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
笔画(也写作“笔划”[注 1])指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条线条。日常使用时,一般都指楷书书写和印刷字形(例如明体)的笔画。包括本条目描述的内容也是如此。若要指篆籀古文本或草书的笔画,多会另作说明。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可分为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两大类。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基本说明
传统上,楷书和印刷字形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包括:横()、竖(
)、撇(
)、捺(
)、点(
)、挑(
)、钩(
)、弯(
)。现代还添加了曲(
)和圈(
)两种。当中,前六种基本笔画可以独立出现,圈也可以。但钩则不能,必定要跟其他笔画组成复合笔画。弯和曲在一些罕见的特殊汉字里也可独立出现,但在绝大部份场合里,它们也只会跟其他笔画组成复合笔画。
至于复合笔画,则由上述两或多种笔画组合而成。两个基本笔画的组合处称为折。例如横钩()有一个折,竖钩(
)也有一个折,竖曲钩(
)有两个折,横撇曲钩(
)就有三个折,横撇横撇钩(
)更有四个折。
现代以数字键盘来输入汉字的的基本「笔形」,则常把捺归进点,把挑归进横,把各种复合笔画归进折或弯,成为「横、竖、撇、点、折(或称弯)」五种基本笔形。由于「札」字刚好由「横、竖、撇、点、竖曲钩」这五笔顺序组成,因此大家常以「札字法」来称呼这五种笔形归类。
笔画有先后的顺序,参见笔顺。笔画的书写也有方向性,不允许逆反。例如:
历史
历史上,最早总结汉字笔画的是东晋的卫铄(卫夫人),其著作《笔阵图》中总结汉字为七条「笔阵」(又称「七势」),包括:横、点、撇、折、竖、捺、钩。然而,这著作疑是伪托的[1]。
受七条「笔阵」影响,后来书法家(有说是王羲之、崔子玉、钟繇、智永、张旭)进一步归纳出「永字八法」,把「永」字分析成八笔:侧(点)、勒(横)、努(竖)、趯(钩)、策(挑)、掠(长撇或弯)、啄(短撇)、磔(捺)。[1]
唐朝书法家进一步说明这八法,如颜真卿有《永字八法颂》:「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弩:湾环而势曲,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踖以迟移。」柳宗元亦有《永字八法颂》,谓:「侧:不愧卧,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趯:宜存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掩,磔:趯趞以开张。」
从八法略为调整,则成为后人常说的「点、横、竖、钩、挑、弯、撇、捺」八种楷书笔画。后来人们调整排序,再把「弯」分为左拐的「弯」与右拐的「曲」,添上罕见汉字才有的「圈」,则成为现代笔画。
各种笔画
笔画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序号 | 字例 | 备注 | |||||||
---|---|---|---|---|---|---|---|---|---|---|---|---|
明 | 楷 | 传统名称 | 香港名称 | 台湾名称 | 大陆简称 | 大陆全称 | 其他名称 | Unicode | 传承名称 | 国标 | ||
![]() | ![]() | 横 | 横 | 横 | 横 | 横 | 勒 | H | H | 1 | 三 言 隹 花 | 书法时或分长横与短横。 |
![]() | ![]() | 斜横 | --- | --- | (斜横) | (斜横) | (H) | SH | (1) | 七 弋 宅 戈 | 或并入横。 | |
![]() | ![]() | 挑 | 趯 | 挑 | 提 | 提 | 策 | T | U | 1.1 | 刁 求 | |
![]() | ![]() | 点挑 | --- | --- | (仰点) | (仰点) | 点趯、点提 | (T) | DU | (1.1) | 或并入挑。 | |
![]() | ![]() | 竖 | 直 | 竖 | 竖 | 竖 | 栋、弩 | S | V | 2 | 十 圭 川 | 书法时或分垂露竖与悬针竖。 |
![]() | ![]() | 斜竖 | --- | --- | (斜竖) | (斜竖) | (S) | SV | (2) | 五 贯 | 或并入竖。 | |
