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文

合文,又称合书,指把两字或以上的汉词浓缩成一个汉字书写单位(一个方块字字符)的文本形式,涉及构字部件的置换、重用,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多数不借笔,也有少数是借笔,甚至会减省部分,而读音有可能利用组合文本的声母韵母结合、或仍保留原本的多音节读法。

解说

合文是一种「合体字」,然而并非所有合体字都是合文。「合体字」是一种相对于「独体字」的概念,所谓「独体为文,合体为」,所有由超过一个单独部件构成的汉字都可以称为「合体字」,而合文的最大特色是单字符多音节,这特点是一般合体字所无的。

相对于「合字」的概念,「合文」是一个关于汉字的概念,早在商代已被大量使用,而「合字」的概念,除适用于「合文」外,也适用于汉语以外的二合字母,是个大小概念的问题。

历史及现况

合文是古文本共见的现象,合文最早见于商代文本,在甲骨文里,合文的应用非常普遍,到了西周姬发谥号武王」写成的合文「」字也常见于青铜器铭文。

南北朝时出现大量合文。《魏书·江式传》云:延昌三年,上表论字体不正。略曰:「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本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神虫’为蚕,如斯甚众。」这三字依次写为:归-「 」[1],辩-「䛒」,蚕-「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也说:「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这六字依次写为:忧-「𢞘」,变-「䛀」,罢-「甭」[lower-alpha 1],归-(同前),苏-「苏」,老-「𠈣」。

唐代武则天更是带头用组合会意的方式创造新字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引唐《君臣正论》云:「」这七字依次写为:地-「埊」,年-「[2][lower-alpha 2],证-「𤪉」,圣-「𰿓」[lower-alpha 3],臣-「𢘑」,人-「𤯔」,君-「𠺞」[lower-alpha 4]

宋代起流行把一些寓意吉祥的词句合书成一字,写在斗方(通常只有部件的置换拼合和重用,没有部件的减省)。这种合文通常应用于节庆时作为一种祥瑞的张贴饰品、赏玩用的花钱,或作为一种文本游戏,并不应用在写作中。

《魏书·江式传》、《颜氏家训·杂艺》与《宾退录》所引唐《君臣正论》的记载表明,从南北朝的合文一般由两个汉字组成到唐宋有用四个汉字组成合文,构成合文的成分(汉字)越来越多,这种合文发展的趋势持续到近现代,有的合文竟由多达八九个汉字组成。

现代图书馆学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于1924年创「/tuān/tuǎn」字来代替「图书馆」一词,于当时中日学术文化界曾流行一时。至今中华民国教育部仍有「金圕奖」,以表扬优良图书馆。1926年,日本杂志》以「圕」字命名,杜定友对《圕》第一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况加以统计,统计结果是──该刊用「圕」字436次,如用旧例「图书馆」则须用1308字。

类似情况发生在1953年的中国,结构学家蔡方荫在教学时时常使用到「混凝土」此词汇,大量书写时极为费时。因此他将「混凝土」简写为「人工石」,甚至进一步的将「人工石」合并书写为「砼」,发音则依据「仝」字发为「注音:ㄊㄨㄥˊ;拼音:tóng」。

中国引入外国的计量单位时,曾造了一些计量用汉字,如「瓩」「兛」「浬」「嗧」等。日语也有类似者,如「粁」、「竓」、「糎」等字,但很多现已罕用。另外也有同字不同义者,例如「瓩」在中文是指千,但日文指千

而另一个重要的合文范畴,就是化学汉字,尤其化合物的表示更为多元,如氢氧基,取「氧」字的「羊」以及「氢」字的「」组合成「[5][6][7]」字,其发音即取自「氢」字的声母以及「氧」字的韵母。相同概念还有「」等字。其中某些化学汉字甚至包含了意思,如「烷」、「烯」、「炔」不仅包含了碳氢化合物的意义,还包含了「完整」、「稀少」、「缺乏」的意思及发音。

用例

合文是古文本共见的现象,唯甲骨文特别多。两字合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左右相合,如:

  • 大甲 祖丁 祖乙 十五 七月 等等;

一种是上下相合,如:

  • 十牢 小牢 五十 二百 八月 等等。

若是三字合文,则或先上下相合,或左右右相合,然后再与第三字相合,如:

  • 十二月 十三月 七十人 中母己 辛亥贞 翌日庚 上下 等等。

方言

洪帮开香堂所挂图符
四川一带的「zuí」字
𰻞𰻞面的「」字

有部分应用于方言的合文,发展成单音节字而被保留和广泛应用,比如说「甭」原是北方方言「不用」的合文,连读成一个音节;「覅()」、「𧟰()」或「𡠍()」原是吴语「勿要」的合文,连读成(国际音标:[viɔ])一个音节。又如潮州话中「上不下是()」是「不是」的合文,连读「毋」(m6)和「是」(si6)成mi6音;「𠀾()」、「𠀾()」、「𫧃()」或「𫧃()」是「不会」、「勿会」的合文,连读「毋」(m6)和「会」(oi6)成bhoi6;「⿱不畏()」、「⿰勿畏()」是「不畏」、「勿畏」的合文,连读「毋」(m6)和「畏」(uin6)成muin3音。

图符

合文有时会用作特定场合的图符,例如在春粘贴,有些人会把固定的祝贺说话合成一字的模样或连书起来,当中最著名的是「」,即是「招财进宝」的合文。其他还有「黄金万両」、「日进斗金」、「日日有见财」、「如意吉祥」、「福禄」等。

