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

明体(中国大陆一般称港澳通常称为台湾两种说法[1]),是汉字印刷字体风格类别。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体」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韩国明朝体

名称

本文所描述的字体,是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2]。原形为宋代模仿楷书基本笔划(如点、撇、捺),但由于当时以木板作活版印刷,为了顺应木的天然纹理,而从楷体左低右高的斜横,演变成直横;同时也因为减低损耗,而将竖笔加粗[3]。至明代隆万时期,这种字体逐渐脱离楷书的模样,成为一种成熟的印刷字体。

此字体在中国通常称为「体」,又习称「老宋」[4]、「老体」[5],以和「仿宋体」相对[6][7]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称此字体为「明朝体」。

及至20世纪中叶,从铅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字机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1980年代制作电脑字体时,也以「体」作称呼。但中华民国教育部官方仍使用「」,如中华民国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体[8][9]

正体中文Windows系统的「细明体」(到3.21版为止采用接近传统体的字形,新版本采用国字标准字体)和简体中文的「中易宋体」(采用“新字形”)的差异,只是两套电脑字体产品设计风格有别。

起源

宋代雕版印刷兴起,出现了三大刻书中心,即浙江四川福建[10],而三地的雕版楷书字体有各自的特点。浙江所出版的字体大多仿制欧阳询的楷书,四川的大多仿制颜真卿的楷书,福建的大多仿制柳公权的楷书[10]。宋败于金朝后,为翻印留在北宋的书籍,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上又创建了许多出版商(时称“书坊”),其中有陈起陈宅书籍铺。陈宅书籍铺出版的书籍有一种甚有特色的楷书字体。这个字体,被后人仿制,就是现代所谓「仿宋体」,也是明体的基础[10]

有的在临安印刷的书籍在明代翻印,而字体有所改变[10]:横画被直线化,有比较固定的粗细变化。后来这种字形特征被归纳为「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横末带有「小三角」[11]。在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墨子》中,明体的基础已经成型[2]万历年间,这种字体因刊本数量急速增加而普及化,成为现在所认识的明体[10]

虽然明体逐渐流行,但由于这种字体缺少书法上的艺术变化,被明代文人诟为「匠体字」。不过,署名「海阳吴承恩君锡父」的《状元图考凡例》却说:「字贵宋体,取其端楷庄严,可垂永久」[12]。明人也有把这种字体称作「宋板字」[13]、「宋字样」[14][15]。清朝时的印刷亦以明体为主,《康熙字典》也采用明体,不过同时康熙亦规定改称此刻版字体作「宋体」[16][11]而明体字东传至日本后,被日本称作明朝体,导致后来在中文里,这种字体的名字有「」与「宋体」之争。

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宋体字是秦桧发明的,原名秦体字。这种说法在1988年出版的小说《第二幅人体画》、1991年出版的少儿百科书《万事由来集成》和一系列自媒体都有提到,但是与事实不符。[17]

宋陈起编、髙九万着的《菊涧小集》终页书影,是宋朝临安府陈解元宅书籍铺递刊本。这种字体现在称作「仿宋体」。
明朝南京国子监版《齐书》书影。此时已有「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横末带有「小三角」[11]的明体。
清朝出版《南宋群贤小集》的一页,翻刻南宋(宝佑四年)的榜单。翻刻时雕刻工匠用的是明体字。

发展

日本的明朝体日语: Minchōtai),是由美国姜别利(William Gamble)于1859年将上海美华书馆所制的六种字体传入日本,并指导日人本木昌造电镀字模制造法所成的字体,因为仿自明朝万历年间之字体,故称为「明朝体」,日本今沿用此称呼。

现代铅字采用了宋体印刷。后来依据西方文本的黑体和意大利体的方式,在汉字印刷体中也创造了黑体的铅字。目前宋体、黑体仿宋体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主要四种字体。“宋体”是一类字体的总称,有很多字体都属于这个范畴。