![]() | ![]() | 右斜竖 | --- | --- | --- | --- | (S) | RSV | (2) | 𠙴 㐃 | 或并入竖、斜竖。 | |
![]() | ![]() | 撇 | 撇 | 撇 | 撇 | 撇 | 斜撇、掠 | P | T | 3 | 竹 大 乂 勺 | 书法时或分长撇与短撇。 |
![]() | ![]() | 扁撇 | 平撇 | --- | (平撇) | (平撇) | 啄 | (P) | FT | (3) | 千 乏 禾 斤 | 或并入撇。 |
![]() | ![]() | 直撇 | 直撇 | 竖撇 | 竖撇 | 竖撇 | SP | WT | (3) | 九 厄 月 | ||
![]() | ![]() | 点 | (俯)点 | 点 | 点 | 点 | 顿点、侧点、侧 | D | D | 4 | 主 卜 夕 凡 | |
![]() | ![]() | 长点 | 右顿点 | 长顿点 | (长点) | (长点) | (D) | ED | (4) | 囱 囟 凶 | 或并入点。 | |
![]() | ![]() | 左点 | 左顿点 | --- | (左点) | (左点) | 左侧点 | (D) | LD | (4) | 心 忙 恭 烹 | 或并入点。 |
![]() | ![]() | 直点 | --- | --- | --- | --- | 竖点、头点、顶点 | (D) | WD | (4) | 或并入点。 | |
![]() | ![]() | 捺 | (斜)捺 | 捺 | 捺 | 捺 | 磔 | N | P | 4.1 | 人 木 尺 冬 | 书法时或分长捺与短捺。 |
![]() | ![]() | 挑捺 | --- | --- | 提捺 | 提捺 | 饰笔捺 | TN | UP | 4.2 | 主要见于旧字形。 | |
![]() | ![]() | 横捺 | --- | --- | --- | --- | 大捺、长捺、弯捺 | (TN) | HP | (4.2) | 入 八 内 | 或并入捺、挑捺。大陆宋体作![]() |
![]() | ![]() | 扁捺 | 平捺 | --- | (平捺) | (平捺) | 卧捺、底捺 | (N) | FP | (4.1) | 走 足 廴 | 或并入捺。 |
![]() | ![]() | 挑扁捺 | 平捺 | --- | --- | --- | 底捺、艇捺 | (TN) | UFP | (4.2) | 或并入扁捺、捺。 | |
![]() | ![]() | 弯 | 向左方弯 | 弯 | (弯) | (弯) | 左弯 | (W) | C | --- | 只限楷体。 | |
![]() | ![]() | 曲 | 向右方弯 | --- | --- | --- | 弯、右弯 | (X) | A | --- | ||
![]() | ![]() | 圈 | --- | --- | 圈 | 圈 | 圆 | Q | O | --- | 〇 㔔 㪳 㫈 | |
![]() | ![]() | 横钩 | 横钩 | 横钩 | 横钩 | 横钩 | HG | HJ | 5.3 | 冧 欠 冝 蛋 | ||
![]() | ![]() | 挑钩 | --- | --- | --- | --- | 斜横钩 | (HG) | UJ | (5.3) | 只限台湾楷书,或并入横钩。 | |
![]() | ![]() | 横撇 | 横撇 | 横撇 | 横撇 | 横折撇 | HP | HT | 5.2 | 夕 水 登 | ||
![]() | ![]() | 横斜 | --- | --- | --- | --- | 横斜竖 | (HP) | HSV | (5.1) | 互 | 或并入横撇、横竖。 |
![]() | ![]() | 横竖 | 横直 | 横折 | 横折 | 横折竖 | HZ | HV | 5.1 | 口 己 臼 典 | ||
![]() | ![]() | 横竖钩 | 横直钩 | 横折钩 | 横折钩 | 横折竖钩 | 月钩、司钩 | HZG | HVJ | 5.15 | 而 永 印 | |
![]() | ![]() | 横撇钩 | 横直钩 | --- | --- | --- | 勿钩、幻钩、横斜钩 | (HZG) | HTJ | (5.15) | 勺 方 力 母 | 或并入横竖钩、弯钩。 |
![]() | ![]() | 挑撇钩 | --- | --- | --- | --- | 也钩、斜横竖钩 | (HZG) | UTJ | (5.15) | 或并入横竖钩。 | |
![]() | ![]() | 横竖横 | 横直横 | 横折横 | 横折折 | 横折竖折横 | 凹折 | HZZ | HVH | 5.12 | 凹 兕 卍 | |
