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音

惯用音是指音读日本汉字音)中不属于与中国读音有对应关系的吴音汉音唐音的任一类的读音。来源一般是误读的约定俗成或者为发音方便而作的改读。古代并无此说法,大正时代语言学研究进展后方有此概念。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读白字

部分错误读法(白字)约定俗成之后成为正式读法,特别是按声旁「读半边」。例如误读为,如,相当于在中文中把「输」读为「俞(ㄩˊ,yú)」,「输入」读为「入」。又如等字也发生误读:(“先条”)、(“渴”)、(“拌”)、(“消”)、(涩滞,「交通堵塞」之意,读作「涩」)。

难以分类的字音

有的汉字读法明显来自中国且广泛使用,但无法归入吴音、汉音、唐音的任一类。如:吴音、汉音、。的读法见于院政时代的字典『色叶字类抄』等,一般认为是汉音与唐音之间的时期流入的。此类字音可归入惯用音。

多音字产生的混淆

汉字因不同的意义有时产生不同的读法,如「」作「容易」解时读,作「改变」解时读(汉音)或(吴音)。此种多音字有时导致读音与意义的错误搭配。例如,「」作「疲劳」解时应读,作「停止」解时应读,但在等词中并未读而读。此时对应于「停止」意义的读法可归入惯用音。

清浊混淆

汉音中鼻音声母读行音,吴音中疑母读行音。有的鼻音声母字读音基本同汉音或吴音,声母却清化,如。同时也有这样清塞音声母读浊塞的。

促音的脱落

有的入声字促音脱落,变为舒声。如的「」,本读,入声尾脱落变为。

入声的变化音

汉字的-p入声字在日本音中以结尾,依后接的字有不同变化,可变为长音/等韵,如等,亦可保留促音如等。保留促音时,有的后缀变为尾。例如。此种读法可归入惯用音。

惯用音的认定问题

以往,即使并非以上所列的明显类别,只要是不合于吴音、汉音、唐音的任一类的,皆被归入惯用音。近来对此做法有异见。如吴音的体系不明确,学者有时并不能排除某不规则读法属于吴音即将其归类为惯用音。近来根据佛典的标记有人认为应将此类字复归为吴音。另外有的读音与有规则的读法仅有清浊差别,因而被归入惯用音。现有人指出日本汉字音与中国音的清浊对应并不严格,故不应拘泥于此做法。至今惯用音的认定仍存在诸多此类难题,不同的汉和字典因而有细微的差异。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金田一 春彦(1988)『日本语 新版』上・下(岩波新书、ISBN 4004300029; ISBN 400430003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