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本殷墟文本[1]甲骨卜辞,为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本,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本。商代文本上承原始刻符号,下启西周文本,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成熟的今文本或说楷书即由商代文本渐渐演变而来。除了甲骨文,商代文本也包括商代金文,是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的书体。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其他地方也有例如狩猎旅行、献祭、战争或其他事件的记录。这些甲骨文年代被确定为从商晚期武丁在位开始(约前1250-前1200年)延续到春秋[2][3]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本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学科—甲骨学

2006年时,有考古学者、古文学者指出,陶文贾湖契刻符号可与甲骨文同争中国及大东亚文化圈之最早文本。[4]

发现与命名

全世界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本约5000字,但真正被释读出来的字数仅约2000字。而在已经破译的甲骨文中,也有一批尚有争议[5]

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多种不同命名:

  • 从书写材料角度,其文本刻写于腹背甲和兽骨之上,因而有龟甲文本、龟版文、龟甲兽骨文本等名称。
  • 从文本用途角度,其文本用于占卜记录,因而有卜辞、贞卜文本、甲骨卜辞等名称。
  • 从书写方式角度,其文本为刀笔刻划,因而有契文、殷契文本等名称。
  • 从文本发现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因而有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本,简称卜辞、殷契、契文。

民国十年(1921年)12月25日,史学家陆懋德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的“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中首次提出「甲骨文」一词。随后,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人陆续在著作中使用,该词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成为通用的名称。

历史

起源

由于甲骨文本身已经是一种发展得非常成熟的文本系统,所以学者认为它应该是起源于一种更原始的文本。2003年至2006年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对位于中国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发现240多件器物有刻画符号,被认为可能是甲骨文的其中一个可能的起源,被称为「良渚原始文本[6]。美国学者吉德炜(David Noel Keightley)认为殷商甲骨文源自于良渚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唐兰裘锡圭认为,甲骨文源于大汶口陶文。裘锡圭认为,良渚文本的结构与中原系统文本不同,为汉字先驱,但不是殷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直系先祖[7]李学勤主张,良渚文本演变为大汶口陶文,再演变成殷商甲骨文。

尘封

周朝手刻版[8][9]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君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常命巫师在龟甲兽骨上钻洞烧灼,形成裂痕。巫师根据裂痕分辨神谕,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本也逐渐不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10],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11]

重现

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12][13][14][15][16]而关于具体发现过程则有两说。

第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本,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12][17]

另一说流传甚广,与中药「龙骨」密不可分。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18]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于药用,安阳一带有人甚至世代以此为业。[19]在这一过程中,甲骨文数据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20]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染疾服药,偶然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本。[21]

认定

王懿荣为清末翰林,进士出身,具有深厚的金石学造诣。他在得到甲骨之后,即认定其上文本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并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共得到1500片左右。然而,王懿荣尚未对这种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即在同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自杀殉国。

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后来罗振玉经过多方查找,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这里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22]

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当地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学者纷至沓来,大量收买。据统计,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各地。

同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创办人傅斯年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月,在考古学家董作宾领导之下,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获得有字甲骨24918片,尤其是其中民国二十五年的第十三次挖掘,于YH127坑获得极重要的巨量甲骨一万六千余版,震惊海内外学术界。[23][24]

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方面曾组织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此外,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陕西岐山、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甲骨时代 甲骨占量
第1期(27代武丁时代) 57%
第2期(28代祖庚,29代祖甲兄弟时代) 11%
第3期(30代廪辛,31代康丁兄弟时代) 12%
第4期(32代武乙,33代文丁时代) 8%
第5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时代) 10%

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甲骨较少,总共约占殷墟甲骨的2%。)

这些甲骨文分别为(从左至右):马、虎、豕、犬、鼠、象、豸、龟、爿(床)、为、疾

收藏

德国收藏的甲骨文

陈梦家曾估计为10万片[26]。甲骨发掘存世的有十五万四千片[27],其中中国大陆藏有十万多片,台湾藏有三万多片[28]香港藏有90片[29],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等12个国家藏有大约两万七千多片。