![]() | ![]() | 横竖挑 | --- | --- | 横折提 | 横折竖折提 | 言挑、横竖趯 | HZT | HVU | 5.14 | ||
![]() | ![]() | 横曲 | --- | --- | 横折弯 | 横折竖弯横 | 朵弯、横弯 | HZW | HA | 5.13 | ||
![]() | ![]() | 横曲钩 | 横弯钩 | --- | 横折弯钩 | 横折竖弯横钩 | 九钩 | HZWG | HAJ | 5.22 | 九 凡 亢 | |
![]() | ![]() | 横捺钩 | 横弯钩 | 横斜钩 | 横斜钩 | 横折捺钩 | 风钩 | (HZWG) | HPJ | 5.16 | 风 迅 飞 凰 | 或并入横曲钩。 |
![]() | ![]() | 横撇曲钩 | 横弯钩 | 横曲钩 | 横斜弯钩 | 横折竖弯横钩 | 乙钩 | HXWG | HTAJ | (5.22) | 乙 氹 乞 乭 | |
![]() | ![]() | 横撇弯 | --- | --- | --- | --- | --- | HTC | --- | 𭥟 | 多见于楷体辶部。或分作横撇、弯两笔。 楷体的横撇弯,传统明体里变作横竖, 国字标准宋体(台标)里变成横撇横撇。 | |
![]() | ![]() | 横撇横撇 | --- | --- | 横折折撇 | 横折竖折横折撇 | 建折 | HZZP | HTHT | 5.21 | 延 建 | 或分作横撇、横撇两笔。 |
![]() | ![]() | 横撇弯钩 | 横撇弯钩 | --- | 横撇弯钩 | 横折撇折弯竖钩 | 耳钩 | HPWG | HTCJ | 5.23 | 陈 陌 那 耶 | 或分作横撇、弯钩两笔。 |
![]() | ![]() | 横竖横竖 | 横直横直 | 横折横折 | 横折折折 | 横折竖折横折竖 | 凸折 | HZZZ | HVHV | 5.20 | 凸 𡸭 𠱂 𢫋 | |
![]() | ![]() | 横撇横撇钩 | 横撇弯钩 | 横撇横折钩 | 横折折折钩 | 横折竖折横折竖钩 | 乃钩 | HZZZG | HTHTJ | 5.25 | 乃 孕 仍 盈 | 或分作横撇、横撇钩两笔。 |
![]() | ![]() | 竖挑 | 直趯 | 竖挑 | 竖提 | 竖折提 | 竖趯 | ST | VU | 5.6 | 卬 氏 衣 比 | |
![]() | ![]() | 竖横 | 直横 | 竖折 | 竖折 | 竖折横 | SZ | VH | 5.4 | 山 世 匡 | ||
![]() | ![]() | 竖曲 | --- | --- | 竖弯 | 竖弯横 | 直弯 | SW | VA | 5.5 | 或并入竖横。 | |
![]() | ![]() | 竖曲钩 | 直弯钩 | 竖曲钩 | 竖弯钩 | 竖弯横钩 | 儿钩 | SWG | VAJ | 5.19 | 孔 已 乱 也 | |
![]() | ![]() | 竖横竖 | 直横直 | 竖横折 | 竖折折 | 竖折横折竖 | 鼎折 | SZZ | VHV | 5.17 | 鼎 卐 | |
![]() | ![]() | 竖横撇 | --- | --- | 竖折撇 | 竖折横折撇 | 直横撇 | (SZZ) | VHT | 5.18 | 奊 捑 𠱐 𧦮 | 或并入竖横竖。 |
![]() | ![]() | 竖横撇钩 | 直横直钩 | 竖横折钩 | 竖折折钩 | 竖折横折竖钩 | 丐钩 | SZWG | VHTJ | 5.24 | 弓 弟 丐 弱 | |
![]() | ![]() | 竖钩 | 直钩 | 竖钩 | 竖钩 | 竖钩 | SG | VJ | 2.1 | 小 水 到 寸 | ||
![]() | ![]() | 竖弯 | --- | --- | 竖弯左 | 竖弯左 | 左竖弯 | SWZ | VC | --- | 只限香港楷书。 | |
![]() | ![]() | 竖弯钩 | --- | --- | --- | --- | 竖左弯钩、左竖弯钩 | --- | VCJ | --- | 𨙨 𨛜 𨞠 𨞰 | |
![]() | ![]() | 撇挑 | 撇趯 | 撇挑 | 撇折 | 撇折横 | PZ | TU | 5.7 | 去 公 玄 乡 | 或并入撇横。 | |
![]() | ![]() | 撇横 | --- | --- | --- | --- | (SZ) | TH | (5.4) | 互 母 牙 | 或并入撇挑、竖横。 | |
![]() | ![]() | 撇点 | 撇点 | 撇顿点 | 撇点 | 撇折点 | PD | TD | 5.8 | 巡 巢 粼 | ||
![]() | ![]() | 直撇点 | 撇点 | --- | --- | --- | 女折 | (PD) | WTD | (5.8) | 女 如 奸 𡞱 | 或并入撇点。 |
