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金文,亦称吉金文本、钟鼎文、钟鼎款识、青铜器铭文[1],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本。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2]金文(又称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3]。
![]() |
![]()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则无甚改变。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识者,计有2000多 字。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于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金文的种类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4],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5](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春秋战国金文(前770年~前221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20年)。
商金文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时期,例如河南中牟县出土的臣戈、陕西绥德墕头村出土的冬刃戈等,年代为商朝中期,早于殷墟甲骨文。[6]绝大多数的商代金文,都产生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以后。商朝晚期的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愈增多,然所述仍简,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称。至商朝末期,方有铸刻的文章出现,如帝乙时期的小子蒚卣铭,有器铭文4行44字、盖铭文3字。商朝金文中已发现的单字总共有1,300多个。
金文的制造过程
殷周金文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所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 利用黏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 另外再用黏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
- 将模型削去外层,作为内模。
- 在内模刻上图案文本。
- 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 将已溶化的铜注入。
- 将模冷却打破,取出青铜器。
但是,怎样在内模上加上文本图案等,仍然是一个谜。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本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本的技法,有各种不同的假设:
- 在内模粘贴薄黏土,再削去多余部份。
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工序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然而实际上并没有。
- 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本,用黏土填满后,再将黏土移印至内模上。
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因此仍只可当作假设。
概论: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本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相关参考论着数据
金文相关参考论着数据如下:[7]
拓本
-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 严一萍:《金文总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 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与卢岩合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与严志斌合编)
字典及文编
- 容庚:《金文编》
-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