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原名注音字母,简称注音,是标准汉语标音系统之一,以章太炎编创的「纽文」、「韵文」为蓝本,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1930年改为现名。经过百年演变,现有37个字母声母21个、介音3个及韵母13个)。中华民国自建国之初以来一直以注音符号为国语现代标准汉语)的主要拼读工具,也是小学国语教育必修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一直使用至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前夕。

注音符号
以注音符号横式书写的「百科全书」
类型
标音符号
(音节首和韵基用注音符号表示,占位修饰符号标注声调;在汉字旁注标记
创造者中华民国教育部
使用时期
台湾澎湖:1946年至今
金门马祖:1918年至今
中国大陆:1918年至1958年(改为汉语拼音)
新加坡:1919年至1970年代(改为汉语拼音)
马来西亚:1919年至1982年(改为汉语拼音)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从右至左书写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中华民国国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汉字
  • 注音符号
子体系台湾方音符号台湾话
粤语注音符号粤语
闽东话注音符号闽东话
潮汕注音符号潮州话
苏州注音符号吴语
注音字母苗文
ISO 15924
ISO 15924Bopo (285), Bopomofo
Unicode
别名Bopomofo
范围U+3100–U+312F
以直式书写的「百科全书」

历史

前身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中的“纽文”及“韵文”之一部,《民报》第21号(1908年6月10日)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现汉语发音教育的革命,许多知识份子研拟汉字的拼音符号系统,称为「切音字运动」,此运动出现许多套改造汉字的方案。其中,章太炎的「纽文」与「韵文」方案后来成为注音符号的前身。章太炎在1906年6月之后,第3次避难日本,他成为当时日本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编。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报》第21号,刊登章太炎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一文[1],文中发表他创造的36个「纽文」,22个「韵文」,是为今日注音符号的前身。因为当时的中国汉字仍是用二千年以来的「反切」方法,用汉字为汉字注音,相当不便。章太炎模仿日语假名「简化偏旁」的办法,利用汉字小篆的结构,创造一套记音字母。[2]

名称由来

「注音」二字意谓注译汉字的发音[3]。清末时期的「切音字」到中华民国初年公布时,名称变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据时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的吴稚晖的解释,是为了避开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专门为了「注译读音」而设计。当时参加会议的切音字家王照则表示:「…专为白话教育计,绝非为读古书注音…。」「读音」的意思,即读旧书之音注也。[4]

制订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通过马裕藻、朱希祖、钱稻孙、许寿裳、周树人等人的提案,以他们的老师章太炎所创造的「纽文」、「韵文」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

演变过程

注音的正体(黑体),活体(楷体)和草体(草书)形态

在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顺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传统,以「见溪」开始,「来日」结束。字母的顺序规定如下:

声母介音韵母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ㄧㄨㄩ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的顺序调整

重新排定注音字母,废弃原本36字母的次序,以语音归类的方式,依发音部位排列并分组,即:

声母介音韵母
1920年正式增加字母「ㄜ」

1920年,官方正式公布增字母「ㄜ」排列于「ㄛ」之后,注音字母共计达40个。

1922年修改声调符号标示位置

注音字母的声调符号原为旧式的四声点法,在字母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角加点,以标示四声符号(平、上、去、入)。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表」时,为方便横行连写,声调符号(ˊ ˇ ˋ)改标在注音字母右方。

1928年再次更动次序

将「ㄧ、ㄨ、ㄩ」的位置改列在「ㄦ」的后面。

1930年改称「注音符号」

1930年1月,吴稚晖到北平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年会并担任主席,建议将「注音字母」的名称改为「注音符号」[5]。同年4月21日,吴稚晖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第88次常会发表〈改定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号及推行办法案〉,提案指出:「教育部前颁注音字母……其于音理之整齐画一,实胜于假名。惟其功用,亦不过或注字音,或注语音,足当音注而已;与假名相同,仅适注音,不合造字,称为字母,名不副实,……日本称为假名者,名即谓独体之简单初文,假则谓其代音而已,不作文本论。犹言此为传音之记号也。可以注音字母,亦宜改称为注音符号,以昭核实。」此案于当日通过。[6]教育部于同年5月19日以483号训令,令各级教育机关将注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

