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小篆是一种汉字字体,是汉字在古文本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小篆以西周籀文为基础,发展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本时采用的字体。两汉以来,小篆的地位逐渐被隶书取代,是为隶变。此后,小篆的应用场景仅限于印章、书法艺术等领域。
小篆 | |
---|---|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诏书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战国至今 |
用于官方文本 | 秦国、秦朝 |
语言 | 古代汉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姊妹体系 | 隶书、六国文本 |
历史
西周周宣王曾整理籀文,规范汉字书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本在籀文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变化。秦国一系文本的特点是字形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较低,如石鼓文。随着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大约在秦献公迁都栎阳时期,秦小篆从秦系文本正体中脱胎而生。
与此同时,东方六国文本的变化不断加剧,与秦小篆的分歧越来越大。有感于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决定实行“书同文”政策,统一全中国的文本书写规范。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奉命对秦小篆进行整理,编成字书《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确认了小篆字体的标准字形。这是继殷商甲骨文、西周籀文后,汉字的第三次大整理。
- 商鞅方升拓片。左壁为秦商鞅变法时期小篆,底部为秦统一后小篆
- 秦骃(秦惠文王)祷病玉版
- 战国时期秦国“泠贤”私人用印
- 琅琊台刻石,传为李斯所书,秦巡游纪功刻石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一件
- 修建秦始皇陵所用石材上的小篆
在秦系文本正体发展为秦小篆的同时,秦系文本俗体则发展为隶书。小篆作为正式场合的主要字体,隶书作为辅助字体。秦朝灭亡、西汉创建后,小篆的地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时,人们普遍只认识隶书而不了解篆书。小篆的使用范围逐渐退缩至印章、瓦当、碑额、墓志盖等领域,更多地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非实用字体。
- 汉永奉无疆瓦当
唐朝李阳冰擅写小篆,推动小篆书法的复兴,但仍未摆脱秦代小篆的风貌。直到清代,伴随着金石学的发展,邓石如熔铸秦汉篆隶为一体,成为小篆书法复兴的先驱,涌现出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家。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