研究

上方的是商代金文,中间是甲骨文,下方是现代楷书;这是各个不同字体的差异对比

孙诒让的甲骨文研究主要反映在他的《契文举例》和《名原》两部著作中。《契文举例》成书于光绪甲辰年(1904),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篇:释日月、释贞、释卜事、释鬼神、释人、释官、释地、释礼(以上上卷)、释文本、杂例(以上下卷)。其中《释日月》主要解释干支字及纪日纪月法;《释贞》考释甲骨占卜制度及辞例;《释卜事》考释甲骨占卜的内容范围;《释鬼神》考释甲骨卜辞中涉及的鬼神祭祀对象;《释人》考释卜辞中所涉及的人物;《释官》考释卜辞中所涉及的官名;《释地》考释卜辞中所涉及的方国及地名;《释礼》考释卜辞中涉及的典礼制度。以上各篇从标题看好像是讨论甲骨卜辞所反应的内容和相关的商代文化制度,但事实上是在考释文本的基础上来谈的,宗旨仍在于文本考释。下卷《释文本》以考释一般文本为主,其中有少数文本的考释在上卷各篇中已经涉及;《杂例》仍考释甲骨占卜之例。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契文举例》我们主要是看作孙氏甲骨文本考释的专着。

《名原》撰写于光绪乙巳年(1905),是在《契文举例》的基础上而写成的,可以看作是一部纯粹的文本学著作。孙氏在《叙录》中谈到该书的创作主旨:

自宋以来,彝器文间出,考释家或据以补正许书之讹阙。迩年又有龟甲文出土,尤简渻奇诡,间有原始象形字。或定为商时契刻,然亦三代瑑迹尔。余少耆读金文,近又获见龟甲文,咸有撰录。每惜仓沮旧文不可复睹,窃思以商周文本展转变易之迹,上推书契之初轨,沈思博览,时获塙证。……今略摭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岩古刻,与《《说文》》古籀互相校勘,楬其歧异以着省变之原,而会最比属,以寻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约举辜较,不能备也。

不同时期的秋字

可见孙氏意在以金文和甲骨文——尤其是包含较多象形文本的甲骨文——探求汉字造字本原,以补正许慎《说文解字》之失,并考查汉字演变沿革的规律。此书亦分上下二卷,列原始数名、古章原象、象形原始(以上上卷)、古籀撰异、转注楬橥、奇字发微、说文补阙(以上下卷)七篇。孙氏对于金文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眼光也很敏锐。《名原》的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先举金文,然后再通过偏旁分析和文本形体的类比而涉及甲骨文本。各篇凡涉及对甲骨文本的考释,大多数与《契文举例》是一致的,但也有新的考释,有些地方还修正了《契文举例》中的失误。

民国六年(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学术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实物数据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对商朝的记载,即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灭亡,有三十一王,历经六百多年;同时,王国维也更正了一些《史记》中的错误,如:上甲以后的世系次序应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史记·殷本纪》误为“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30],又发现王亥之名「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与《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王冰、振和垓,「实系一人」,有“中宗”称号的本来是祖乙,《史记·殷本纪》误为大戊,《史记殷本纪》误康丁为庚丁、误文丁为大丁[30]

早期曾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有罗振玉丁山武龙章王襄商承柞叶玉森陆懋德胡光炜程憬林义光柯昌济马衡容庚闻宥余永梁陈邦怀陈邦福张凤罗福成等人。王襄还着有《甲骨文本典》以及《室殷契征征文》。1904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一书。罗振玉着《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本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董作宾着有《殷虚文本甲编》、《殷虚文本乙编》、《殷虚文本外编》。1933年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的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其内核断代标准是:世系、称谓、贞人,并依此把甲骨文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癛辛、康丁;第四期: 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金石学者王本兴把已有定论的甲骨文本归集成册,编成《甲骨文本典》,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刘艳霞合作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使检索更容易,开创了甲骨文拼音索引编典的先河。1931年,周予同《关于甲骨学》一文提出「甲骨学」这个名词。朱芳圃在1933年出版了专着《甲骨学文本编》,1935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31]

董作宾 陈梦家 李学勤
一期(27代武丁时代) 宾组, 武丁卜辞 宾组
二期,文武丁卜辞 出组,庚甲卜辞 出组
三期(30代祖辛,31代康丁兄弟时代) 康丁卜辞、何组,廪辛卜辞 无名组、何组
四期(32代武乙,33代文武丁时代) 子组、武组、武文卜辞 何组、武组、历组
五期(34代帝乙,35代帝辛亲子时代) 乙辛卜辞 黄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有4,672个单字,其中1,723个字可隶定,大部分的字义仍不可解。[32]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等汉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来记载,甲骨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职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会意字,求意思明确,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本的大小。