1932年废弃「ㄪ、ㄬ、ㄫ」3个注音符号,增加轻声符号(˙)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即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注音符号表成为现在使用的形式:

声母介音韵母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ng)、「)」(-m)、「ㄯ()」(-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ㄯ」、「ㄣ」是「ㄜ+ㄯ」;同理,复韵母「ㄞ」解为「ㄚ+ㄧ」、「ㄠ」是「ㄚ+ㄨ」。「ㆭ、ㆬ、ㄯ」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念作「˙ㄣ」,也有人念成「˙ㄯ」。但以上符号只作为发音辅助说明用,未列入正式符号表中。

车耀先《注音符号讲义》,1936年3月四川注音符号促进会出版,藏重庆三峡博物馆

198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又称为「第一式」。

使用现况

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也有不少幼儿园亦已经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僻字,亦是台湾最普遍的汉字输入法,多数电脑用户均熟练使用。

闽南话客家话的教学上,也有使用增加符号的方音拼写方案

在中国大陆,学校一般不教、民间也不使用注音符号,但是一些字典、词典会以汉语拼音、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为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2021年中国大陆网易公司推出的手机游戏《天谕》,将注音符号当成游戏中「汐族」使用的精灵语,还引起中国玩家翻译研究与破解。[7]

至于香港和澳门地区,绝大多数人口以粤语为母语,但多数人可以认识注音符号,一部分人以注音输入作为常用键字工具。

注音符号系统

注音符号表

中华民国国民小学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国语注音符号
卷舌韵母
鼻韵母
复韵母
单韵母
介音

