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基本规则
一般来说笔顺的基本规则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底横后写,穿底中竖最后写,由外至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辶、廴」最后写,「凵」盆最后写等等。但有时可能并不如此。
通行笔顺
像下列这些字,不管哪里的人,一般都会这样写。可视为通行的笔顺。
- 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 先横后竖
- 底横后写
- 穿底中竖最后写
- 挑笔后写
- 中竖变撇后,比挑笔更后写
- 先撇后捺
-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 由外至内
- 最后封口
- 先外后内再封口
- 先中间后两边
- 辶、廴最后写
- 凵最后写
有些汉字独用时,跟它作偏旁时,笔画稍有不同。因此笔顺也未必一样。例如:
独用时,先横后竖,穿底中竖最后写。 | ![]() |
![]() |
作偏旁时,挑笔最后写。 | ![]() |
![]() |
差异笔顺
然而,因地区习惯不同,或因书法流派不同,有些字的笔顺可能出现差异。
因此,严格来讲,汉字并无绝对正确、统一的笔顺,只能是某一地区一时间内规定的「相对正确」的笔顺。
就教育参考来说,日本文部省在1958年编订了《笔顺指导の手びき》,列出881个教育汉字的笔顺[1]。中华民国教育部在1996年推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手册》,作为台湾地区的教育标准[2][3]。中国大陆方面,2021年3月实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4],取代于1997年同样由国家语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写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5][6]。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则于2007年,在《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网上版[7]显示了参考笔顺。
但就书法界而言,书法家和书法学者并不一定认为该地域的教育笔顺合理,尤其一些跟传统书法相左的规定,会受到批评[8]。
以下是一些笔顺差异的具体例子,可供参考。
书法流派差异
因不同的书法流派,有些字的笔顺并不一致。例如:
「方」字
传统书法笔顺(重点:先折后撇)。 | ![]() |
现代写法(重点:先撇后折)。 | ![]() |
「」字
传统书法笔顺(重点:由左至右,先竖后折)。 | ![]() |
变种写法(重点:先折后竖)。 | ![]() |
「」字
传统书法笔顺(重点:由左至右,先竖后点),来自「门」字草书。 | ![]() |
简体写法(重点:先点后竖)。 | ![]() |
「戈」字
台湾的笔顺(重点:由上至下)。 | ![]() |
![]() |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的笔顺(重点:先撇后点)。 | ![]() |
![]() |
「王、玉、主、生、青、、隹」等字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笔顺(重点:先横后竖,最后写末横)。 | ![]() |
![]() |
日本的笔顺(重点:先写首横,接着写竖,最后写余下的横),也是传统写法。 | ![]() |
![]() |
「田、由、」等字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笔顺(重点:先横后竖,最后写末横)。 | ![]() |
![]() |
日本的笔顺(重点:先竖后横),也是传统写法。 | ![]() |
![]() |
「甲、申、用、甪、、甫、羊、」等字的中竖下方穿头,且中竖皆最后写,与上例不同。「」与「」字形并不相同,因此笔顺也有差异。
「右、有、布」等字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笔顺(重点:先横后撇)。 | ![]() |
日本的笔顺(重点:先撇后横),也是传统写法。 | ![]() |
「有、右」等字的首两笔来自「又」字古文,因此传统书法和日本笔顺如此,但「左」前缀两笔来自「𠂇」字古文为先横后撇。
「皮」字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笔顺(重点:先折后撇)。 | ![]() |
日本的笔顺(重点:先撇后折),也是传统写法。 | ![]() |
流派与地区兼备的差异
有些字不同的书法流派、不同地区规定中,笔顺皆有分别。就如:
「必」字
传统书法笔顺,如欧阳询《千字文》、王羲之《乐毅论》。 | ![]() |
日本的笔顺,也是一种传统写法,苏轼《新岁展庆帖》、钟繇《宣示表》亦如是。 | ![]() |
中国大陆的笔顺,董其昌《濬路马湖记》亦如是。 | ![]() |
一种比较少见的书法笔顺,如赵孟𫖯《与山巨源绝交书》。 | ![]() |
台湾、香港的笔顺,传统书法上不会这样写。 | ![]() |
「」字
台湾的笔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田蕴章与田英章的书法亦如是。 | ![]() |
香港的笔顺,王羲之《兰亭序》、《金刚经》亦如是。 | ![]() |
一种书法笔顺,如米芾《蜀素帖》、赵孟𫖯《烟江叠嶂诗》。 | ![]() |
另一种书法笔顺,如欧阳询部份字迹(另一部份则与王羲之同)。 | ![]() |
另一种笔顺,容易使横笔相连,变形作三笔。 | ![]() |
「臣、区、叵、、匿」等字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目前的规定。「𠃊」笔比照「辶、廴」部件,最后才写。 | ![]() |
![]() |
传统书法笔顺,拆开「𠃊」笔。也流行于日本书道。 | ![]() |
![]() |
另一种书法笔顺,也是拆开「𠃊」笔。 | ![]() |
![]() |
现代写法,由外至内。 | ![]() |
![]() |
作用
笔顺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美观性。
例如「」、「爽」两字,若先写中间(「大」部件),再写左右(「」部件、「㸚」部件),字体容易变得宽扁。因此正常的笔顺,皆先写「一」,再写「」或「㸚」部件,最后才写「人」[9][10]。
又像「生」字,传统书法的写法是先写「𠂉」,第三笔写中竖,再写余下两横[11]。楷书、行书皆然。要是改成写了「𠂉」后,第三笔写中间的横,第四笔才写竖,最后才写底横,写行书时除了不美观,更容易与「毛」字相混[12]。
注解
- 冲森卓也:《日本の汉字1600年の歴史》(东京:ベレ出版,2011年)页283
- .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 .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 (PDF).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7).
- 国家语言文本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
- .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 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的李郁周教授,就公开发布过许多批评中华民国教育部不合理笔顺规定之文章。参见李郁周:《书写与书法论集》(台北:蕙风堂,1996年)
- 「」之笔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爽」之笔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生」之笔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郁周:《书写与书法论集》(台北:蕙风堂,1996年)页55-56
参考数据
- 李郁周:〈笔顺原理初探——小学《国语》教科书笔顺评析〉,载于《书写与书法论集》,页35-51,台湾: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1996。
外部链接
- 日本学习参考笔顺:
- 台湾教育参考笔顺: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手册 (全一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北:教育部出版,1996年)ISBN:957-00-7082-X
- 中华民国教育部: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学习网
- 大陆教育参考笔顺:
- 香港教育参考笔顺:
- 香港教育局:香港中文学习字词表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