![]() | ![]() | 撇横撇 | --- | --- | (竖折撇) | (竖折横折撇) | 折 | (SZZ) | THT | (5.18) | 夨 𠨮 | 或并入竖横竖。 |
![]() | ![]() | 撇横撇钩 | 直横直钩 | --- | (竖折折钩) | (竖折横折竖钩) | 钩 | (SZWG) | THTJ | (5.24) | 巧 污 号 | 或并入竖横撇钩。 |
![]() | ![]() | 撇钩 | --- | --- | 撇钩 | 撇钩 | 左弯钩 | PG | TJ | 5.9 | 乄 | |
![]() | ![]() | 弯钩 | (向左方)弯钩 | 弯钩 | 弯钩 | 弯竖钩 | WG | CJ | 5.10 | 狗 豸 豕 象 | ||
![]() | ![]() | 扁捺钩 | 向上方弯钩 | 卧钩 | 扁斜钩 | 卧钩 | 心钩 | BXG | FPJ | --- | 心 必 沁 厯 | 只限楷体。 |
![]() | ![]() | 捺钩 | 向右方弯钩 | 斜钩 | 斜钩 | 捺钩 | 戈钩、代钩 | XG | PJ | 5.11 | 弋 戈 我 | |
![]() | ![]() | 撇横撇曲钩 | --- | --- | --- | --- | --- | THTAJ | --- | 𠃉 𦲳 𦴱 | ||
![]() | ![]() | 撇圈点 | --- | --- | --- | --- | --- | TOD | --- | 𡧑 𡆢 |
有些未完全楷书化的特殊汉字,含有非上表所述的罕见笔画,如:𠆭、𠇇、𠍋、𠪳、𡦹、𢀓、𦮙、𦹗、𬻷、𬼂、𭁇、𭅃、𭍻、𭑊、𭚥、𭤪、𭥟、𮓠、𮥹。
有些特殊汉字,含有反转的,即左右镜像的笔画,如:、。
还有些特殊汉字,整个字是其他汉字的180度倒转,或者含有180度倒转的部件。那些180度笔画也没有在上表列出,如:、、、、。
部份笔画详析
横
横()是基本笔画,书写方向从左至右,明体作水平线,楷体多会极轻微地向上斜。[2]
斜横()是变化形态笔画,从左下至右上,但收笔处不呈尖细形,维持「横」的收笔。挑也是左下至右上,但收笔处呈尖细形。[2]
挑
挑()也称提,是基本笔画,其定义为由左下至右上的笔画,收笔处多呈尖细形。书法近似斜横,但须向上提起,并且须为尖尾。如「扌」的第三笔。末笔为「横」的部件居左旁,多会避让变作「挑」,如「坭」的「土旁」、「划」的「画旁」。然而作复合笔画的一部份时,由于尾部会连接其他笔画,因此只要方向是从左下至右上,其尾部是否尖细并不是重点。[2]在「札字法」笔形归类时,挑笔都会归进横属。
此外,在「氵」和「冫」偏旁里,末笔的挑常写作点挑(),先向下写成水滴状,之后才把笔尖向右上挑起。
竖


竖()是基本笔画,从上至下,明体作垂直线,楷体或会轻微向左或右倾斜。有短竖、长竖;长竖在书法里又分「垂露竖」与「悬针竖」,前者收笔处呈圆润形,后者收笔处呈尖细形。书法中竖笔向下贯穿,且不是最后一笔的,多用垂露竖,也可用竖钩,如「木」、「朱」、「束」、「来」等字;若是最后一笔,则可用悬针竖,如「千」、「中」、「聿」、「巾」等字。有些书法流派只用垂露竖,不用悬针竖。「垂露竖」可代替「悬针竖」,但「悬针竖」不可代替「垂露竖」。[2]
撇
撇()是基本笔画,其定义为由右上至左下抛出去的笔画,收笔处多呈尖细形。然而作复合笔画的一部份时,由于尾部会连接其他笔画,因此只要方向是从右上至左下,其尾部是否尖细并不是重点。常常有直撇(
)、扁撇(
)等变化形态。[2]
点




点是基本笔画。最常见的点,也称顿点(),写法是从左上至右下按压,开笔处呈尖细形,收笔处呈圆润形[2]。对于其他笔画,如无特别比较需要,一般不必强调其长短,但对于点,大家时常会强调它是不是长点。因为在毛笔书法时,短的点可以只把笔锋按压,不用拖曳笔管,即可写成;长的点却必须拖曳笔管。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向的点,包括从右上至左下的左点(),以及从上或左上至下的直点(
)。直点出现在「宀」、「广」、「疒」、「六」、「高」等字的顶部。有些人会把直点当作短竖,其实,直点起笔部份的确有如「竖」般,但长度短小,起笔后不久即收笔,它的收笔与竖不相同。[2]目前台湾的国字标准字体、大陆的新字形都弃用直点,把过往作直点的字全都改成顿点,但在传统书法、传统明体造型上,以及在日、韩的汉字里,仍保留大量直点。
捺
捺()是基本笔画,其定义为由左上至右下压下去的笔画,收笔处多呈宽粗形。书法中形如蚕,头钝尾尖。然而作复合笔画的一部份时,由于尾部会连接其他笔画,因此只要方向是从左上至右下,其尾部是否宽粗并不是重点。某些旧字形雕刻工匠常作挑捺(
),首先向右上短短地挑起,然后再向右下捺下去,挑只属装饰,占整笔很小比例,与区别捺部件无关,可以全用普通的捺取代。[2]