符号字源及发音

声母
注音图档原型字源笔顺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包」之古字,取其声。 pbp八 (ㄅㄚ, bā)
同「攴」。说文解字:「小击也。」音同「」。又做「扑」的通假字。 p杷 (ㄆㄚˊ, pá)
「幂」之古字,取其声。 mmm马 (ㄇㄚˇ, mǎ)
《说文》:「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音,取其声。 fff法 (ㄈㄚˇ, fǎ)
𠚣「刀」字异体,来自其小篆(),取其声。 tdt地 (ㄉㄧˋ, dì)
𠫓同「突」(倒「子」形:「𠫓」、「子 」),取其声。 t提 (ㄊㄧˊ, tí)
𠄎「乃」字异体,取其声。 nnn你 (ㄋㄧˇ, nǐ)
𠠲「力」字异体,取其声。 lll利 (ㄌㄧˋ, lì)
说文解字:「水流浍浍也。」。同「浍」字,音[注 1],取其声。 kgk告 (ㄍㄠˋ, gào)
象树枝形,「柯」之初文,音同「考」,亦为「考」之声符,取其声。 k考 (ㄎㄠˇ, kǎo)
非「」之简化字,部首名,说文解字:「山石之厓岩,人可居。」,音[注 2],取其声。 x / hhh好 (ㄏㄠˇ, hǎo)
「纠」之古字,取其声。 t͡ɕjch叫 (ㄐㄧㄠˋ, jiào)
𡿨说文解字:「水小流也。」。「畎」字异体,田间水道,音,取其声。 t͡ɕʰqchʻ巧 (ㄑㄧㄠˇ, qiǎo)
「下」之古字,取其声。 ɕxhs小 (ㄒㄧㄠˇ, xiǎo)
𡳿「之」之古字(),取其声。 ʈ͡ʂzhch主 (ㄓㄨˇ, zhǔ)
《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音取其声。 ʈ͡ʂʰchchʻ出 (ㄔㄨ, chū)
𡰣「」字异体,取其声。 ʂshsh束 (ㄕㄨˋ, shù)
「日」字异体,取其声。 ʐ[8][9][10][11] / ɻ[12][10]rj入 (ㄖㄨˋ, rù)
「节」之古字,老国音时读尖音(入声),取其声;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 t͡szts在 (ㄗㄞˋ, zài)
𠀁「七」之《说文》小篆(),老国音时读尖音(入声),取其声;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 t͡sʰctsʻ才 (ㄘㄞˊ, cái)
「私」之古字,取其声。 sss塞 (ㄙㄞ, sāi)
介音/韵母
注音图档原型字源笔顺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源自数字的「一」,取其韵。
横排时可写成一竖「」,尤其大陆地区多用一竖之形。
j / iy / ii逆 (ㄋㄧˋ, nì)
「五」之古字,取其韵。 w / uw / uu努 (ㄋㄨˇ, nǔ)
𠙴《说文》:「𠙴卢,饭器,以柳为之。象形。」,音,即「去」()之声符(下半部)。取其韵。ɥ / yyu / ü[注 3]ü女 (ㄋㄩˇ, nǚ)
韵母
注音图档原型字源笔顺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单音韵母
《广韵》:「丫,象物开之形。物之歧头曰丫。」取其韵。 äaa大 (ㄉㄚˋ, dà)
𠀀同「呵」,取其韵。原本ㄛ、ㄜ视为同音位,后分出ㄜ。 o / ɔoo多 (ㄉㄨㄛ, duō)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为后来新加。 ɤ / əeê得 (ㄉㄜˊ, dé)
𠃒「也」之异体,《说文》:「,秦刻石『也』字。」取其韵。 ɛê[注 4]eh爹 (ㄉㄧㄝ, diē)
复音韵母
𠀅即「ㄚㄧ」。「亥」之异体,取其韵。 ai̯aiai晒 (ㄕㄞˋ, shài)
即「ㄝㄧ」。《字汇》:「丿右戾譌左,乀左戾譌右,𠀤非。」,读作,取其韵。 ei̯eiei谁 (ㄕㄟˊ, shéi)
即「ㄚㄨ」。「幺」,小也,细也,音,取其韵。 ɑu̯aoao少 (ㄕㄠˇ, shǎo)
即「ㄛㄨ」。「又」字小篆()为右手之象形,取其韵。 ou̯ouou收 (ㄕㄡ, shōu)
𢎘即「ㄚㄯ」。截取「」(函)字上方。
《说文》:「𢎘,艸木之华未发圅然。」,音,取其韵。
ananan山 (ㄕㄢ, shān)
𠃑即「ㄜㄯ」。今字作「隐」,匿也,为「𠃊」字小篆楷化而来。取其韵。 ənenên申 (ㄕㄣ, shēn)
𡯁即「ㄚㆭ」。脚跛也,小篆()形如跛了一脚而弯曲,
《玉篇·尢部》:「𡯁,跛、曲胫也。」,音,取其韵。
ɑŋangang上 (ㄕㄤˋ, shàng)
𠃋即「ㄜㆭ」。同「肱」,截取「厷」而来,如人胳臂弯曲模样,
《说文》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取其韵。
ɤŋ / əŋengêng生 (ㄕㄥ, shēng)
儿化韵母
截取而来。本为「人」之异体。
隶变后,「人」位于下方作「」形,「」亦从之。取其韵。
ɑɻ / ɐɚ̯ / ɚerêrh而 (ㄦˊ, ér)
老国音用声母
注音图档原型字源笔顺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从「」古代简体字「」,取其声。
「」不仅是「」大陆简化字,也是自战国以来的简体字,曾和「」是大小写关系。
vvv
《说文》:「高而上平也。」取其声。 ŋngng嗯 (˙ㄫ, ˙ㄣ)
《说文》:「因(崖)为屋也。」取其声。非「」之简化。 ɲ(ȵ)[注 5]gngn
其他注音
注音图档原型字源笔顺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

(注音,汉语拼音)

