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汇

何文汇教授JP英语:1946年5月23日[2]),广东南海人,香港语言、文学学者。曾先后毕业于崇兰中学(小学部)、圣若瑟书院香港大学(文学士,1969年;哲学硕士,1972年)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1975年)。[3]:309[1]曾任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累任香港区域市政局议员、中文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简称「中东书院」)创校校长等职位。[4]:65何文汇所撰中文专着20余种,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5]:1-6以于香港大力推动粤语正音运动为人熟悉,但其有关主张一直受到争议。[6]

Professor
Richard Ho Man-wui
何文汇

教授JP
2013年,何文汇于香港出席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活动时致辞
罗马拼音Ho Man-wui
英文名
性别
出生 (1946-05-23) 1946年5月23日
 英属香港
籍贯广东南海
民族汉族
语言粤语英语普通话
母校崇兰中学(小学部)[1]
圣若瑟书院
香港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
职业教授语言学家、文学
知名于教育界、语言学界、文学界
粤语正音运动
研究领域易经》、中国古典诗歌、粤音
配偶梁凤仪
1972年结婚—1985年结束)
经历
代表作
    • 何文汇:《陈子昂感遇诗笺》
    • 莎士比亚原着、何文汇改编:《王子复仇记
    • 何文汇:《杂体诗释例》
    • 何文汇:《粤音平仄入门·粤语正音示例》
    • 何文汇、朱国藩编着:《粤音正读字汇》
    • 何文汇:《诗词四论》
    • 何文汇:《诗词曲格律浅说》
    • 何文汇、朱国藩编着:《粤音正读手册》
    • 何文汇:《周易知行》
    • 何文汇:《汉唐诗杂说》
    • 撰有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

生平

何文汇早年居住于香港岛,父亲从事的出口生意。何父育有十名子女,何氏排行第七。何氏乃于香港接受教育,先后毕业于崇兰中学(小学部[7])及圣若瑟书院(1959年入读[8])。受拥有良好国学根底的父亲影响,何氏年少时已熟读不少中国古典名著。在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时,何氏认识了国学大师陈湛铨教授,并常至学海书楼出席陈氏所举办之讲座,始研读《易经》、《庄子》及《说文解字》等典籍。[5]:3-4[1]1964年,何氏毕业于圣若瑟书院,[9]后考入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于1969年学士毕业。其后师承罗慷烈教授修读硕士,[1]并于1972年毕业,[3]:309[5]:3-4硕士论文题目为杂体诗。[注 1]1971年,何文汇负笈英国,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师承卜立德(David Pollard)教授,博士论文题目为陈子昂诗。于英国就学期间,屡与时任亚非学院中文讲座教授兼远东学系中文组组长刘殿爵教授请益交流。[10]1974年,获何氏硕士论文校外考试委员周策纵教授邀请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教,出任助理教授。1975年,何氏博士毕业。[10]

1970年,何文汇就读于香港大学时,曾以自编《阴影》一剧夺得香港专上学生联会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何氏并自言喜欢演戏。[11]:3 赴英升学前,何氏曾以业余性质短暂加入香港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任艺员。[12][13]1976年,何氏自美国回港后,复加入丽的电视任管理职,又曾加入佳艺电视无线电视任艺员,兼任幕后行政及策划,演出过电视剧电影及推出唱片,并曾参演舞台剧,如在1977年于香港首演、由何氏翻译及改编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中国古装剧《王子复仇记》中担纲出演王子一角。[14][3]:309[1][15]该剧乃何氏应香港市政局邀请担任香港话剧团顾问时身兼编剧及导演之作,以五代十国作背景,何氏并亲自创作主题曲。该剧往后曾被多次重演,又曾翻译成普通话版,远赴英国演出。[12]除戏剧演出外,何氏亦兼及作曲、填词和演唱,作品包括其改编剧《王子复仇记》主题曲〈秋望〉,[16]以及中文大学中文系系歌〈勇往〉。[17]

1970年代末期,何文汇决定退出娱乐圈,并专注学术事务,遂于1979年回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职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师,累任荣誉高级讲师及荣誉教授。1996年,何氏出任中文大学教务长,[4]:65任内曾推出语文精修课程,规定所有新生必修,以学习粤语普通话英语的正确发音,致使当时的学生会曾向校方争取废除课程。[1]2004年底,何氏接受东华三院任命,出任中东书院创校校长,[18][19]至2006年底辞职离任。[20]:5何氏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誉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易经》、中国古典诗歌及粤音,[21][22]兼任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荣誉院务委员。[23]何氏曾于1980年代及2000年代为香港电台主持电视节目《百载𬬻峰》,探讨香港历史发展及文化演变,[24]又长年担任由香港公共图书馆主办的全港诗词创作比赛,[25][26]以及由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主办的全港学界律诗及对联创作比赛之评审委员。[27]此外,何氏曾于不少讲座讲授有关《易经》、诗词及粤音知识,[28][29]当中曾师从何氏学《易》者包括香港影视演员郑文雅[30]

