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反切[1][2]又称翻切[3]、反语、音反,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两汉字的上字[注 1](反切上字)取其声,下字(反切下字)取其韵和调,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读音。反切长久以来是汉字文化圈为汉字注音的常用方法。
汉语音韵学 |
---|
Portal:汉字文化圈 |
归字(locate)或反切归字,是根据反切上下字确定“被切字”在切韵图中的音韵地位[4][5],即「依切求音」[6]或「按字求音」。
反切法之起源有说启发自西域梵文字[7],狭义来讲,规律整齐的反切注音系统是拼音字母系统[8]。
反切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
| |||||||||||||||||||||||||||
越南语名称 | |||||||||||||||||||||||||||
越南语 | |||||||||||||||||||||||||||
儒字 | |||||||||||||||||||||||||||
名称 | |||||||||||||||||||||||||||
谚文 | |||||||||||||||||||||||||||
汉字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
起源考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
在反切法诞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读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书注音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汉之前占据字书之主流,例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等。一般是用一个字注另一个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局限十分明显:依时空之不同,每个字的发音都有差异,且一些情况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广韵里「行」字和「绗」、「胻」字等)或生僻字来注音,有时反而会造成不解[8]。这种情况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现后得到改善,而韵书也常常把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准确。
反切兴广的年代
关于反切法之起源,学界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原后的东汉,魏晋开始盛行[注 2][9]。至于谁是第一个用反切的人,自古以来便无定论,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类:
- 一部分人认为是着《尔雅音注》一书的孙炎。比如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有:「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还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叙录・条例》:「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
- 一部分人提出在孙炎之前便可见使用此方法(虽然并未按照定律)的例子,但具体始于何人也有争议。比如章炳麟的《国故论衡・音理论》就有:「造反语者,非始孙叔然也。」又说:「又寻汉地理志…应劭注:『垫音徒浃反』」指向了应劭;《一切经音译》又说:「古来音反,多以旁纽为双声,始自服虔」,服虔和应劭同是汉末人,与孙炎同时代。
- 一部分人则认为反切的初创跟佛教传入有关。例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郑樵《通志・艺文略》:「切韵之学起于西域」等。这种说法有正史《隋书・经籍志》支撑,进一步指出是汉明帝时随佛经同入中国。
此三类说法在年代上并无太大出入,但第三种「反切西域说」却受到很大反对,例如以胡以鲁为首的学者指出汉代以前所见的「合音」现象,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焉」为「旃」等,并认为可以做为反对证据。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驳斥反切受佛经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10]。
虽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出一音」,但本质却不同。合音完全出于自然,先出现「不可」,快读时自然合音为「叵」,当中并非有意识分析字音,「不可」也不是为标注「叵」音而出现;反切则是自觉分析汉字读音的结果。
反切法的具体发展显然独立于佛学。唐代韵书获列为官方正音的指导,汉语言声韵学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相当多集大成的学术典籍。“反切法发展与佛教相关”的第三种说法,多来自宋以后的学者,很可能受到唐代佛教兴盛影响,美之誉之。但事实上,宋以前反切法的用户,大都是正统儒家学者,并没有梵文或者佛经翻译背景。仅此一条看来,反切法应当是汉语声韵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汉语汉文特性而自发产生的原创设计。
拼读方法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用两字来注一字(反切归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如「𠁁,徒口切」:「徒」声母为定母,中古拟音[d],「口」韵母为侯韵,中古拟音[əu],声调为上声,故𠁁为定母侯韵上声,中古拟音[dəu]上。
但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音套用到现代音,古音到今音经过演变,且不同汉语族语言也有不同规律,如𠁁只凭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话声母t,和「口」的普通话韵母ou3,推断普通话读作tou3,则为错误,因为按普通话演变规律,「徒」中古声母为全浊音[d],其仄声字声母要变不送气清音d[t](平送仄收),同时中古全浊上声一律变普通话去声(浊上变去),所以𠁁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dou4[təu˥˩]。
可见按「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古人或能很准确读出一字字音。然而由于古今音变,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后世已不能再简单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的原则读出该字正音。依《广韵》一书,除了「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之原则,还有一口诀:「上字分阴阳[注 3],下字辨平仄[注 4]」。
按「上字分阴阳」的规则,归字的阴阳调与上字的阴阳调一样,若上字是阴调则归字亦取阴调,阳调同理;将下字的阴阳调误当成归字的阴阳调是常见误切,如羟是氢(轻)氧(养)切,要取「轻」的溪母和「养」的阳三开韵上声,读如溪阳三开上[12],粤语推导与「响」同音(阴上声),读成「强之阳上声」[13]是错切。
变体
反切可延伸到用多于两字注音。如用三字注音,首字同样注声母;而中间的字注韵母,末字注声调,如「东」是「端」母、「东」韵(「东」本身已是韵母代表字)、「平」声,注成「端东平」。[14]如要再细分,可由韵母拆出等和呼(或称口),甚至广韵未出现的摄[15],注成「摄口等声韵母(右至左)/母韵声等口摄(左至右)」(「东」注成「通开一平东端/端东平一开通」)[16][17];或按音节中音素顺序排成「母、韵口等/韵等口(此顺序不统一)、摄、声」(「东」注成「端东开一通平/端东一开通平」)。
优缺点
- 须先懂一部份汉字才可用反切法读出字音;但现代懂反切的人应已懂足够的字去读出其音。
- 古书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太多,共有四百多上字,一千多下字,作为五千多反切字,如东为「德红切十七」,即有十七同音字。现今用作标示方音时,方音反切系统可简化成只在各反切字组选一字作代表字,省却选字烦恼,大大减少要记的字数;如《分韵撮要》为当时粤语各声韵母取了代表字,只要稍为调整即可为现代粤语标音。
- 反切上下字声韵调交杂,上字取声忽略韵、下字取韵忽略声,完全依赖连读,拼音方法不太方便。
- 《大宋重修广韵》一书往往将简单易读的字用复杂的字作切语,如「一」为悉切、「八」为博拨切;调转来想,这样可以用简单易读的归字推敲复杂的上/下字之声/韵母。
注释
参考数据
- .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 .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 .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 陈, 沣. .
- .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 白右尹. . 中国文学研究. 2014, (38): 16 [2023-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5).
- 郑, 樵. .
- 王, 力. . 香港: 中国图书刊行社 (China Book Press). 1984. ISBN 9620403282.
- 颜, 之推. .
-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
- 李, 新魁. . 中华书局. 1983年11月: 4.
- 见变体一节
- . humanum.arts.cuhk.edu.hk. [202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 . zhungkiyau.blog.fc2.com.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 . www.zhihu.com. [2023-05-28].
- . ytenx.org.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 . zhungkiyau.blog.fc2.com. [202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4).
外部链接
![]() |
维基数据上的相关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