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开始使用的汉字字体,相传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时发明。广义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本,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蝌蚪文鸟虫书;狭义则仅指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分别

金文

金文《颂鼎》拓片

金文是铭刻在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本,西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本并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变化。

籀文

籀文周朝晚期使用的文本,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本,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本相似,是目前可见,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秦文本

秦文本是周代文本演化而成的,由于战国文本时期各国写法不一,故此秦文本未必是最简单的书体。举例说:秦文本的「马」字有整匹马的外形,但在齐鲁燕赵一带,「马」字已简化至只余下马头。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