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学院及学术最高殿堂[1],其任务包括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系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并兼有科学与人文之研究。现今院址位于台湾台北市南港旧庄。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lower-alpha 1](拉丁语) | |
---|---|
![]() | |
![]() 中央研究院院徽 | |
所属部门 | 总统府 |
员额 | 992位教职员 |
年度预算额 | 新台币125.46亿元(109年度) |
授权法源 | 中华民国总统府组织法 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
主要官员 | |
院长 | 廖俊智 |
副院长 | 周美吟、 |
秘书长 | 彭信坤 |
副秘书长 | 陈君厚 |
任命者 | 总统 |
任期 | 5年 |
组织编制 | |
内部单位 | 院本部(7处、3室)、学术咨询总会、32委员会 |
附属机关 | 24研究所、8研究中心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28年6月9日 |
联系 | |
![]() 中央研究院院区景观 | |
地址 | 115201 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
电话 | +886 2 27822120~9(共10线) |
网站 | www |



中央研究院所属之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助研究员,其位阶与学术地位普遍高于一般大学教授、副教授与助理教授,由于研究要求上的落差,大学教授如想转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通常需要降级(例如: 教授改聘为副研究员,副教授改聘为助研究员)。台湾的大学也经常借由合聘与兼任的方式,聘请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充实其师资阵容与指导研究生。中央研究院院士为中华民国学术界最高荣誉,许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担任专任研究员时当选,或是当选后兼任研究员或通信研究员,所以有相当比例的院士同时在院内担任研究员。
沿革
成立
1927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煜瀛)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5月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30人在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2]。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中央研究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院长。5月,激活印信。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举行,声明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2]。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对外译名为Academia Sinica则是来自马相伯的原稿手笔。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中央研究院院址设于南京鸡鸣寺南侧,邻近明代南京国子监故地,包括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大楼三座建筑,分别修建于1947年、1936年、1931年,三座建筑均由杨廷宝设计。

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系由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展而来。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方复还京、沪。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会议举行,中研院之体制始告完成。
- 理化实业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 地质调查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7月成立地质研究所,在上海。
- 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 观象台于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组、气象组。1928年2月分立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 语言历史研究所于1927年夏设于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正式成立,后迁北平、上海、南京。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于1944年由史语所第四组中抽出另设,抗战胜利复员后因限于经费,又由史语所收回接办。
- 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29年1月筹备,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1934年7月更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 心理研究所于1928年11月决定设立,1929年1月筹备,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 数学研究所于1941年筹备,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 医学研究所于1944年筹备。
-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于1945年秋筹设,嗣因仓促迁台,未能完成。
在台复院
1954年,经朱家骅院长多方奔走,在台湾台北南港现址营建院区。「植物研究所」在台复所。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筹备处。
1957年,多方讨论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之办法并呈奉总统令,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院长,1958年正式就职。「化学研究所」在台复所。
以下是中研院在台复院后的大事纪要:
- 1958年,举行第三次院士会议。
- 1959年,举行第四次院士会议。同年「动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 1962年,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王世担任院长。成立「经济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在台复所。
- 1970年,钱思亮继王世之后担任院长。成立「生物化学研究所」。
- 1974年,举行第十一次院士会议。成立「美国文化研究所」。
- 1975年,「三民主义研究所」成立。
-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筹备处。