发音
截取「」的右侧,取其韵,只作解释声随韵母之用,一般状况不会写出来。
本字「帀」为「匝」的异体字。
ʅ(ɨ)、ɿ(ɯ)-iih、ŭ
「ㄇ」多加一笔直竖表示闭口韵韵尾,只作解释声随韵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mm山姆[注 6]
「ㄋ」多加一笔直竖表示前鼻韵母韵尾,只作解释声随韵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nn
「ㄫ」多加一笔直竖表示后鼻韵母韵尾,只作解释声随韵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ŋ̍ngng

声调

注音声调采用黎锦晖的提案[13]:四声调号标在韵母右上角,而轻声在直写时则是标在整个字音上头,横写时标在整个字音前头[14][15]。轻声只是将字轻读,一般而言不列入四声

名称 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
顺序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符号 ˉ
通常不标
ˊˇ ˋ˙

轻声点号原为老国音的入声。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三种(印刷体、楷体、草体),[16]遇到拼音相同的字且有分别五声之必要时,可将声调符号标示在韵母上。因北京语无入声,其声调律动另有表示法。[17]

名称 阴平声 阳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符号 无号

重读或延长读时可用ˉ

ˊ ˇ ˋ ˙
北京语声调律动表(1922)
阴平声 阳平声 上声 去声

1935年教育部通过并公布黎锦熙草拟的《注音符号印刷体式》(分为汉字旁注与独立用),保留了四声符号,除了阴平声不标示,阳平声、上声及去声皆标示于注音右上角空白处。[17]


写法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35年规定,注音符号的「ㄧ」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一〉。但为因应电脑化,要输入直的〈丨〉较为困难,故2000年,横式以写成〈一〉为原则,亦可写成〈丨〉。[14]中国大陆由于提倡横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体,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下为瓶子两字的排列方法:

系统特征及对应

注音符号诉求系统性采用底层形式标音,而非实际念法的表层形式。故某些特殊符号组合时会有音变现象,一般人不注意并不会发觉,代表脑中已有一个音韵规则。注音符号中的音变现象及与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有差异的音节表列如下:

注音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说明
整体音节的音变比较
ㄅㄛpu̯ɔbopo「ㄅ、ㄆ、ㄇ、ㄈ」和「ㄛ」原本有「ㄅㄨㄛ」、「ㄆㄨㄛ」、「ㄇㄨㄛ」、「ㄈㄨㄛ」的拼法,但国音修正后将「ㄨ」去除,但部分地区口音依旧保留「ㄨ」的发音[18]。如:柏(ㄅㄛˊ)、婆(ㄆㄛˊ)、魔(ㄇㄛˊ)、佛(ㄈㄛˊ)。
ㄆㄛpʰu̯ɔpopʻo
ㄇㄛmu̯ɔmomo
ㄈㄛfu̯ɔfofo
ㄅㄥpɤŋ / pʊŋbengpeng「ㄅ、ㄆ、ㄇ、ㄈ」和「ㄥ」原本有「ㄅㄨㄥ」、「ㄆㄨㄥ」、「ㄇㄨㄥ」、「ㄈㄨㄥ」的拼法,但国音修正后将「ㄨ」去除[19],但部分地区口音依旧读作「ㄅㄨㄥ」/pʊŋ/、「ㄆㄨㄥ」/pʰʊŋ/、「ㄇㄨㄥ」/mʊŋ/、「ㄈㄨㄥ」/fʊŋ/。如:蹦(ㄅㄥˋ)、碰(ㄆㄥˋ)、梦(ㄇㄥˋ)、凤(ㄈㄥˋ)。
ㄆㄥpʰɤŋ / pʰʊŋpengpʻêng
ㄇㄥmɤŋ / mʊŋmengmêng
ㄈㄥfɤŋ / fʊŋfengfêng
ʈʂ͡ɨ / ʈʂʅzhichih「ㄓ、ㄔ、ㄕ、ㄖ、ㄗ、ㄘ、ㄙ」与韵母「」结合时,韵母不写出,一般人会觉得该韵母是「空韵」。如:制(ㄓˋ)、赤(ㄔˋ)、是(ㄕˋ)、日(ㄖˋ)、字(ㄗˋ)、次(ㄘˋ)、四(ㄙˋ)。事实上「ㄭ」韵有两种不同的发音,而且这两种音的具体发音和音标在学界仍有争议,详见条目。两种音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中皆结合为一种,威妥玛拼音中仍分为两种。
ʈʂ͡ʰɨ / ʈʂʰʅchichʻih
ʂ͡ɨ / ʂʅshishih
ʐ͡ɨ / ɻʅrijih
ʦ͡ɯ / ʦɿzitsŭ
ʦ͡ʰɯ / ʦʰɿcitsʻŭ
s͡ɯ / sɿsissŭ
组合韵母的音变比较
ㄧㄡjou̯ / i̯ou̯you / iuyou / iu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ㄨㄟwei̯ / u̯ei̯wei / uiwei / ui
ㄨㄣwən / u̯ənwen / unwên / un
ㄧㄢjɛn / i̯ɛnyan / ianyen / ien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威妥玛拼音较接近实际发音。
ㄩㄢɥɛn / y̯ɛnyuan / uanyüan / üan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注音与拼音皆未反映此现象。
ㄧㄣjin / inyin / inyin / in「ㄣ」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ən],但与介母「ㄧ」、「ㄩ」结合时仅发 [n]
ㄩㄣɥyn / ynyun / ünyün / ün
ㄧㄥjiŋ / ying / ingying / ing「ㄥ」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ɤŋ],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ŋ]
ㄨㄥwɤŋwengwêng在1941年的中华新韵中,独立成音节时(如:翁 ㄨㄥ)和与声母相拼时(如:东 ㄉㄨㄥ)属不同韵目,发音也有所不同。注音符号并未区分此一差异,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别。
ʊŋongung
ㄩㄥjʊŋ / i̯ʊŋyong / iongyung / iung先读「ㄧ」再读「ㄨㄥ」,此时「ㄨㄥ」发[ʊŋ],如:用(ㄩㄥˋ)、穷(ㄑㄩㄥˊ)。

