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誓

碎誓英语:),是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利用委婉的表达方式,通过故意拼错、错误发音替换脏话亵渎禁忌词或短语的一部分,以减少原词令人反感的特征。一个例子是用「天哪」(gosh)替代「上帝」(god)一词[1]

许多语言都有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脏话都有委婉的变体[2]

构成

英语中形成碎誓的常用方法是利用押韵头韵法。因此,「血腥」(bloody)这个词[注 1]可以转化成「盛开」(blooming)或「红润」(ruddy)一词。押韵的碎誓,可以用来修补骂人的话语,允许说话者说被禁止的词,然后变成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2]。在押韵俚语中,押韵委婉语经常被截断,以消除押韵;词语「刺」(prick)转化成汉普顿威克(Hampton Wick),后又缩成汉普顿(Hampton)。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cunt)与「伯克利亨特」(Berkeley Hunt)押韵,后来缩写为伯克(berk)。头韵也可以与韵律对等结合,例如用伪亵渎的「犹大祭司」(Judas Priest)一词,取代了对「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的亵渎使用[3]

碎誓也可以通过缩短字母来形成:例如,「b」代表「血腥」或「f」代表「操你」(fuck)[2]。有时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词汇会变成碎誓,例如「胡说」(poppycock)来自荷兰语的「pappe kak」,意思是「稀烂大便」。委婉词「空格」(blank)是对破折号的讽刺方法,破折号有时用来代替印刷品的亵渎词。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854年,当时卡斯伯特·比德写道:「我不会为这样的空白(blank)提供空虚(blank)的空格(blank)。 我很茫然(blank),如果他看起来不像吞了一条白(blank)鳕鱼。」到1880年代,它产生了派生形式「遮」(blanked)和「遮掩」(blankety)[4]英国长寿电视问答节目的名称《毫无道理》(Blankety Blank)就结合两者。同样的方式,「哔哔声」(bleep)源于在广播中使用一种掩盖亵渎语言的声音,其词后成为这种方式的委婉词[2]广东话中的一个例子是因为高登论坛的粗口Filter之故而以「Hi Auntie」、「Hihi」等过滤器用的替代字眼取代广东话的脏话。

中文中一个押头韵的委婉脏话例子是台湾一些人所用的「机车」。台湾的部分闽南话用户对于令人不满的人会以粗俗词语「欠奸」(台罗:khiàm-kàn)形容之,甚至以「膣屄」(台罗:tsi-bai,发音近似普通话的「机掰」)取代「欠奸」,后来民国80年代(1990年代)的学生族群中,一些人在第一个音「机——」发出后,因感到不雅或故意作为玩笑,而第二个音改接「车」,遂成为「机车」。

历史

据说克里特岛国王拉达曼迪斯禁止他的臣民对诸神发誓,暗示他们改为对公羊梧桐树发誓。苏格拉底偏爱拉达曼迪斯式严格誓言「凭着狗」(by the dog),「狗」通常被解释为指明亮的「狗之星」(Dog Star),即是天狼星阿里斯托芬提到人们过去常常用鸟而不是神发誓,并补充说,占卜者兰彭「每当他要欺骗你时」,就会对鹅发誓[5]。由于没有召唤任何神明,兰彭可能认为可以安全地打破这个誓言[6]

圣经》中就有许多的碎誓例子。例如,〈雅歌〉被视为一个世俗的文本,使用上帝的名字或头衔是不合适的。因此,在第2.7节中,书拉密说:「耶路撒冷的众女子阿、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注 2]。」希伯来语单词「瞪羚」(ṣᵉba'ot)和「狂野的」(aylot haśśadeh)是上帝头衔的迂回词,前者用于「万军之神」或「YHWH」;后者用于指代「伊勒沙代」(el šadday)[7]

在英语中最早使用碎誓至少可以追溯到14世纪,当时使用「gog」和「kokk」这两个对上帝的委婉说法。其他早期的碎誓包括1528年出现,指代耶稣的词汇「Gis」或「Jis」[2]

伊丽莎白时代晚期的戏剧包含大量碎誓,可能是由于清教徒反对起誓有关。1598年至1602年间首次记录了七个新的碎誓,包括莎士比亚用「血」('sblood)替代「借着上帝的血」(By God's blood);本·琼森用「轻微」(slight)替代「上帝之光」(God's light);历史学家约翰·海沃德用「蜗牛」(snailst)替代「上帝的指甲」(God's nails)。1606年,《限制演员滥用法》正式禁止在舞台上起誓,随后在1623年全面禁止起誓。1650年代的其他碎誓例子包括1598年出现,用「幻灯片」(slid)替代「上帝的眼皮」(By God's eyelid);1602年出现,用「脚」('sfoot)替代「靠着上帝的脚」(By God's foot)和「小动物」(Gadzooks)替代「靠着上帝的钩子」(By God's hooks)[注 3],在17世纪后期,「加德」(egad)是「上帝啊」(oh God)的意思[8],「啊,锥子」(ods bodikin)用来替代「靠着上帝锥子」(By God's bodkins)[注 4][2]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碎誓的原始含义已被遗忘了;碎誓「真相」('struth)替代「凭着上帝的真理」(By God's truth),最后拼写为「传播」(strewth),字词「伤口」(Wounds)相关的碎誓「咄」(Zounds)在元音大推移中改变了发音,但是原本「伤口」(Wounds)一词却没有转变,使它听起来不再像「上帝的伤口」(By God's wounds)的原始含义[2]