除学术职务外,何文汇亦曾担任不少公职。1985至1995年,曾任区域市政局议员,主理新界之文化建设。[2][4]:651987年6月30日,何氏获香港政府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31]同年,与一群香港文教界人士共同创办文教慈善组织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致力于推动香港的文化、艺术及教育工作,并担任该会会长至今。[32]2011年11月1日,何氏获委任为尤德爵士纪念基金理事会委员;2013年7月1日,何氏升任该理事会主席,任期直至2019年6月30日。[33]

何文汇前妻为香港企业家及作家梁凤仪,二人于1972年结婚,[34]后于1985年离婚。[35]后何氏曾与香港立法会前任秘书长吴文华交往。[1][36]

粤语正音运动

何文汇自1980年代末起一直积极推动粤语正音运动,他出版过不少倡导粤语正确读法的书籍,[5]:6并曾为香港电台无线电视主持过许多提倡粤语正音的节目,例如1995年由何氏及演员陈玉莲主持的香港电台电视节目《群星汇正音》,邀请香港演艺红星如梁朝伟张学友等任节目嘉宾以向观众推广粤语正音。[37]然而,就何氏所倡议的是否「正音」的问题,支持及反对双方至今仍然各执一词。何氏认为现时粤语的读音只靠「约定俗成」,没有统一标准,遂提倡以自己和朱国藩编着的《粤音正读字汇》的注音及《广韵》、《集韵》中的反切注音作为标准。[6]他曾通过香港教育局开办粤语正音课程,培训现职老师,希望使他们除了能够掌握粤语正音以外,亦能利用反切的技巧,参考古籍以判定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受何氏启发,有关课程一直开办至今。[38]

2003年,何文汇创办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以提升社会各界人士的粤语正音意识,并曾举办学界粤语正音大赛多年。[39]同年,何氏又与香港现代文学学者黄念欣主持香港电台与粤语正音推广协会制作的广播节目《粤讲粤啱听》及《粤讲粤啱一分钟》。[40][41]

批评及争议

何文汇的粤语正音主张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本地报纸专栏作者如王亭之潘国森等指出,粤语正音理论最基本的漏洞就是假设读音是一成不变,但实际上语言会随时代而改变;硬要确立统一标准,不论是根据《粤音韵汇》或《广韵》,均不能做到活用韵书,且以「古音」强行否定「今音」,亦漠视了语言的自然发展、历史演变及其实际运用。[42][43]

在2007年初版,由王亭之着、潘国森编的《广府话救亡》中,有〈反谋杀,尽微力——挑战何文汇·代序〉一章,指出何文汇提倡之所谓「正音」违反音韵学原则。[44]即使依据《广韵》,王氏亦认为何氏在论证部分粤语字音时有双重标准之问题,[45]并有机会引导大众读错字音,盖自清代以降曾有不少学者以为此书错误甚多,并加以校正,故不应独尊《广韵》为粤音标准。[46]王、潘二人甚至曾公开指斥何氏粤语正音为「病毒音」,为香港传媒、教育界乃至社会造成语音混乱现象。[45][47][48][49]不过,亦有论者指出王、潘等人所论在学术上谬误颇多,而部分论点之误乃因缺乏音韵学常识、语文及逻辑推理能力所致。[50][51]

受何文汇粤语正音主张影响,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香港中学会考于2007年起,在中国语文科口试中增设朗读部分,要求考生朗读中文本词及短文,以考核考生掌握及运用粤音的能力。该朗读考试一直举办至2013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科口试,后于2014年起取消,只保留「口语沟通」(俗称「小组讨论」)考试。[52]香港学者赵善轩博士曾批评何氏粤语正音尊《广韵》之法并无充分学术根据,而且矫枉过正,只会令学生无所适从,无助学好粤语。[53]

作品

主要著述

注:以下只列出何文汇已出版之主要著述其主要通行版本。单篇论文恕未能尽录,故不收入下列书目。[5]:6[54]

著作名称著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分
《陈子昂感遇诗笺》何文汇着香港学津出版社1978
《人鬼神》博益1982
《杂体诗释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
《日常错读字》何文汇、布裕民着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1989
《粤音平仄入门‧粤语正音示例》何文汇着博益1990
《创作与回忆:​周策纵教授七十五寿庆集》何文汇、王润华痖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粤音教学纪事》何文汇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5
《香港诗词拔萃》何文汇编
《正音正读纵横谈》何文汇着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6
《香港诗情:何乃文洪肇平何文汇酬唱录》何文汇编博益1998
《粤音正读字汇》何文汇、朱国藩编着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
《诗词四论》何文汇着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诗词曲格律浅说》台北台湾书店
《粤音正读手册》何文汇、朱国藩编着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0
《粤音自学提纲》何文汇着2001
《粤读》明窗出版社2007
《广粤读》2010
《文汇文选》商务印书馆(香港)2011
《何文汇歌曲选》
《箴言精选六十则》新雅文化
《周易知行》商务印书馆(香港)2014
《十年磨剑录》何文汇主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6
《谈学习 忆名师》何文汇着商务印书馆(香港)2017
《汉唐诗杂说》2018
《汉唐古体诗选析——体式与兴寄》2020

