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1][注 1]),字子
司马迁 | |||||||||||||
---|---|---|---|---|---|---|---|---|---|---|---|---|---|
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太史令) | |||||||||||||
![]() | |||||||||||||
太史令 | |||||||||||||
主君 | 汉景帝→汉武帝 | ||||||||||||
姓 | 司马 | ||||||||||||
名 | 迁 | ||||||||||||
字 | 子 | ||||||||||||
出生 | 汉景帝中元五年 (前145年)或 汉武帝建元六年 (前135年) 夏阳(今陕西韩城) | ||||||||||||
逝世 | 汉昭帝始元元年 (前86年) | ||||||||||||
| |||||||||||||
著作 | |||||||||||||
《史记》 |
人物生平
二十四史列表 | ||||
---|---|---|---|---|
次序 | 书名 | 作者 | ||
姓名 | 时代 | |||
1 | 史记 | 司马迁 | 西汉 | |
2 | 汉书 | 班固 | 东汉 | |
3 | 后汉书 | 范晔 | 刘宋 | |
4 | 三国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萧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征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关 | 东观汉记 | 刘珍等 | 东汉 | |
相关 | 十国春秋 | 吴任臣 | 清 | |
相关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国 | |
相关 | 南明史 | 钱海岳 | 共和国 | |
相关 | 清史稿 | 赵尔巽等 | 民国 | |
相关 | 清史 | 张其昀等 | 民国 | |
相关 | 点校本二十四史 | 顾颉刚等 | 共和国 |
早期经历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汉武帝年间,其父司马谈是太史令,所以司马迁在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等书。司马迁在早年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儒,并畅游各地,采集传闻。十九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和中原地区,并对所到之处的风俗进行考察,采集传说。早期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以使者监军[2]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开创纪传体史学,称太史公。
自序
获罪
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汉武帝翻阅《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认为司马迁的敍述有意贬损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可见当时汉武帝对司马迁已经甚为不满[注 2]。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3],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3]。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3]。
司马迁这番表述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汉武帝认为他是藉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此人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再加上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内容有意贬损汉武帝的心结,在大怒下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4]。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5],处以腐刑(阉割)。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司马迁只得接受腐刑。对此他曾表示过“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3]。[6][7][8]
去世
对于司马迁的死,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使得卒年无法确定,死因也众说纷纭。
有史料认为司马迁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有人认为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便隐居山野,所终,故无从䅲考。1916年,王国维第一次将司马迁生卒年作为学术问题进行考证,以为卒年“绝不可考……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从巫蛊之乱到汉武帝去世这一段时间,司马迁是否仍在世,不可考。
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指司马迁最终仍因口出怨言被下狱而死。 但有一说,司马迁是在汉昭帝 始元元年 (前86年)去世,但仍没有证据可证明。
历史评价
- 朱子《语类》〈历代一〉言道:「司马迁才高,识亦高,但粗率。」
-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说:「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
-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9]。
- 赵翼《廿二史劄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 黄淳耀(明)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 黄震(宋)在《史记评林》中则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主要作品
![]() |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司马迁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司马迁(分类) |
《史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着《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着。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认为他们既为太史令,则有完成前代历史记述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考证文风等各个方面,认为 《史记》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10]。
其他作品
- 《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 《悲士不遇赋》
家族
直系祖先
-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先祖迁至秦国[11]。
- 九世祖,武将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人。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 七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 五世祖,司马昌
- 四世祖,司马无泽
- 祖父,司马喜
- 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从春秋至汉初间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传说
随清娱为司马迁的侍妾。年十七归司马迁,随其游历名山。数百年后,唐代褚遂良任同州刺史,得清娱托梦,醒后便为她立碑撰写墓志[注 5]。
明代史学家柯维骐以司马迁为榜样专心着《宋史新编》,竟毅然自宫。
后世纪念
注释
- 《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集解】李奇曰:「迁为太史后五年,适当于武帝太初元年,此时述史记。」【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
-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 《论衡·祸虚篇》第二十一:「身任李陵,坐下蚕室,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
- 《同州府志·列女传》:「随清娱,汉太史令司马迁侍妾也。其名不见于汉人记载。至唐永徽二年同州刺史褚遂良,始为志墓之文。盖其鬼夜见褚公自陈生平,乞一言以传于世也。」
参考文献
- 王国维. 太史公行年考. 观堂集林·卷十一.
- 祁庆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3).
- . 维基文库.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 . 维基文库.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 . 维基文库.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 《汉书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 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 《前汉纪 孝武皇帝纪五卷 第十四》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 《前汉纪 孝景皇帝纪》四年春三月。秋。赦天下徙作阳陵者死罪。欲腐刑者许之。
- . 维基文库.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 . 花城出版社. 2011年8月: 2516.
- . 国学网. [201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 林景渊. . 远流博识网.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8) (中文(台湾)).
- . 痞客邦. 2005-11-09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中文(台湾)).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上海:开明书店,1956).
- 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台北:东大,1977).
- 吕世浩:《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