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成字法
《三推成字法》(台罗: Sam-thue sîng-tsī huat)为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晋江人黄谦所着一部以泉州音南安腔为主的闽南语韵书《汇音妙悟》一书里所提出的最早闽南语拼字法。此法以韵母五十字母(元音)为经,以声母十五音(辅音)为纬,再以八音声调梳栉贯穿其间,而形成《三推成字法》。[1]
三推成字法 〈汇音妙悟〉 | |
---|---|
原名 | 汇音妙悟 |
作者 | 黄谦 |
类型 | 音韵图学 |
语言 | 泉州话 |
发行 | |
出版时间 | 1800年 |
出版地点 | 大清国 |
三推成字法 | |
汉字 | |
---|---|
白话字 |
闽南语书写系统 |
---|
汉字 |
十五音 |
拉丁化 |
汉罗混写文 |
其他拼音 |
列表 |
歌诀
三推成字法歌诀为:「先从字母弁于头,反切声音左位收。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传千秋。三推之法意何如,但愿世人喜读书。凡字旁通心内得,无忘昔日诵于斯」。详细法则如下。先分别将五十字母、声母十五音、及八音依序编号,取字时即可得三组数字。再将此三组数字依汇音妙悟书上所载「新数念法」,将一到十的数字转换为十种基本笔划构成一字。比如「丁/ding」字其韵母为「卿(八)/ing」、声母为「地(五)/t」、声调为「(一)/第1调」,由「八、五、一」3个编号再取其对照的「笔划符号」,即可组合为「」字。类如朝鲜语的谚文组字结构法,及台湾陈松溪所提出之台湾字方案。[1][2][3]
字词结构
三推成字法音节结构区分为三个音位成分:声母(辅音/辅音)、韵母(元音/元音)、及声调,以对照之「笔划符号」来置放。位置排放上,韵母置上、声母置于左下方、而声调置于右下方。三推成字法标示声调,同于声母及韵母的标示法采用「笔划符号」来标示调号。[1]而声调符号在其他的拉丁字母拼音法上,一般以附加符号须标示在音节里响度比较大的元音上边。
韵母(元音) | |
声母(辅音) | 声调(调号) |
走向
依三推成字法所得之字最多仅五笔划,大幅度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便利。但三推成字法所产生之字其字形模糊,书写时容易讹误,结构繁复、连写不易,因此难以推广流行。尽管如此,黄谦此一创举仍是闽南语走向拼音化之路的前锋,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1]
注释
- 总主编 陈支平,徐泓,"闽南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10年1月,pp.259-261. ISBN 978-7-211-05758-0
- (台湾字)为陈松溪所提出之方案,拼音体系以台语通用拼音为基础、声调型态采用白话字的5个符号、字体的构造以韩语之谚文为依据。类似的字体有河洛字角、电影《星舰奇航记》中的克林贡语等系列拼音字体体系。字体型态分为左右上三部分:左边为声母、右边为韵母、上边为声调记号,上边声调部分置放于右边韵母之上。声母字体17个、韵母字体77个,再加上5个声调符号组成台湾字。
- 陈松溪. . 台南.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 台屿符纹箓,"大语符纹 万字对照表(字祖范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OPO原创市集,retrieved 2021-07-14.
- 台屿符纹箓,"大语符纹路:殁世第一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电书朝代,2014-11.
外部链接
- 三推成字法
- 汇音与十五音传承简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