2017年,中国文本博物馆斥巨资,以“破译单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的天价悬赏一批总量近3500字需要释读的疑难甲骨文,换言之,这次中国文本博物馆悬赏破译甲骨文的奖励基金,将达到3.5亿元人民币[5]

内容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 1914年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中释出人、地名外的甲骨文本485个,至1927年的增订本增加到571字。
  • 1933年董作宾发表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贞人集团”的概念。贞人是商朝记事的史官,代表商朝的知识份子。董作宾论文中提出了除世系、称谓、贞人以外的其他七项断代标准,即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坑位指甲骨出土的地区。文法是指卜辞的文法。书体是甲骨文的书写风格。
  • 陈梦家在《甲骨断代与坑位——甲骨断代学丁篇》一文中创用了“宾组”、“自组”等名称,将董氏提出的一期、二期、三期的贞人集团分别称为“宾组”、“出组”、“何组”。并通过贞人(卜人)来给甲骨分组[33]。对于董作宾提出了“文武丁卜辞时代之谜”的分期说,陈梦家提出异议,他把“文武丁卜辞”分为“子组”“㠯组”“午组”三组卜辞,并且认为它们都属于第一期武丁时代。
  • 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中提出“历组”名称[34],又在《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一文中提出了“无名组”名称。李学勤认为陈梦家所分出的宾组、自组、出组、何组、黄组,必须再加上历组、无名组。
  • 黄尹一词在殷商甲骨文中大量出现,郭沫若则认为是伊尹的另一个称谓。又有学者指应为「寅尹」;蔡哲茂则认同张政烺看法,认为伊尹身为黄族首领,实为商王武丁的联姻对象,后世传说他有厨师身分则不足征。[35]
  • 殷墟的甲骨上刻的并不完全是卜辞,也有战争的记事残文,例如《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收录的“小臣墙刻辞”。[36]
  • 甲骨文中有“黄示”一词,丁山认为黄示即是黄神,指黄帝[37]

异议

  • 黄奇逸在《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本的产生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甲骨文不是卜辞而是「录辞」的结论,并举出了甲骨文旧体系在文本考释中常犯的错误,比如不该出现假借字,如「有」字被通假为又、侑、尤、祐。比如释读出一个字,若在其他文句中不通,则采取各种方法让它硬通,若无法读通,则置之不理,等等。
  • 璩效武《甲骨文本辨释》以甲骨文单字、成句乃至全版释读例证,提出甲骨文是殷商政府及商王室文档的观点,试图推翻甲骨文是卜辞的定论。

学者

早期:刘鹗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孙诒让王襄白川静朱芳圃吴其昌内藤湖南唐兰明义士丁山屈万里贝冢茂树胡光炜杨树达容庚、、陈梦家曾毅公陈邦怀孙海波徐中舒胡厚宣李孝定张秉权金祥恒岛邦男松丸道雄姚孝遂刘渊临等。

现今: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裘锡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本研究中心)、李学勤清华大学)、林沄吉林大学)、吴振武(吉林大学)、陈炜湛中山大学)、李家浩北京大学)、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赵诚中华书局)、夏含夷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郑振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一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世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蔡哲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宗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许进雄台湾大学)、朱歧祥东海大学)、高嶋谦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黄德宽安徽大学)、刘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本研究中心)、沈培(香港中文大学)、陈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本研究中心)、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相关参考论着数据

与甲骨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包括:[38]

拓本、合集

  •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
  •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
  •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收有《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英国所藏甲骨集》、加拿大《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本》)
  •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按类别分类)
  • 宋镇豪:《甲骨文献集成》

通释

  • 李孝定:《甲骨文本集释》
  • :《甲骨文本释林》
  • 主编、姚孝遂按语编纂:《甲骨文本诂林》
  • 松丸道雄:《甲骨文本字释综览》
  •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
  • 璩效武:《甲骨文本辨释》

通论

  •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
  •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修订本)
  • 王宇信主编:《甲骨学一百年》
  • 黄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提要》、《商周研究之批判辨疑》