- 1977年,成立「信息研究所」筹备处。
- 1978年,举行第十三次院士会议。
- 1980年,举行第一次国际汉学会议。
- 1981年,成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83年,吴大猷接任院长。
- 1986年,举行第二次国际汉学会议。
- 1989年,成立「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 1991年,ICSU在台首次学术研讨会。「美国文化研究所」更名为「欧美研究所」。
-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 1994年,旅美学人李远哲返国接任院长。「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并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 1995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97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 1998年,成立「生物农业研究所」筹备处。
- 2002年,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
- 2003年,成立「基因体研究中心」。
- 2004年,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
- 2005年,由「动物研究所」改组为「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组为「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 2006年,8月「生物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备处」转成立为「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10月翁启惠接任院长。
- 2008年,成立「南部生物技术中心」,位于台南市南部科学园区。前身为「南部生物技术计划中心」。
- 2010年,举行第二十九次院士会议。
组织

层级架构
- 院长
- 院士会议
- 评议会
- 副院长
- 学术咨询总会
- 院务会议
- 各研究所(筹备处)、研究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
- 院本部
- 研究所(筹备处)、研究中心
- 各委员会
院本部

- 秘书长
- 副秘书长
- 总务处
- 国际事务处
- 学术及仪器事务处
- 秘书处
- 智财技转处
- 信息服务处
- 法制处
- 主计室
- 人事室
- 政风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

对照1927年所通过的组织条例,枚举设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但部份学门创院至今仍未设所(如心理学、教育学),或是在大陆时期曾创设但仍未复所;当中多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门的领域,使中研院在这方面的发展规模仍不甚完备。
- 数理科学组
- 数学研究所
- 物理研究所
- 化学研究所
- 地球科学研究所
- 信息科学研究所
- 统计科学研究所
- 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 应用科学研究中心
- 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 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生命科学组
- 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研究所
- 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
- 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 基因体研究中心
-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生医转译研究中心
- 人文社会科学组
相关附属场馆
- 图书馆系统
- 中央研究院图书馆
- 科技部数学中心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图书馆
- 化学研究所图书馆
- 地球科学研究所图书馆
- 统计科学研究所图书馆
- 信息科学研究所图书室
-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图书馆
-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图书室(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联合图书室)
- 经济研究所图书馆
- 欧美研究所图书馆
- 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
- 中国文哲研究所图书馆
- 人社中心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 郭廷以图书馆(近代史研究所)
- 傅斯年图书馆(历史语言研究所)
- 生命科学图书馆
- 人文社会科学联合图书馆
- 文物场馆
- 其他场馆
- 人文社会科学馆
- 学术活动中心
- 综合体育馆
- 岭南美术馆(欧美研究所)
- 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委员会
因应业务需要,中研院在院务会议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
- 信息安全委员会
- 人文社会科学馆公共事务委员会
- 行政电脑化推动委员会
- 人权委员会
- 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科学教育推动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协议
- 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动物实验管理小组
- 生物实验安全委员会
- 本院出版委员会
- 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
- 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
- 信息业务咨议委员会
- 本院与公私立大学及研究机构订定学术合作办法审查委员会
- 本院转殖植物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 数字典藏咨议委员会
- 本院台湾地震数字知识库建置咨议委员会
- 院区环境美化推动委员会
- 院区交通管理委员会
- 宿舍管理委员会
- 岭南美术馆管理委员会
- 学术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
- 综合体育馆管理委员会
- 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
-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专书编纂委员会
- 艺文活动推动委员会
- 周报编辑委员会
- 研究发展成果管理委员会
- 太平洋邻里协会
- 国际研究生院推动委员会
- 温室管理委员会
成员
院士
