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1],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
![]() 楷书(左)、隶书(右)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隶变,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文本在小篆以前仍然遵从「六书」造字原则,汉隶则不再遵守「六书」原则,自行变化造形[2]。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发展
起源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逐渐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因为在竹简、木简(简牍)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传说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狱吏程邈整理的新字体,并将其命名为“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妄改文本后,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本的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本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本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也有人认为,作为秦国官方文本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本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5]。
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孙畅之所言,指临淄人发掘古冢,得到称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铜棺,上面只有三个是古字其余与隶书同,可证隶书非始于秦朝[6]。北宋《宣和书谱》更据此推论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怀疑隶书与篆籀相生,只是未通行于当时,搞不好是程邈知此体,就自作一家上奏朝廷来解云阳之难,否则隶书怎会在胡公之棺出现[7]。近年出土《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至少证明战国后期的秦国已有隶书雏形。[8][9]
隶书的名称
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裘锡圭.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ISBN 7-100-00413-6.
- .
字体有五: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八分……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
-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本之辩正的发展》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 北宋《宣和书谱》:「然而后人发临淄冢,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之上有文隐起,字同今隶。按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于时耶?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不然,何胡公之棺有是哉?」
- .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雷长春《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艺术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