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文说

右文说,是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由王圣美首倡。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有云:「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这种学说认为,形声字中义符表示了一般事类范围,而声符有时不只是示声音,相同声符的一组形声字往往具有共同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例如上引的一段说明,「浅」、「钱」、「残」、「贱」等字皆以「戋」为声符,而「戋」又有细小之意,因此「浅」、「钱」、「残」、「贱」四字都有细小之意。而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1]

右文说与同源词的关系

「右文说」可说是古人研究同源词之滥觞,它初步注意到同源词声近义通的特征,为日后同源词的考订提供了基础。

右文说的局限

它把「声近」局限在声旁的形体之上,因而出现了两个谬误:

  1. 同源词虽必声近,但不一定声旁相同,如「超」与「卓」;
  2. 声旁相同之形声字虽多声近,但却往往无关乎同源词,如「楚」与「础」。

参考文献

  1. 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王凤阳序
  • 林伟业,<古代汉语语源基本概念>,香港大学教学院教育硕士中国语文教育课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