另外,横捺()也是以捺为主体的复合笔画,先稍为从左至右作横笔的起笔,然后再向右下捺下去,用于「入」、「内」、「八」、「」等字。楷体横向起笔部份未必明显,短短的横笔部份变得呈弧形;明体里横笔部份清晰,可是大陆标准的宋体字依楷体改形,横捺造型亦变成「
」般呈弧形。[2]
楷书书法时,有些派别有「一字不二捺」的传统,除了最主要的捺笔外,其余的捺会改为长点,如「餐」的「又」部件、「遨」的「攵」部件,原来的捺笔都会写成长点。但也有些派别不拘泥于此。
现今台湾的国字标准字体,甚至规定在并非有两捺的一般情况下,普通的捺笔也要改成点。例如「央」、「英」、「映」、「美」、「矣」、「吴」、「奥」、「杏」、「李」、「查」、「香」等字的主要捺笔,传统书法和明体造型通常都保持作捺笔,仅有些书家在结字时偶尔变作点,以求灵活变化。但台湾的国字标准字体却规定这些字都必须作点,不可以写成捺笔[3]。有传承字形硏订者称是:「应伸展者不伸展,令字形俨如肌肉萎缩。」[2]
现在的「札字法」笔形归类中,捺归进点属。原因一是最常见的点之方向是从左上到右下,与捺一样,运笔方法也是以按压为主。原因二是捺在楷书书法里也可能像上方所述般变成长点。
弯、曲
弯是基本笔画,可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独立出现,只会作为复合笔画的一部份。过去,只要弧形的笔画,都可以称为弯。今天,则把顺时针方向拐的弧形笔画称为弯(),逆时针方向拐的弧形笔画称为曲(
)。[2]
手写的「⻎」部是少数可以让弯独立出现的汉字部件,但要书写者分四笔来写,而且不把这弯写成横撇,才会出现独立的弯笔。多数情况下,书写者会以三笔来写这部件,第二笔作横撇弯或横撇横撇,那么弯就无法独立出现。
弯和曲都经常出现在复合笔画里。然而,由于撇和捺也常常有轻微弧度,若出现在复合笔画里,有些人会混淆两者。一般来说,弯和曲的弧度都是明显的,拐弯后的方向比原方向差了近90度或以上。而撇和捺则以斜为主,弧度是轻微的。由于弯或曲的拐弯幅度大,在计算一笔复合笔画有多少折时,弯或曲会算作一折。但撇和捺那轻微的弧度并不会算进去。
现在的「札字法」笔形归类中,弯、曲都归进折属(亦称弯属)。
钩
钩是在折后短小的、呈尖细形收笔的笔画。它只可以在复合笔画里出现,不能独立出现。含有钩的笔画都必定是复合笔画。[2]
钩的方向有多种,但基本上,方向都会是前方那基本笔画的急速转向,与前方那基本笔画形成锐角。
折
折是指把基本笔画组合成复合笔画时,形成了「角」的笔画组合处。[2]理论上,钩的前方也有折,但那折通常都已包含在钩的定义内,因此大家都把后方接钩的折省略不提。撇除钩,常见的折多会折向下或折向右。
Unicode的定义里,声称折为90度角。这并不符合事实。例如横撇横撇()的三个折都是约45度;横捺钩(
)的第一折显然比90度大,第二折(钩前那一折)则小于90度。
复合笔画大多数都含有折,因此「折」这字也时常代指复合笔画。复合笔画有多种,常见的有竖钩()、横钩(
)、竖曲钩(
)、横竖钩(
)等。此外,简化字中出了像「」字中间的撇横撇,是过去在传统正体字里甚少见到的。[2]
复合笔画的命名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像中国大陆全称般,把构成复合笔画的部份全都加起来,只省略钩前方的「折」字。因此「」是横钩,「
」是横折撇,「
」是横折竖,「
」是横折竖钩,「
」是横折竖折横折撇,「
」是横折竖折横折竖。这种命名有时会显得很冗长,甚至遭汉字书法教授指责为令人头昏眼花[4],因此不常用。
第二种像传统名称和香港名称般,把构成复合笔画的部份全都加起来,然后省掉「折」字。因此「」是横钩,「
」是横撇,「
」是横竖,「
」是横竖钩,「
」是横撇横撇,「
」是横竖横竖。[2]由于折只是方向转换而起的角度,而基本笔画本身就有方向,名称里不采用「折」字并不会引起混淆[4]。这种名称本来亦用于台湾[5]。本条目的内文主要以这种传统名称作为笔画名字。
这种名称的主要缺点是可能造成连笔和分笔的混淆,例如 “口”的第二笔和“十”的两笔都称为“横竖”。尤其是在口述一个字的笔顺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辅助,混淆的可能性会更大。
第三种像中国大陆简称般,把构成复合笔画的部份全都加起来,然后省掉「折」字后方的基本笔画名字,但若碰到钩就省略钩前的「折」字。因此「」是横钩,「
」是横折,「
」是横折钩,「
」是横折折折。这命名方法的缺点是,有时省掉「折」字后方的基本笔画名字会造成混淆。例如「横折撇」与「横折竖」,若都省掉「折」字后方的基本笔画名字,两者皆会变作「横折」,因此又有一些例外,比如「
」是横撇,省掉「折」字,以免与「
」相混;「
」是横折折撇,首两折都省掉「折」字后方的基本笔画名字,但末尾那折却省掉「折」字,以免与「