一些习用固定说话,如「孔孟好学」、「唯吾知足」、「春景当思」、「天人合一」、「天地君亲师」,也常有人写成合文,比如「长长久久」可写成「⿰万丈[8]⿰万丈⿰多年[9]⿰多年」。[10]且由于造字者不止一人,写字者又有不同的书写习惯,因而合文也有不同写法的异体字,例如「天」就有写作「靔」和「靔」的。但「」和「」本是两个不同的字,「」是「」的本字,「」才是「气体」的「气」,后以「」为「」的繁体,而另造了「」字。更复杂的「天地君亲师」可写成「靔埊⿰皇帝⿺亲⿰先生」,也可写成「靔𧹵⿱人主[⿺⿱父母]⿺先生」或「靔⿰重⿰⿰育⿰教」;「天官赐福」的合文「靔⿰南元⿰方便⿰主」中,「官」字由于「元」通「」,故也可写成「⿰南」或「⿺元南」,意为衙门八字朝南开,主持其事的是官员,因此「南员」为官。[10]

此外,道教等一些宗教的仪式或驱邪的符箓中有更多的讳秘字合文。原刻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传为老子讲学和仙蜕之处)前石碑上的《老子养生秘字诀》(“文革”中被毁,本世纪初根据拓件重刻),全篇为一首七言八句56字古体诗,将: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呼去吸来息由吾,性空心灭本无看(着)

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

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写作:(未收录字的字形参见PUA页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U+E970到U+E98D)[11]

𨈝㶮𥒯㥐𦼌𤂼[lower-alpha 5],[⿰正⿱匕具]𠐵𠎢臹㴁𠋮[⿺九⿱匕具]

[⿰口⿸虍命][12][⿰亻⿱七天][13][⿰口⿸虍令][14]⿱天本[15]⿴囗旡[16]⿱大亨[17]⿸尸元[18],⿰身真[19]⿱天卩[20][⿰君⿱玄火][21][⿰氵⿱屯火][22]⿴囗神[23]𧾿⿱入[24]

𢚍𠒸[lower-alpha 6]𠍟[⿱罒⿰肖光][25]𣎗[lower-alpha 7]⿱幻京[27]𣔉[lower-alpha 8],⿰虚[28]𢦉[lower-alpha 9]⿰生妄[29]𢛣[lower-alpha 10]⿱朋寂[31]𤀢[lower-alpha 11]𡈟[lower-alpha 12]

⿱地元[32][⿰亻⿱母子][33]𡙎[lower-alpha 13]𡚌[lower-alpha 14]𣊭[35][lower-alpha 15][lower-alpha 16][⿰木⿳金⿰水火土][37],𰋟[lower-alpha 17][lower-alpha 18][⿱三⿰三三][38][lower-alpha 19][⿱⿲男男男女][39]𤛭[][40]

著名的楼观台内的道教对联就用了其前两句,但写作「𨈝㶮𥒯㥐𦼌𤂼,靕𠐵𠎢臹㴁𠋮㐤」[41],即下联第一字「正」和最后一字「丹」写法不同,根据路迪民着的《〈亳州老君碑古字谱〉考释(上)》,碑文里的⿰正真或[⿰正⿱匕具],应是「靕」的讹字,对联中写法正确。[11]

此外,洪帮隐语秘符也是合文,因此由它衍生而来的「」和「」等字,也有应视为合文还是一般汉字之不同看法。

图例

注释

  1. 实际读béng
  2. 此字未收入unicode,后也写为「𠡦」或「𠦚」
  3. 另有其他写法:「𨲢」、「𨲣」等
  4. 原字有多种写法:unicode中收录「𠺞」,另有两种[3][4]未收入,后也写为「𠁈」或「𠱰」,可能是讹误
  5. 底部的「水」改为「火」,则为其异体字「𤒝」
  6. 此字应读rǎo,「远」的意思,此处需用「照」的异体字
  7. 此字读cōng,为讹字,应为⿰月窗[26]
  8. 同「棑」字,为讹字,此处需用「我」的异体字,故应为「𩇶」
  9. 此字实为「空」的异体字,此处需用「」的异体字
  10. 此字实为「灭」的异体字,为讹字,此处需用「前」的异体字,应为[⿰氵⿱民心][30]
  11. 实为「」的异体字,此处需用「自」的异体字
  12. 实为「看」的异体字,此处需用「然」的异体字
  13. 实为「渺」或「皎」的异体字,此处需用「交」的异体字
  14. 即⿱𭑈𭑈,实为「」的异体字或同「浩」[34],此处需用「接」的异体字
  15. 四个「日」组成,实为「朗」或「𣊫(两个「昌」组成)」[36]的异体字,此处需用「神」的异体字
  16. 四个「月」组成,实为「朗」的异体字,此处需用「丹」的异体字
  17. 实为「重」的异体字,此处需用「」的异体字
  18. kǔn,实为「」的异体字,此处需用「坤」的异体字
  19. 即⿱原𰆬,实为「源」的异体字,此处需用「原」的异体字

参见

参考数据

  1.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2.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3.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6].
  4.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5.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5).
  6.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
  7. 此字读作「ㄎㄥ」时为一种羊。《说文解字.羊部》:「羊名也,从羊巠声。」
  8.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9.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0. 挥袖抚云. . 腾讯看点.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1.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12.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3.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4.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5.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6.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7.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8.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9.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20.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21.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22.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23.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24.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25.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26.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27.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28.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29.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30.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31.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2.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3.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4.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5.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36.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37.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38.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39.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40. . 字海网(叶典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41. 野史虫. . 搜狐网.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