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
偏旁,又称偏旁冠脚,是汉字要素作为汉字一部分的称呼。合体字的各偏旁中多半有一个是其部首。为口头沟通文本方便,偏旁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称。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同一个部首可能有多个变体,在不同位置名称也不尽相同,如部首“心部”,作为左偏时为竖心旁“忄”,在下面时,可能为心字旁(如“志”)和恭字底“⺗”(如“慕”),这些变化都不妨碍其归入「心部」。这是由于最早将汉字以部首加以分类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标准字样的,「心」、「忄」与「⺗」在小篆中相同形状,它们的字体差异都在小篆转变为隶书的隶变过程中出现的。多数字典还是承袭原来的部首分类,如部首目录中「心部」通常为「心 忄⺗同」或「心(忄⺗)」。
又,有些部首原先外观不同,后来却变得酷似甚至相同,如「阜部」、「邑部」作为偏旁时都写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邑部固定在右,通称「左阜右邑」;又如「胴」「胸」「胃」的「⺼」字旁酷似四划的「月部」,但归在六划的「肉部」[注 1]。
根据日本汉学家古时雄所发表的《从汉字形要素构成率看汉字概念》一文中,汉字字形的结构为:[1]
-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汉字字形都由「偏旁冠脚构垂绕」的组合所构成。
-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汉字字形都由二个文本要素所构成。
- 除一画数的汉字之外,所有文本要素都由二个文本要素所构成。
偏旁的俗称
许多偏旁,在生活上沟通的需要有约定成俗的称呼。一般来说,中文用户并没有对所有偏旁定义称呼,日本则对偏旁名称有较完整的体系(但罕见部首的名称亦不普及)。这些俗称通常只是表达偏旁的外观,并不一定符合造字原理。
- 在左边、右边者称为旁或边
- 部首外型为常用字者,直接称呼「~字旁」(粤称「~字边」),如:王字旁、月字旁、鱼字旁、羊字旁、豸字旁、车字旁、贝字旁、马字旁。
- 单人旁(粤称单企人、企人边)「亻」
- 单人旁又称单立人
- 提手旁(粤称剔手边)「扌」
- 竖心旁(粤称竖心边)「忄」
- 斜玉旁(粤称王字边、玉字边)「𤣩」
- 斜玉旁又称提王旁
- 立刀旁(粤称刀字边)「刂」
- 双人旁(粤称双企人)「彳」
- 双人旁又称双立人
- (粤称繑丝边)「」或「」
- 金字旁「」或「」
- 言字旁「」或「」
- 食字旁「」、「」或「」
- 左耳旁(粤称斧头边、戽斗边、耳仔边)「⻖(阜)」
- 右耳旁(粤称耳仔边)「⻏(邑)」
- 左耳旁和右耳旁也可统称为双耳刀
- 节字旁「卩」
- 节字旁又称单耳刀
- 反犬旁(粤称狗爪边)「犭」
- 衣字旁(粤称礼衣边)「衤」
- 示字旁(粤称神字边)「礻」或「⺬」
- 足字旁「⻊」
- 反文旁「攵」或「攴」
- 在上面者、或外包文本上面与左边者,称为头
- 同时夹着文本上下者称为框
- 在下面的称为底
- 例外
也有人将框、底都称为「旁」,如走之旁。无论如何,偏旁的名称只为口头沟通文本方便,并没有一定正确的名称。
影响
使用姓名笔划算命时,许多流派坚持必须将偏旁以部首原字的笔划数计算,就是受到了部首的影响。例如「」字不算12笔,而须计算「阜」字笔划,算17笔。
参考文献
- 214部首「木」部常用字部件及其教学法研究,第100页.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