字典及文编

  • 刘鹗:《铁云藏龟》
  • 孙海波:《甲骨文编》
  • 徐中舒:《甲骨文本典》

论文集

  •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一八九九-一九四九)
  • 王宇信:《新中国甲骨学论着目》(一九四九-一九八六)
  • 王宇信:《西周甲骨论着目》

图例

参见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 (编). .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6-5325-6.
  2. Xueqin, Li. .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2002, 4 (1) [2022-10-12]. ISSN 1387-6813. doi:10.1163/156852302322454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3. Keightley 1978, p. 228
  4.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06年8月22日 [2021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7日).
  5. . 凤凰国学. [201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6. . ETtoday大陆新闻. 2013-07-10 [201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中文(繁体)).
  7.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讨〉,发表于《中国语文》,1978年3月。
  8. 刘翔 着:《商周古文本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第67页、ISBN 7-80006-238-4。
  9. 高明 着:《中国古文本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27页、ISBN 7-301-02285-9。
  10. 吕大临《考古图》载:“乙鼎,河南文潞公藏,得于邺郡亶甲城。……商兄癸彝,颍川韩氏藏,得于邺。”元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安阳县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区,世传河亶甲所葬之所也。父老云:‘宋元丰二年,夏,霖雨,安阳河涨水,啮冢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铜器,质文完好,略不少蚀。众恐触官法,不敢全货于市,因击破以鬻之。复塞其冢以灭迹。自是铜器不复出矣。’”
  11.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序言》:后来因为封建社会喜欢厚葬,随着盗墓之风,渐渐盛行起来,因而翻动了埋藏着的甲骨文本。也许在战国时代,也许在汉朝,或者宋朝,当有大批的甲骨被掘出,但因为没有人认识,随着就又把它毁弃了。
  12. 刘鹗《铁云藏龟》自序:龟版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
  13. 吴昌授《铁云藏龟·序》:文敏导其先马,先生备其大观,中间多象形字,复有祖乙祖辛诸称,审为殷人之遗……
  14.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载:“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15. 罗振玉《殷商贞卜文本考·序》(宣统元年,即1910年):光绪己亥,余闻河南之汤阴发现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
  16.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本·序》(民国六年,即1917年):洹曲厓岸为水所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本,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庚子秋,文敏殉国难,其所藏悉归丹徒刘铁云观察鹗。
  17. 宋建成. . 元华文创. 2020-01-01: 19 [2021-02-26]. ISBN 978-957-711-1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18. 傅维康,《中药房里的化石——龙骨》,《化石》1980年第三期。
  19. 胡厚宣《殷墟发掘》页9-10,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20. 董作宾在1937年出版《甲骨年表》记载“龙骨”的买卖:“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低滨洹河之农田中,即常有甲骨发现,小屯村人以为药材,捡拾之,售于药店谓之‘龙骨’。村人有李成者,终其身,即以售‘龙骨’为业,今已老死。所谓‘龙骨’,多半皆为甲骨文本。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于药材店,每斤价制钱六文。有字者,多被刮去。”
  21. 此说最早见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上署名汐翁的文章《龟甲文》:丹徒刘鹗铁云客游京师,寓福山王懿荣正儒私第。正儒病店,服药用龟版,购自菜市口达仁堂。铁云见龟版有契刻篆文,以示正儒,相与惊讶。
  22. 《殷本纪·正义》引《扩地志》: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
  23.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24. . 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25. 胡厚宣《殷墟发掘》,页117-118。
  26. 陈梦家:〈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27. 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5期;《90年来甲骨资料的新情况》,《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日
  28. . 中央广播电台. [201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29. . 《中国文物报》. 2003年5月9日: 第7版 [2023年7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7月10日).
  30.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31.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着目》
  32. .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33. 《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后收人《综述》
  34. 《文物》1977年第11期
  35. 蔡哲茂. (PDF). 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汉学研究中心. 1996-03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27).
  36. 胡厚宣《甲骨续存》序:“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本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
  37. 王克林着:《山海经与仰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5-136页。
  38. 何晋 编着、刘彦伯 阅注:《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参考数据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甲骨文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四大发现
殷墟甲骨文 | 居延汉简 | 敦煌藏经洞文书 | 故宫明清文件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