中央研究院从1948年开始选举院士,目前每两年由院士会议从全国学术界成绩卓着人士中新选一批,2023年起明确要求院士候选人需具有中华民国单一国籍或双重国籍(内政部协助审认国籍),名誉院士则维持不限国籍(过去曾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籍与新加坡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职,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 人文社会科学三组。职权如下:选举院士及名誉院士;选举评议员;筹议国家学术研究方针;受政府及有关单位之委托,办理学术设计、调查、审查及研究事项。中研院于2020年10月时有院士计278人,其中数理科学组69人、工程科学组 58人、生命科学组93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58人。[6][7]2016年7月院士会议前有名誉院士数理科学组5人、生命科学组6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2人;院士会议时选出2位工程科学组的名誉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长克莱顿及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教授中村修二。[8][9][7]
历任院长
2001年10月新版《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实施,其中的院长遴选办法规定,院长任期届满时,由院评议会就院士中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总统遴选并任命。院长任期五年,连选得连任一次。以下,依任职时间,列出中央研究院历任院长[11][12]:
任次 | 肖像 | 姓名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院长 | |||||
1 | ![]() | 蔡元培 (1868–1940) | 1928年4月23日 | 1940年3月5日 | 任内逝世 |
代理 | ![]() | 朱家骅 (1893–1963) | 1940年9月18日 | 1957年11月4日 | |
2 | ![]() | 胡适 (1891–1962) | 1957年11月4日 | 1962年2月24日 | 任内逝世 |
3 | ![]() | 王世 (1891–1981) | 1962年4月28日 | 1970年4月15日 | |
4-5 | ![]() | 钱思亮 (1908–1983) | 1970年5月6日 | 1983年9月15日 | 任内逝世 |
6 | ![]() | 吴大猷 (1907–2000) | 1983年10月24日 | 1994年1月18日 | |
7-8 | ![]() | 李远哲 (1936–) | 1994年1月18日 | 2006年10月18日 | |
9-10 | ![]() | 翁启惠 (1948–) | 2006年10月19日 | 2016年5月10日 | |
11-12 | ![]() | 廖俊智 (1958–) | 2016年6月21日 | 现任 |
总干事
中央研究院在1928至1990年间设总干事一职,受院长领导,处理全院行政事务。历任总干事如下[13][14]:
任次 | 姓名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1 | 杨铨 | 1928年4月 | 1933年6月 | 任内逝世 |
代理 | 丁燮林 | 1933年6月 | 1934年6月 | |
2 | 丁文江 | 1934年6月 | 1936年1月 | 任内逝世 |
代理 | 丁燮林 | 1936年1月 | 1936年6月 | |
3 | 朱家骅 | 1936年6月 | 1938年12月 | |
4 | 任鸿隽 | 1938年12月 | 1940年9月 | |
5 | 傅斯年 | 1940年9月 | 1941年9月 | 因病辞职 |
6 | 叶企孙 | 1941年9月 | 1943年9月 | |
7 | 李书华 | 1943年9月 | 1945年9月 | |
8 | 萨本栋 | 1945年9月 | 1948年12月 | 因病辞职 |
代理 | 钱临照 | 1948年12月 | 1949年6月 | 留在大陆,未随中研院迁台 |
9 | 周鸿经 | 1949年6月 | 1956年9月 | |
代理 | 杨树人 | 1956年9月 | 1957年4月 | |
10 | 杨树人 | 1957年4月 | 1958年1月 | |
代理 | 全汉升 | 1958年1月 | 1961年1月 | |
空缺 | ||||
11 | 阮维周 | 1962年5月 | 1964年9月 | |
12 | 袁贻瑾 | 1964年10月 | 1968年5月 | |
代理 | 李亦园 | 1968年6月 | 1970年11月 | |
13 | 高化臣 | 1970年11月 | 1983年1月 | |
代理 | 韩忠谟 | 1983年1月 | 1990年1月 | 总干事职务取消,改设副院长 |
相关重大事件
淹水
- 1977年9月,中研院院区附近山洪暴发,各馆大约有一半进水,其中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馆、傅斯年图书馆、胡适纪念馆、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损失不大。[20]
- 1984年6月3日,六三水灾造成四分溪(当时尚未命名)暴涨,导致中研院院区严重淹水。台北市政府因而拟以「截弯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21]
-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所挟带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涨,中研院邻近四分溪之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直接遭受大水侵袭,粗估此次水患硬件受损新台币二亿元左右,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22]其损失项目,如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昂贵仪器与稀有样本,[23][24]以及欧美研究所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等。[25]
利益回避争议
诱导式问卷争议
论文造假
2018年初,中研院生化所所长陈庆士被检举长达十年间研究论文造假。陈庆士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多年研究,期间有八篇论文被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杂志《科学》发现造假[28],多处数据采样方式与学界方法重大相异、且有蓄意诈骗迹象。之后俄亥俄州立大学出具70多页调查报告[29],建议裁处最重「立即撤稿」处份;案件还在知名学术网站《RetractionWatch》[30]及国际媒体期刊大量报导,使台湾学术声望重创。同时陈庆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资历是其2014年被聘回台担任中研院生化所所长的重要参照,重创中研院研究水准。[31]陈庆士在案发后曾向中研院学术伦理咨询委员会提交报告,并表示数据造假是俄大学的手下学生所做,将错误归咎学生。之后陈庆士自行请辞中研院生化所所长;但中研院表示,将研讨其回台工作成果是否有该八篇论文的延伸,探讨追回研究经费[32]。
劳动环境问题
2019年下半年起,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陆续收到多位中央研究院劳工反应院内劳动环境的各类问题,包括劳动契约一年一签(未以不定期契约约定,违反《劳动基准法》)、违法解雇频传、部分单位对劳方请假刁难、职场霸凌处理机制不足、考评不透明……等缺失。2021年4月29日,高教工会「中研院分部筹备会」发起人张震宇指出,中央研究院迄今对职场霸凌问题缺乏落实防制措施与申诉管道,导致实务上若有单位长官为了逼退员工而刻意差别对待、恶意刁难、或施以显然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员工往往求助无门[33]。
