表示聲調的符號「聲點」。

參見

參考文獻

  • 沼本克明(1986),《》,東京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