」相混。对于何时省掉「折」字,何时省掉「折」字后方的基本笔画名字,这命名方式的内部做法并不统一。此外,这种命名方式强调「折」字,甚至像「横折折折」般连用数个「折」字,却省去了折到哪方向的说明或提示,遭汉字书法教授批评说:「折左折右、折上折下,折到哪里去?」并主张当事人应广纳雅言,好好检讨修正笔画名称[4]。
第四种是民间俗称,选一个含有那折笔的简单常用单字,称作「×折」(不含钩的复合笔画)或「×钩」(含钩的复合笔画)。例如「」是月钩或司钩,「
」是建折,「
」是凸折。未必所有复合笔画都有这种民间俗称。例如「
」(横钩)、「
」(横撇)、「
」(横竖)等就没有。
现在的「札字法」笔形归类中,复合笔画皆归进折属(亦称弯属)。
英文命名
Unicode名称
在Unicode(统一码)里,汉字笔画以一些归类的代表字母来命名。代表字母取自官话拼音的首字母。包括:
字母 | B | D | G | H | N | P | Q | S | T | W | X | Z |
---|---|---|---|---|---|---|---|---|---|---|---|---|
笔画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 | 扁 | 点 | 钩 | 横 | 捺 | 撇 | 圈 | 竖 | 提 | 弯 | 斜 | 折 |
官话拼音 | Biǎn | Diǎn | Gōu | Héng | Nà | Piě | Quān | Shù | Tí | Wān | Xié | Zhé |
笔画的具体命名,已列于上方「汉字笔画名称表」的「英文名称」栏中。带括号者,表示Unicode认为该笔画可以合并,未独立列出该笔画,因此注上合并笔画的名称。
然而,有一些笔画的命名,并不完全符合上表。例如「SWZ」来自「竖弯左(Shù Wān Zuǒ)」,当中的「Z」不是上表所示的「折」。又如「」在被合并至「捺(N)」前,是定名作「PN」的,这英文来自「平捺(Píng Nà)」,当中的「P」不是上表所示的「撇」。「平」字指的是扁平,若按规则,应定名作「扁捺(BN)」才对。
又如「HZZZG」即「横折折折钩」,但第一和第二个折的角度都远远少于90度。「HZZP」即「横折折撇」、「PZ」即「撇折」等笔画的「折」也一样,不符合折曲大约90度的规定。又如「HZZP」即「横折折撇」的前半部分,与「HPWG」即「横撇弯钩」的前半部分,其实是一样的,却分别用了「HZ(横折)」和「HP(横撇)」两种不同的命名。
传承名称
在传承字形标准化文档中,汉字笔画也是以一些归类的代表字母来命名。为便于国际化,以及方便非官话人士,字母取自英文意译的首字母。而且为免混淆,这些代表字母分作两类。
第一类是代表基本笔画(Basic stroke)的字母:
字母 | H | V | T | P | D | U | C | A | J | O |
---|---|---|---|---|---|---|---|---|---|---|
笔画形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 | 横 | 竖 | 撇 | 捺 | 点 | 挑 | 弯 | 曲 | 钩 | 圈 |
英文 | Horizontal | Vertical | Throw | Press | Dot | Upward horizontal | Clockwise curve | Anticlockwise curve | J-hook | Oval |
第二类是代表变化形态(Deformed)的字母:
字母 | F | W | S | L | R | E | N | I | M | Z |
---|---|---|---|---|---|---|---|---|---|---|
变化形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 | 扁 | 直 | 斜 | 左 | 右 | 长 | 短 | 倒 | 反 | 折 |
英文 | Flat | Wilted | Slanted | Left | Right | Extended | Narrowed | Inverted | Mirrored | Zag |
基本笔画组成复合笔画(Compound stroke)时,组合的地方通常都会有折。因此在复合笔画的名称里,即使把「折(Z)」省略掉,都不会构成误会。为免名称冗长,传承笔画名称一般都会省略「折(Z)」。
笔画的具体命名,已列于上方「汉字笔画名称表」的「英文名称」栏中。
电脑应用
Unicode的「中日韩笔画(CJK Strokes)」区(U+31C0–U+31EF)收纳了36种笔画:
中日韩笔画 Unicode 联盟官方码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31C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31D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31Ex | ㇠ | ㇡ | ㇢ | ㇣ |
