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

多音字(或称破音字勾破)是指有多个读音的字,在各种语言普遍都有。一字双音或一字多音往往影响该字的意思。

产生原因

形态变化

汉语中词汇(早期汉语主要是单字词)残存的形态变化遗留到文本上,就表现为多音字。四声别义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种。经过多次读音规范后,这类多音字趋于消失。如:

  • 骑:名词读jì/ㄐㄧˋ;动词读qí/ㄑㄧˊ。(现中国大陆统读qí)

汉语的形态变化消失极早,很多词汇在现代以前已无异读,如:

  • 败:《广韵》中记载有两种读音,但这两个读音早在近代以前,由于浊上变去已经合并。

文白异读

一个语言往往含有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借入的读音),当两个(或以上的)层次都具有某一个字的读音时,便会形成文白异读

  • 六:liù/ㄌㄧㄡˋ、lù/ㄌㄨˋ(《广韵》仅一音,中国已统读liù/ㄌㄧㄡˋ)
  • 白:bái/ㄅㄞˊ、bó/ㄅㄛˊ(《广韵》仅一音,此字在20世纪中期已经读bái/ㄅㄞˊ,但在新国音时仍有bó/ㄅㄛˊ一读,李白在英语中曾据此音译为Li Po)
  • 百:bǎiㄅㄞˇ、bó/ㄅㄛˊ(《广韵》仅一音,百色曾读bósè/ㄅㄛˊㄙㄜˋ,中国今读bǎisè/ㄅㄞˇㄙㄜˋ)

语音变异

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语言融合或自身发展时,会演生出许多读音,诸如懒音、语音脱落等。

外来语读音

日本汉字音读最为明显,日本汉字的读法一般有二个以上,是因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传入的结果。 在普通话中亦间有取自游牧民族等其他民族语言、梵语、其他汉语语言或方言的发音属于此类。

入派三声的不同情况

官话的入声消失之后,派入其余三声,但不同官话方言派入的方式不同,这些不同的官话方言相互影响,造成了一字多音(一部分在北京话中可以看作文白异读),如:

  • 角:jiǎo/ㄐㄧㄠˇ、jué/ㄐㄩㄝˊ(《广韵》中“角”有两个读音,但其中一个是专门用于地名及复姓的“角里”一词,今读lù/ㄌㄨˋ。剩下的一个读音对应于今日的jiǎo/ㄐㄧㄠˇ、jué/ㄐㄩㄝˊ两音)
  • 壳:ké/ㄎㄜˊ、qiào/ㄑㄧㄠˋ、què/ㄑㄩㄝˋ(《广韵》仅一音)

叶韵产生的错误读音

过去,人们不明白语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为了让上古的诗歌押韵,错误地提出了叶韵的读法。我们现在知道,一切叶韵都是错误的。

汉字简化后的合并

汉字简化同音合并主要以北方话为基础,不少在北方话同音但在其他语言如粤语并不同音也被迫合并,如「」为「」、「」的合并字,「」为「」、「」的合并字,间接变成多音字。有些被合并的字甚至普通话也不同音。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的字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唐德宗的“”(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

汉字简化产生的多音字举例
简化字
字形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粤拼用例
biǎoㄅㄧㄠˇbiu1
biǎoㄅㄧㄠˇbiu2
ㄈㄚfaat3
ㄈㄚˇfaat3
shìㄕˋsik1(唐代诗人)
kuòㄎㄨㄛˋkut3(唐德宗)
sōngㄙㄨㄥcung4
sōngㄙㄨㄥsung1
zhǐㄓˇzi2只有/衹有
zhīzek3
shùㄕㄨˋseot6
zhúㄓㄨˊseot6(一种中药)

因推行「正音」产生的异读

「粤语正音运动」中,部分高校推行何文汇等人主张的「正音」,导致社会上同时存在「正读」和「俗读」多种发音,有专家批评这是「人为制造语音混乱」[1]

粤语正音运动产生的异读字举例(以下使用粤拼
汉字通行发音提倡「正音」备注
dau2gau2
jiu2jiu1「jiu1」的读法在历史上曾经流行。

多音字标准

另见

参考文献

  1. 潘国森. . 次文化堂. ISBN 978-962-992-315-0 (中文(香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