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

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本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中国古文本学家。

容庚
希白
颂斋
出生容肇庚
(1894-09-05)1894年9月5日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
(今东莞市
逝世1983年3月6日(1983岁—03—06)(8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考古学家
亲属舅父:邓尔雅
学历
经历
学术工作
主要领域考古学
著名作品
  • 《金文编》
  • 《金文续编》
  • 商周彝器通考
  • 《殷周青铜器通论》(与张维持合著)

生平

1894年出生于书宦之家,出生时父亲题诗:「时局正需才,生男欲壮哉」,曾随舅父邓尔雅学习「说文解字」,「或习篆,或刻印,金石书拥置四侧,心窃乐之。」后师从罗振玉研究古文本。1922年,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6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汪精衞政权国立北京大学,曾主编《燕京学报》。抗日胜利后,任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等身,有《金文编》(1925年)、《金文续编》、《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等。

为北大教职

1945年抗战胜利,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坚决不聘抗战期间未随学校南迁而留在日军占领下的「伪北大」的教员,并直言「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被傅斯年开除的「伪北大」教授中,就包括周作人,他在抗战八年中任「伪北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另一个被开除的教授是著名历史学家容庚。容庚写了一篇「万言书」自辩:「庚独眷恋于北平者,亦自有故:日寇必败,无劳跋涉,一也;喜整理而拙玄想,舍书本不能写作,二也;二十年来搜集之书籍彝器,世所稀有,未忍舍弃,三也……」傅斯年则回应:「专科以上学校必须要在礼义廉耻四字上,做一个不折不扣的榜样,给学生们、下一代的青年们看看!」北大原先是请全体教员内迁的,事实上除周作人等一二人之外,没有内迁的少数教员也转入辅仁、燕京(以上两所学校为私立性质的教会大学,北大则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直辖的公立大学)任教;北大有绝对自由,不聘请任何伪校伪组织之人任教。容庚不死心,找傅斯年当面理论,傅斯年指着他大骂:「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氏架了出去。容庚无奈,辗转回到广东老家,在岭南大学任教。[1]

反右与文革期间

1954年,全国大批胡适,容庚说:「胡适尊重证据,主张凡评定事物,要使出证据来。这和毛主席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是一致的。」1958年,反右斗争尘埃落定,容庚又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被打成右派反党小集团的董每戡詹安泰叶启芳吴重翰卢叔度等奔走呼吁,希望有关方面放他们一马。1958年红专大辩论,大家都认为政治第一,容老却公开标榜「我是业务第一」。1959年「拔白旗」运动中,商承祚被批判未以马列主义观点对待文本学,容庚敢于出马为商辩护说:「我就不相信马列主义能够指导文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触即发,容庚为吴晗邓拓喊冤叫屈,说当时的大批判是「文本狱」,是「焚书坑儒」。

中山大学校长黄焕秋在容庚追悼大会上致悼辞说:「在十年动乱期间,他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依然刚直不阿,不讲违心之话,不做悖理之事。这就是容庚。」[2]

不过,容庚在《文本改革月刊》特刊51期发表《汉字简化不容翻案》,“痛打落水狗”陈梦家,他说陈梦家“坚决反对创造简化字”,但写给自己的信中,就用了不少简化字。容庚还就此下了一结论“此右派之所以为右派也”。

参考来源

  1. 岳南.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 [2022-01-13]. ISBN 978-7-5613-43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2. 易新农; 夏和顺. . 花城出版社. 2010-12 [2022-01-13]. ISBN 978-7-5360-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