可见有许多笔画Unicode都没收录。当中有不少是因为被Unicode视为可以与其他笔画合并,例如:
- 斜横(
)被视为可与横(
)合并。
- 斜竖(
)、右斜竖(
)被视为可与竖(
)合并。
- 左点(
)、直点(
)被视为可与点(
)合并。
- 横捺(
)、挑扁捺(
)被视为可与挑捺(
)合并。
- 扁捺(
)被视为可与捺(
)合并。
- 横斜(
)被视为可与横撇(
)合并。
- 挑钩(
)被视为可与横钩(
)合并。
- 横撇钩(
)、挑撇钩(
)被视为可与横竖钩(
)合并。
- 横曲钩(
)被视为可与横捺钩(
)合并。
- 竖横撇(
)、撇横撇(
)被视为可与竖横竖(
)合并。
- 撇横(
)被视为可与竖横(
)合并。
- 撇横弯钩(
)被视为可与竖横弯钩(
)合并。
- 直撇点(
)被视为可与撇点(
)合并……等等。
然而,在部份标准里,这些笔画是不可以合并的。例如明体的「辶」部,若把其挑扁捺更换作捺,字形不但变得诡异,甚至可能被视为错字。「夨」字的撇横撇若被更换作竖横竖,也只会变成错字。又如横曲钩和横捺钩在中国国家规范 GF 2001-2001《G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7]和传承字形推荐形体[8]里,也有区分(如“九”和“讯”右边),不能相混。这些没有收进Unicode里的笔画,可能只是在某些字、某些情况里与别的笔画相通,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别的笔画取代。
另外有少数在香港增补字符集中的笔画或单笔画汉字,在旧版中放在私人造字区里,在新版时改为对应到「中日韩统一汉字」的「扩展B(Ext-B)」区。GBK也将横曲钩定义在私用区,后续在GB 18030-2005内改为U+2E84;GB 18030-2000则在私用区U+E818放置横撇钩,但因为GB 18030-2005收录了扩展B区的汉字却没有修改对应导致GB 18030-2005内存在两个横撇钩(U+200CC和U+E818)[9]。连同部份单笔画汉字,可数出「⺄〇一丨丿丶乀乁乙乚乛亅𠃉𠃊𠃋𠃌𠃍𠃎𠃑𠄌𠄎𡿨」这些字符,详述如下:
编码 | 笔画 | HKSCS旧编码 | 备注 |
---|---|---|---|
2E84 | ⺄ | GBK私用区定义为U+E819。形近「㇈」(31C8)。不少字体把U+2E84制成横捺钩,把U+31C8制成横曲钩。 | |
3007 | 〇 | 形同「㇣」(31E3)。 | |
4E00 | 一 | 形同「㇐」(31D0)。 | |
4E28 | 丨 | 形同「㇑」(31D1)。 | |
4E3F | 丿 | 形近「㇓」(31D3),但也有字体制成形近「㇒」(31D2)。 | |
4E36 | 丶 | 形同「㇔」(31D4)。 | |
4E40 | 乀 | 形近「㇝」(31DD),但也有字体制成形近「㇏」(31CF)。 | |
4E41 | 乁 | 形近「㇝」(31DD)。 | |
4E59 | 乙 | 形同「㇠」(31E0)。 | |
4E5A | 乚 | 形同「㇟」(31DF)。 | |
4E5B | 乛 | 形同「㇖」(31D6)。 | |
4E85 | 亅 | 形同「㇚」(31DA)。 | |
200C9 | 𠃉 | ||
200CA | 𠃊 | F311 | 形同「㇗」(31D7)。 |
200CB | 𠃋 | F30E | 撇挑,非撇横。与「㇜」(31DC)不同形。 |
200CC | 𠃌 | GB 18030-2000在私用区定义为U+E818;GB 18030-2005同时收录二字。形近「㇆」(31C6)。不少字体把U+200CC制成横撇钩,把U+31C6制成横竖钩。 | |
200CD | 𠃍 | F30B | 形同「㇕」(31D5)。 |
200CE | 𠃎 | 形近「㇘」(31D8)。 | |
200D1 | 𠃑 | F30A | 形同「㇞」(31DE)。 |
2010C | 𠄌 | F308 | 竖挑,非竖横。形同「㇙」(31D9),但与「㇗」(31D7)不同。 |
2010E | 𠄎 | F316 | 形同「㇡」(31E1)。 |
21FE8 | 𡿨 | F30F | 形同「㇛」(31DB)。 |
各范围中笔画数最多的汉字
参见
注释
-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参考文献
引用
- 李家树、吴长和:《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趋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1日。页137。