注音与拼音系统其他相异之处还有:

  • 如果「ㄧ、ㄨ、ㄩ」为音节之开头音时,需增加或改写成「y、w」以符合拼音的规则,详见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主条目[20]
  • 「ㄦ」在单一音节写作「er」或「êrh」,但作儿化韵尾时仅写「r」。

扩展符号

注音符号主方案为国语而设计。基于汉语族下各种汉语的注音需求,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四月出版了《注音符号总表》,由赵元任担任主编,以注音符号为基础修改,增加40个符号,称作「闰音符号」,用来为各种汉语注音。委员会并为各个汉语族语言设立其分表,例如在「广州闰音分表」上所载的,就是专门拼写粤语粤语注音符号方案。见下表「闰音符号」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各地人民政府在1950年代颁布了多种汉语的新注音方案,用于农民速成识字课本。1954年中国文本改革委员会出版了《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记录各区的方音注音符号。与注音符号总表相比,此方案修改了一些符号,一些无须对立、可视作同一音位的符号被取消。例如粤语声母「」被取消,改为标记作「ㄐ、ㄑ、ㄒ」,以节省闰音符号。有些复音韵母的符号也被取消,改用两个或多个符号组合出来。见下表「方音符号」栏。

此外,在闽南话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湾方音符号」。当中有不少发音虽早已有适用的闰音符号,但添制者并没有沿用,而是另行新造。见下表「台湾方音」栏。此外,中华民国的连江县政府也在教育部指导下推出马祖闽东(福州)话注音符号[21],亦见下表「台湾方音」栏。

人们还把注音符号运用到汉语以外。澳大利亚内地会传教士胡致中于1920年代在炉山县旁海为当地的黑苗(Hmu)创制的文本,借用了注音字母、并添加了三个辅助辅音字母,来直接拼写旁海苗语的发音,称为「注音字母苗文」。