电脑字体

Windows系统中易宋体(,非简体环境下显示为SimSun、NSimSun)是由北京中易中标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简体字;繁体的细明体(,非繁体环境下显示为MingLiU、PMingLiU)则是华康科技制作的明体。

macOS中自带的宋体有俪宋Pro(LiSongPro)及苹果俪细宋(LiSungLight)。

Linux 发行版中使用较多的宋体有文鼎的 AR PL 上海宋(AR PL Uming)和完全民间开发的文泉驿点阵宋体。

此外网络上还有民间开发的“华秀月明”[18]、保存传承字形的一点明体(I.明体)[19]、通过 Glyphwiki 产生的花园明朝体[20]等。

常见的电脑字体

Windows中的各种明体,从上之下分别为简体中文新体正体中文新细体日文明朝体

Windows系统附带的:

香港政府提供的标准汉字:

  • 明体(Ming_ISO10646)

一般在Linux操作系统中预装的:

  • AR PL 上海宋(AR PL UMing)(自由,多个Linux发行版默认附带)
  • 文泉驿点阵宋体
  • Takao明朝(TakaoMincho, TrueType),日文
  • Takao P明朝(TakaoPMincho, TrueType),日文
  • Takao Ex明朝(TakaoExMincho, TrueType),日文

作为Microsoft Office一部分的:

  • 华文中宋(STZHONGS, TrueType)[21]
  • HG 明朝 B(HG Mincho B, TrueType),日文
  • HG 明朝 E(HG Mincho E, TrueType),日文

作为Adobe ReaderAdobe Acrobat一部分的:

  • Adobe 宋体 Std(AdobeSongStd-Light, OpenType
  • Adobe 明体 Std(AdobeMingStd-Light, OpenType)
  • 小冢明朝 Std(Kozuka Mincho Std, OpenType),日文
  • 小冢明朝 Pro(Kozuka Mincho Pro, OpenType),日文

作为Mac OS操作系统一部分的:

  • 俪宋 Pro (LiSongPro, TrueType)
  • 苹果俪细宋 (LiSungLight, TrueType)
  • ヒラギノ明朝 ProN W3(HiraMinProN-W3, OpenType),日文
  • ヒラギノ明朝 ProN W6(HiraMinProN-W6, OpenType),日文
  • 游明朝体(YuMincho, OpenType),日文
一点明体字体样本

常见的开源字体:

  • 思源宋体(Source Han Serif),是AdobeGoogle所领导开发的开放源代码字体家族,支持四种不同的东亚语言(简体中文、正体中文、日语和朝鲜语
  • 一点体(I.明体),由一点字坊制作,通过修改IPA明体而成,以保存传承印刷明体字形为宗旨。
  • IPA体,衍生自林隆男(Takao Hayashi)所设计的「TB体」,由日本IPA以符合开放原代码促进会开源定义的「IPA开放字体授权条款」发布。
  • 花园明朝体,通过Glyphwiki产生而成,目标是把Unicode的所有字符收录,尤其是汉字部份。
  • 全字库正宋体中华民国国家发展委员会所制作,若发现BUG也在一段时间后修正。

参见

参考文献

  1. 中华民国教育部设计之字体名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而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内置字体名称则为新细明体及细明体,故在台湾有体和体两种说法
  2. . [2019-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ustfont:[jf 小词典] 明体
  4. 上海市印刷职业学校. . 1963: 5.
  5. 李宪霖. . 印刷科技. 1994.12: 58–86.
  6. 倪常明; 仲宝凡. . 上海: 大众书局. 1954: 5.
  7.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第608页「老宋体」条:「就是宋体字(区别于『仿宋体』)。」
  8.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9. .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10. 金欣堂字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知る,汉字书体 (日语)
  11. 内木一郎:《宋体非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刊于《Justfont Blog》,2013年9月17日。
  12. 顾鼎臣 等. 明刊本. 万历三十八年.
  13. 洪适; 王云鹭. 明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复印). 扬州: 夏邑王云鹭. 万历十六年: 书末牌记.
  14. 葛寅亮. 明刊本. 南京僧录司. 万历三十五年.
  15. 张秀民; 韩琦. .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365.
  16.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
  17. . 搜狐.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18. . [201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19. .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20. .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21. . Microsoft Typography.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