- I.字坊编辑部. (PDF). 传承字形标准化文档 1.27. 一点字坊. 2022年9月17日 [2024年4月6日] (中文(繁体)).
- 中华民国教育部: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学习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郁周:《书写与书法论集》,台北,蕙风堂,1996年。
- 顾大我:〈汉字字形标准化之我见〉,《华文世界》36期,1985.04[民74.04],页33-36。
- (PDF), 表意文本小组: 页3, 2006年4月3日 [2017年9月10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年6月14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 (PDF). 2002: 7 [2024-03-14].
- I.字坊编辑部. (PDF). 传承字形标准化文档 1.36. 一点字坊. 2022年9月17日 [2024-03-14] (中文(繁体)).
- . 中文编码网页.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 见于《字汇补》、《汉语大字典》
- 见于《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
- 这个字收录于日本的TRON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内。在编码上曾提交到当时的扩展C区,编号为JMK66147,后因扩展C区的时间原因被安排到了扩展D区,之后因找不到合适证据被撤销(见IRGN 1250 -- Japan: Request for Removal of Characters from CJK D work. 2006.1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最终于Unicode 13.0版收进中日韩统一表意文本扩展区G内。
- 唐颖:〈中国笔画最多的汉字有160画 99.9%人不认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唐人》,2018年2月22日。
来源
- Unicode:CJK Strokes, Range: 31C0–31E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Unicode® Standard Core Specification:Appendix F - Documentation of CJK Strok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RG Rapporteur:Proposal to add twenty strokes to Unico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此计划书在2007年7月30日的Unicode Pipe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tage 6上获通过。)
- 传承字形标准化文档:传承字形笔画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香港教育署建议学校采用:小学课程纲要——中国语文科小一至小六课程纲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字笔画并类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om Bishop、Richard Cook:Character Description Language (CDL): The Set of Basic CJK Unified Stroke Typ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Yannis Haralambous:Seeking Meaning in a Space Made out of Strokes, Radicals, Characters and Compoun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小学第三学年华文课程说明:汉字笔画名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