汉语族语言扩充符号

闰音符号方音符号台湾方音国际音标说明
声母
b苏州「孛、袍」,厦门「马、明」,松江、浦东「旁、排」,台湾「文、木」之声母。
pf「ㄅㄈ」的合音。西安「朱」之声母。
pfʰ「ㄆㄈ」的合音。西安「初」之声母。
β马祖闽东(福州)话方音里,元音韵尾后字的/p/和//变作/β/,标作「」。闰音符号则以「ㄪ」兼标/β/和//。
d苏州「特、同、定」之声母。
ɬ台山「三、四」之声母。
ʈ咸阳、醴陆「真」之声母。
ʈʰ咸阳「昌」之声母。
g苏州「共、狂」,厦门「我、碍」,台湾「义、鹅」之声母。
ʔ台山「大、东、典」之声母,由端母变成,跟零声母对立。若它与零声母不对立,则从省。
ɦɣ苏州「鞋、合、孩、胡、王」之声母。
dʑʱtɕʰ苏州「其、及、强」,宁波「前、干」,台湾「日、二」之声母。
ʑɕʰ宁波「绍、袖」之声母。
jʱi苏州「夷、样、余」;余姚「谢、夜」之声母。
ɖʐtʂʰ常熟「治、成、长」之声母。
ʂʰʐ苏州「树、善、绍」之声母。
临淄「知、张、征」之声母。台湾方音于客家话标为ㄓ。
tʃʰ临淄「池、长、耻」之声母。台湾方音于客家话标为ㄔ。
ʃ临淄「试、声、上」之声母。台湾方音于客家话标为ㄕ。
ʒ广州、东台ㄧ韵母有时读成近似这类音,在中国很少当声母用。另外,在马祖闽东(福州)话方音里,元音及鼻音韵尾后字的/ts/和/tsʰ/变作/ʒ/,标作「ㄖ」。
dzdzʱtsʰ吴江「慈、情」,常州「治、直」之声母。
zʂʰ临淄「试、声、上」之声母。
tʃˢ这一组音性质跟「」相近,但发音部位较前一点,用于粤语。实际粤音则为//与/ts/、/tʃʰ/与/tsʰ/、/ʃ/与/s/的同音位自由变异。例子包括::广州西关「兹、正、精」,福州「寂、即」之声母。:广州西关「此、扯、菜」,福州「七、此」之声母。:广州西关「四、书、山」之声母。
tʃˢʰ
ʃˢ
「ㄍㄨ」的合音。广州「龟、瓜、拐」之声母。
kʰʷ「ㄎㄨ」的合音。广州「窥、夸、愧」之声母。
声母(含韵腹)
ɦ(i)温州「羊、蝇」,浙江「羊、痒、营」之声母及韵腹。
ɦ(u)浙江「雾、午、完」之声母及韵腹。
ɦ(y)温州「维、营、完」之声母及韵腹。
韵母
单音韵母
ʅ南京、北京「ㄓ、ㄔ、ㄕ、ㄖ」之韵。其国际音标在汉语言学界之中通用,但却未能被国际音标接受,新说有/ʐ̩/、/ɻᶤ/、/ɻ̩/、/ɨ/等。此外也有用「ㄖ」表示的用法,但很罕见。
ɿ南京、北京「ㄗ、ㄘ、ㄙ」之韵。其国际音标在汉语言学界之中通用,但却未能被国际音标接受,新说有//、/z̞ᵚ/、/ɹ̩/、/ɯ/等。
ʉ「ㄨ」与「ㄩ」之间的混元音。温州「布、募」之韵母。
ʮʯ咸阳「如、书、苏」,常州「如、猪」,黄陂「诸、出」之韵母。
ɐă苏州「押、格、麦」,常州「押、鸭」之韵母;广州「矮、欧、心、失」之韵腹。
a苏州「鸭、袜」,临淄「班、敢」之韵母。有需要与/ɑ/区分时才使用。
ɔɔ˘苏州「落、各、恶」,常熟「落、搏」之韵母。
o浦东「屋、叔」,温州「巴、沙」,常熟「卜、六」之韵母。
əə̆苏州「厄」,南京「热、墨」,松江「合、蛤」之韵母。
œɵø上海「安、端」,广州「靴、锯」,苏州「乱、寒」,余姚「谷、目」之韵母;广州「居、恤」之韵腹。另外,在马祖闽东(福州)话方音里,/ø/标作「」。
e宁波「哀、来、赛」,上海「半、南」之韵母。如有两种「ㄝ」音,不圆唇的用「ㄝ」,圆唇的用「」。否则以用「ㄝ」号为原则。
ɛæ浙江「班、谈」之韵母。
复音韵母
amɑm即「ㄚ」。广州「咸、蓝、衫」,加应州「凡、减」之韵母。
omɔm即「ㄛ」、「ㆦ」。广州老派「甘、磡」,台湾内埔「参、掩」之韵母。
onɔn即「ㄛ」、「ㆦ」。广州「安、干、寒」之韵母。也可用于/õ/、/ɔ̃/。
ouŋɔŋ即「ㄛ」、「ㆦ」、「ㄚㄛ」。广州「霜、郎、江」、福州「汤、寸」之韵母。也可用于ɑ̃
ʊŋ即「ㄨ」。温州「风、红、洞」之韵母。
鼻化韵母
ã闰音符号中,若/ã/、/an/无对立,可用「ㄢ」,如无锡话「三」之韵。
ãĩ台湾同安「闲、歹」之韵母。
ãũ台湾「喓」之韵母。
ɑ̃苏州「盎、邦、党、装」之韵母。
ɛ̃æ̃闰音符号中,当无对立时以用「ㄝ」号为原则,鼻化韵亦同。吴守礼认为在台湾话漳腔中,过去曾有/ɛ̃/与//,故台湾方音分二符。台湾「婴、病」之韵母。
ẽĩ南京「天、点、见、千」之韵母。
ĩ台湾「天、院」之韵母。
ɔ̃õø̃长沙「宽、观」,扬州「潘、管」,常州「参、乱」,绍兴「官、换」,台湾「好、否」之韵母。
ũ台湾「鸯、张」之韵母。
音节化韵母
杭州「儿」,临淄「二、耳」之音节。
广州「唔」之音节、「噷」之韵母。
湖州「二」,苏州「唔」之音节。
ŋ̍苏州语音、广州「五、吴」之音节;广州「哼」之韵母。
辅音韵尾
-m表中以「ㄝ」元音为例,「ㄝ」可换作其他元音符号。
-n
-p-p̚
-t-t̚
-k-k̚