接受度

尽管碎誓不如它们所源自的表达字眼那么强烈,但一些听者可能仍然觉得它们具有攻击性。1550年的一位作家认为「无用的誓言」(idle oaths)音近「凭着公鸡」(by cocke)即「凭着上帝」(by God),「凭着鼠脚的十字架」(by the cross of the mouse foot)、「凭着圣鸡」(by Saint Chicken)成为「最可恶的亵渎」[9]。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的对开本版本中省略了碎誓「血」('sblood)和「咄」(zounds),这可能是受清教徒影响的审查制度之结果[10]。1941年,一位美国联邦法官藐视法庭威胁一位律师使用「该死的」(darn)一词[11]。「咄」(zounds)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很有趣和古老[12],然而,直到1984年,专栏作家詹姆斯·J·基尔帕特里克在1970年6月使用了「咄」(zounds)[13],并在1973年6月12日在《斯巴达堡先驱报》写了〈咄!列根疯了吗?〉的文章[14]。詹姆斯·J·基尔帕特里克说在印刷使用这个字眼之后,他收到投诉说「咄」(zounds)是亵渎神明的,因为它起源于「上帝的伤口」[15]

文学与审查

在文学和媒体中经常可以找到碎誓,作家有时会面临描绘骂脏话角色的问题,并且经常在他们的写作中加入碎誓而不是亵渎的字眼,这样他们就不会冒犯观众或招致审查。一个例子是《裸者与死者》,出版商要求作者诺曼·梅勒在他的反对意见中使用碎誓词「fug」[16]。1919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叙述者在其中解释说:「根据尼科尔斯船长的说法,斯特里克兰并没有完全使用我给出的词,但是由于这本书是为家庭阅读而设计的,我觉得最好——不惜代价——把国内圈子里熟悉的语言放进他的嘴里[17]。」

J·R·R·托尔金在《魔戒》中也有类似的虚构亵渎词,他在小说的附录F中写道:「但是半兽人食人妖说话的时候他们会这样,他们的语言实际上比我展示的更堕落和肮脏。我不认为任何人会希望更接近的演绎,虽然例子很容易找到[18]。」

另见

注脚

  1. 它本身可能是「圣母」(By Our Lady),即基督教人物圣母玛利亚音节省略
  2. 经文中文翻译取自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3. 基督十字架上的圣钉
  4. 「锥子」(bodkins)是1709年圣钉的碎誓。

参考来源

  1. .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英语).
  2. Hughes, Geoffrey. .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1. ISBN 0-631-16593-2 (英语).
  3. . Straightdope.com. 10 May 1996 [202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7) (英语).
  4. prep. by J. A. Simpson ... 1 2nd. Oxford Press. 1994 [2021-11-04]. ISBN 978-0-19-86118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英语). definition 12b for blank
  5. Echols, Edward C. . The Classical Journal. 1951, 46 (6): 29–298. JSTOR 3292805 (英语).
  6. Dillon, Matthew. . Greece & Rome. Second Series. 1995, 42 (2): 135–151. JSTOR 643226. doi:10.1017/s0017383500025584 (英语).
  7. Fox, Michael V.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109–110 (英语).
  8. (英语).
  9. Lund, J.M. . Journal of American & Comparative Cultures. 2002, 25 (3/4): 260–269. doi:10.1111/1542-734x.00038 (英语).
  10. Kermode, Frank. .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1: 166. ISBN 0-374-52774-1 (英语).
  11. Montagu, Ashely. .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298. ISBN 0-8122-1764-0 (英语).
  12. Leland, Christopher T. . Cincinnati, OH: Writer's Digest Books. 2002: 207. ISBN 1-884910-55-6 (英语).
  13. Kilpatrick, James J. . Herald-Journal. 11 June 1970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英语).
  14. Kilpatrick, James J. . Herald-Journal. 12 June 1973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英语).
  15. Kilpatrick, James J. . Fairway, Kansas: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1984: 83. ISBN 0-8362-7925-5 (英语).
  16. .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6).
  17. Maugham, Somerset. The Moon and Sixpence, ch. 47; quoted in Hughes, 187.
  18. Tolkien, J.R.R.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 761 [2021-11-05]. ISBN 97805479519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