2021年4月29日,中央研究院表示,中研院订有「运行职务遭受不法侵害预防计划」,如举办职场霸凌防治讲座宣导等,并设「申诉评议委员会」处理职场霸凌申诉案件[34]。中研院也驳斥,并无不当解雇智财技转处薛姓员工,是薛员多次谎报假别、隐匿出国等情况,带来防疫风险;也澄清并没有刁难员工请假,是张姓劳方代表无故擅离职守数十次,且屡劝不改,才会要求张员请假必须据实审核事由[35]。
其他
- 在瞿海源教授领衔下,附设合唱团于2011年7月26日成立,目前常态团员维持约八十人之规模[36]。
注释
- 此名称为拉丁文,意为「中国研究院」。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下设有: 政治思想,海洋史,制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亚太区域,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等7个专题中心。卫生史,数据挖掘与学习,华人家庭,历史人口,以及东亚经贸发展等5个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 戴元利. . TVBS新闻网. 2018-07-12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200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第一届台湾研究世界大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 台湾研究世界大会 12国逾500学者抢报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自由时报, 2012-4-24
- 组织架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研究院
- .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18日).
- 中研院第31届新科院士出炉 20人获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广播电台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6-07-07
- 名誉院士一览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 逝世名誉院士一览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 . [202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 历任院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2016-10-26.
- 院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 总干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研究院.2022-1-21
-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7: 104–119 [2022-01-20]. ISBN 97876001118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 (新闻稿).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1-12-09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1) (中文(台湾)).
- (新闻稿).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1-12-20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1) (中文(台湾)).
- (新闻稿).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1-12-24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1) (中文(台湾)).
- 〈中研院遭水厄 书籍古物损失不大〉《联合报》(1977年10月8日,第3版)
- . [201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 . [201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 中央研究院周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838期。
- 中央研究院周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842期。
- 中央研究院周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998期。
- (PDF). [2017-07-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04).
- 中研院设计诱导式同婚民调 网友踢爆:竟和下福盟问卷一样 -- 上报/焦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7年7月9日
- . Science. 2018-03-30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英语).
- . osu.app.box.com. [2018-04-11].
- . Retraction Watch. 2018-03-30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美国英语).
-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 2018-03-31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 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 . 苦劳网. 2021-04-29 [202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 许秩维. . 中央通信社. 2021-04-29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 杨媛婷.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1-04-29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 (PDF): 5
- 中华民国总统府组织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全国法规数据库.民国 99 年 09 月 01 日
- 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全国法规数据库.民国 103 年 01 月 15 日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中央研究院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
- 中央研究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体中文)(英文)
- 中央研究数字典藏资源网 院内各类数字典藏与研究资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的Facebook专页
- YouTube上的中央研究院影音专区频道
- 中央研究院的Instagram帐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