电脑支持

编码与Unicode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流行电脑编码,均有收录现代标准汉语的37个注音符号。台湾的Big5把注音符号收录在A3区段(注音符号内码为A374-A3BA,调号为A3BB-A3BF),中国大陆的GB 2312-80则收录在08区段(EUC-CN内码为0xA8C5-0xA8E9,调号另行收录)。

在Unicode方面,自1.0版即收录了40个注音符号(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22]。「ㄭ」在过往各版本的Unicode均未收录。在2008年4月发行的Unicode5.1 版,把「ㄭ」放到U+312D[23][22]。后来再陆续加上「ㄮ」和「ㄯ」。

注音符号
Bopomofo[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0123456789ABCDEF
U+310x
U+311x
U+312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3.0
2.^ 灰色区域为未编配码位

1999年9月发布的Unicode 3.0版,加入U+31A0至U+31BF的注音符号扩展区,增加了台语方音符号注音字母苗文,比如闽南话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闽南话方音符号,加载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

注音符号扩展
Bopomofo Extended[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0123456789ABCDEF
U+31Ax
U+31B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3.0

Unicode的注音符号照顾了台语方音符号,但早在1932年已公布的闰音符号却没有收录。这导致其他汉语语言的用户,无法以电脑直接处理其语言的注音。好像粤语注音符号中使用到的好些符号,都无法电脑编码化录入,反而有个别发音相同的台湾方音符号却迟来先上岸。有些民间用户只好借台语方音符号来代替Unicode缺收的闰音符号,例如借用〈ㆲ〉来表示「」,借用〈ㆰ〉来表示「」。有时其他汉语语言的用户还要借用其他形近符号,来标示该汉语语言的注音。例如「」得借用形似的日语片假名〈ハ〉,「」更要借用形似的货币符号〈〉。直至2020年公布的Unicode 13.0版,才收进粤语注音符号。而闽东语注音符号苏州注音符号等,至今仍未收进Unicode中。