剧作

著作名称著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分参考数据
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原着、何文汇改编香港学津出版社1979[11]
《新杨乃武与小白菜何文汇、梁凤仪改编香港话剧团[55]
《王子复仇记(经典版)》何文汇着新雅文化2012[54]

歌曲

以下信息主要出自《何文汇歌曲选》和勤+缘出版社的数据。[56][15][57]

曲名语言作曲填词编曲主唱年分备注
〈秋望〉粤语郑咏常何文汇伦永亮、林道善何文汇1977何氏改编剧《王子复仇记》主题曲
〈勇往〉何文汇林道善(流行曲版)
伍卓贤(管弦乐伴奏版)
200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系歌[17]
〈天涯知己〉国语伦永亮2002
〈绿岛小夜曲 - 有所思〉周蓝萍2003
〈帝女花〉何文汇
〈织梦〉
〈晴空〉林道善2008
〈美好未来〉2013

演出及主持

电视演出

电影演出

主持

注释

  1. 数据出自2013年7月7日香港电台第一台节目《旧日的足迹》访问。

参考数据

  1. . 进修生活. 2011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 . 东方日报. 2008-05-24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3.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编). .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ISBN 9789622096134.
  4. 何乃文、洪肇平、黄坤尧、刘卫林 (编).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9629961190 (中文(繁体)).
  5. 李诗琳 (编).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9629963446 (中文(繁体)).
  6. 麦乐文. . 文化研究@岭南. 2017, 56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7. . 华侨日报. 1951-07-22: 3 [2022-05-14].
  8. . 香港工商日报. 1959-07-23: 7 [2022-04-14].
  9. . St. Joseph's College.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0. 何文汇. (PDF).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10-07, 51: 21–24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9).
  11. 何文汇 (编). . 香港: 市政局、香港话剧团. 1977-12-30.
  12. . 进修生活. 2013-07-28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3. . 点读. 2019-08-24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4. . 华侨日报. 1976-06-16: 第五张第四页 (中文(繁体)).
  15. . 勤+缘出版社.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6. 何文汇. . 香港: 新雅文化. 2012. ISBN 9789620855184 (中文(繁体)).
  17.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8. . 香港中文大学. 2004-05-12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9. . 苹果日报. 2004-05-13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0. 何文汇 (编). . 香港: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ISBN 9789882366121 (中文(繁体)).
  21. . 香港公共图书馆. 2006-12-21 [200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5).
  22.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3. .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2013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4. . 香港电台.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5. (PDF). 香港公共图书馆. 2010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9).
  26. (PDF). 香港公共图书馆. 2020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9).
  27. 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 (编). . 香港: 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 2012. ISBN 9789881632814 (中文(繁体)).
  28. . 香港中文大学. 2016-01-16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9. . 华玉讲堂.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0. . 文汇报. 2019-06-15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1.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2. . 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3. .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4. . 国际在线. 2004-03-15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5. . 东周刊. 2013-07-13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6. . 东周刊. 2012-10-22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37. . 香港电台.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38. 何丹鹏. (PDF). 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 教育局. 2018-05-03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9).
  39. . 粤语正音推广协会.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40. . 香港电台. 2003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1. . 香港电台. 2003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42. 王亭之. . 坎坎胡. 紫微文化服务社有限公司. 2011-05-16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3. 麦池昌. . 粤语协会. 2006-12-26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4. 王亭之. 潘国森 , 编. . 香港: 粤语文化传播协会. 2007. ISBN 9789889962319 (中文(繁体)).
  45. 王亭之. . 坎坎胡. 紫微文化服务社有限公司. 2007-02-06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6. 王亭之. 潘国森 , 编. . 香港: 粤语文化传播协会. 2007. ISBN 9789889962319 (中文(繁体)).
  47. 王亭之. . 文汇报. 2007-04-18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8. 王亭之. . 坎坎胡. 紫微文化服务社有限公司. 2007-05-01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49. 潘国森. . 都市日报. 2008-12-15.
  50. 刘卫林. (PDF).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07-08-23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19).
  51. 刘卫林. (PDF).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07-08-23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10).
  52. . 文汇报. 2013-10-10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3. . 有线新闻台. 2013-03-24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4. . 商务印书馆(香港).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5. 何文汇、梁凤仪 (编). . 香港: 市政局、香港话剧团. 1979-11-14.
  56. 何文汇. .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 2011. ISBN 9789620744563 (中文(繁体)).
  57. . YouTube.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8. . 工商晚报. 1976-01-26: 第七页 (中文(繁体)).
  59. . HKFACT.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60. . 香港影库.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61. . 香港电台.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62. . 香港电台.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