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
隶变,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捩点。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由于小篆笔划繁复,书写不方便,一些下级官员(隶)于是将笔划简化(如将「艸」头简化为「艹」,「靁」字下的三个田减为一个,变成「雷」),将弧笔改为直笔,方便书写;又将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时改为不同形状(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词源
「隶变」一词很早就被提出,但系统性的研究则较晚。「隶变」一词最早见于唐玄度的《九经字样》。在后来郭忠恕所着的《佩觿》中,也将「隶变」和「隶省」「隶加」「隶行」作为并列的概念提出,如「卫梦之字是谓隶省(本作衞㝱),前之字是谓隶加(本作歬宁),词朗之字是谓隶行(本作䛐朖),寒无之字是谓隶变(本作)。」。徐铉校注《说文解字》的时候也使用了「隶变」一词。[1]:1-3
意义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贴合当时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文本有需要变得更方便书写。因此,无论笔画多少,都要逐笔拉长,并要求每笔都要配合疏密长短的篆书,有需要变为更便于书写的、有平直方正的字体特点的隶书。在隶变的过程中,许多汉字构形的理据都被简化了。汉文本从此脱离了图画的性质,变成了便于书写的符号。有些偏旁和笔划系统至今仍沿用,而且偏旁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亻」「口」「火」「木」「冫」等形旁多在汉字的左边;「力」「见」「刂」「鸟」「斤」等形旁都在右边;「冖」「雨」「穴」等形旁都在上边;「凵」「心」「皿」等形旁都在下边等。这些书写的规律,对认字和书写方面都带来很大的方便。
参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