Unicode 3.0也在占位修饰符号区段里加上了 U+02EA(˪,阴去声)和U+02EB(˫,阳去声)字符。由Unicode6.0起,它们被视为注音符号字符[24]

注音标音符号
占位修饰符号
音调标音符号Unicode 码位备注
阴平ˉU+02C9通常不标
阳平ˊU+02CA
上声ˇU+02C7
去声ˋU+02CB
轻声˙U+02D9
阴去声˪U+02EA闽南语及客家语专用
阳去声˫U+02EB闽南语及客家语专用

键盘及输入法

台湾传统键盘式移动电话上附有注音的数字键盘

注音符号的电脑键盘排列共分为大千式、倚天式、精业式、IBM式等。当中大千式在Microsoft Windows称为标准式,是台湾使用最广的排列方式。而移动电话另采另外的编排法,大致是将注音依序分散各键,因各家而异故无一定标准。

台湾市面上的键盘多数为大千式。其特点是直接将注音符号表放在键盘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号依序排列。由于注音符号一定按照「声母→介母→韵母」的顺序出现,注音符号表也有如此的顺序。故使用大千式键盘时,一定是从左边向右边输入(除声调外)。另外,初学者学习的时候,也比较有迹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捞针。

大千式键盘排列方法

参见

注解

  1. 今中国大陆改音。
  2. 今中国大陆改音
  3. 前接的声母可接ㄨ时,写为ü;不可接时,写为u。
  4. 单用为ê,前接i时写为e。
  5. 在汉语中认定硬腭音龈腭音有差异,故有提案使用[ȵ],但未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也有使用多个符号组合成[n̠ʲ]。
  6. 两字读做单音节「ㄕㄚㆬ」,即shām,ㄢ被拆为ㄚㄋ,ㄋ被ㆬ取代

参考文献

  1. .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2. 徐志炎口述,黄世泽整理,〈章太炎初创注音符号〉《章太炎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91),页210-212。
  3. 《巴士的报》:《台湾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前世今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8年10月12日。
  4.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本运动史简编》(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页66-67。
  5. 詹玮,《吴稚晖与国语运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页197-198。
  6. 吴稚晖,〈改定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号及推行办法案〉《吴稚晖先生全集卷五》(台北市: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页312-314。
  7. 原来我会精灵语?中国游戏自创语言引热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头壳,2021-4-14
  8. 叶蜇声; 徐通锵. . 台北: 书林出版社. 2004: 76.
  9. Yang, James. .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0, 8 (1): 52. doi:10.6519/TJL.2010.8(1).2.
  10. 周美香. (PDF). 台中教育大学学报:人文艺术类. 2016, 30 (1): 5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9).
  11. 卢昱勋. (学位论文).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2018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12. Greenhoe, Daniel. (PDF) (报告): 14. 2017.
  13. 张正男. . 华文世界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华语文教育发展基金会 华文世界杂志社). 2013-12, (112): 130-131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14. 国语注音符号手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2000年11月。ISBN 957-02-7324-0
  15. 《国音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学编辑委员会,正中书局,1999年11月台五版八刷,ISBN 978-957-09-0086-5
  16. . 教育部.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17. 蒋镜芙. . 中华书局. 1941: 12–14.
  18. 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 中华民国: 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民国15年: 326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19. 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 中华民国: 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民国15年: 327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20. . [201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21. 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9年11月。
  22. .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8).
  23.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24. . Unicode Consortium.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中国文本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李鎏 等 编撰,《国语运动百年史略》台北市:国语日报,2012。
  • 锦恩:《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ISBN 978-7-101-05395-1
  • 施晓光. . 政治新闻 (台北市: 自由时报). 201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刘天赋. . 民报. 2016-05-29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注音符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