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便
概要
音便,是词中1个音(1个音节)变成了别的音的现象。
变化后的音是「ウ」(u)「イ」(i)「ン」(拨音)「ッ」(促音)的时候分别成为ウ音便、イ音便、拨音便、和促音便[1]。音便不会出现在词头,而仅出现在词中或者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词尾。随着音便化产生,音拍的长度时常会发生变化[2][注 1]。
以下为各音便的性质。
历史
历史上,各音便都有自平安时代初期开始音便化的例子。一种说法是,音便产生的背景中,大量流入的汉字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注 4]。
所有的音便并非一齐同时出现,而是根据音便的形态和音型不同而在出现时期有分前后。但是在院政期时代,现在所知的多数音便已经出现了。
根据出现位置的分类
て形音便
て形音便发生在动词连用形后接[注 5]等时。根据活用语尾的而发生拨音便、イ音便、促音便等不同的音便。
音便类型 | 发生于 | 动词(终止形) | 连用形接续「て」 | 音便结果 |
---|---|---|---|---|
促音便 | タ行 | |||
ラ行 | ||||
ワア行[注 6] [注 7] | ||||
音便 | カ行[注 8] | |||
ガ行 | ||||
拨音便 | ナ行 | |||
バ行 | ||||
マ行 | ||||
ウ音便 | 、、 | [注 9] | ||
不发生 | サ行 |
形容词的连体形・终止形
形容词的连体形的词尾原本在文语时是「-き」(ki)「-しき」(shiki),但是像「」「」一样,产生了k 音的脱落然后发生イ音便化。另外,终止形原本是「」(shi),但在此后由于口语文法语法的单纯化,也变成了和连体形没有区别的「-い」。
形容词的连用形
在形容词的连用形中也有「」「」这样 k 音脱落的例子,这也被称为ウ音便。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在中央(京都)被大量使用,现在在西日本也被广泛使用。
关东、东北的方言原本不使用这种用法,但在东京山手方言和标准语中,因为敬语体系受到近畿方言较强的影响,在「」「」「」这样后面跟着「」「」的情况下也会有ウ音便[注 10]。也有「」「」等等,以固定的形态进入标准语并被广泛使用的词。这些之外的标准语中没有的ウ音便,多数日本人也通过日常生活或者电视而耳濡目染。
形容词的「〜かった」
形容词的过去式「」、假定表现「」、枚举表现「」等等也来自促音便。详细请参考促音便一节。
音形上的分类和用例
ハ行、カ行等的ウ音便
零散可见的后续音不发生浊音化的例子。
方言中西日本的多数区域,有广泛发生ワ行五段动词(ハ行四段动词)的テ・タ形,以及形容词的连用形的ウ音便。
- ‡
- ‡
- ‡
另外和上述的「」同样现象也发生在标准语的ワ行五段动词的很小一部分之中。ワ行五段动词的テ・タ形在标准语中大半会发生促音便,但是其中的「」「」可以说基本不会发生促音便(「」「」)。
另外,像「」这样的「」的变化通常不称为ウ音便。这是因为这个现象可以用ハ行转呼这种更简单的原理来说明。
拨音便
变成「ン」音的音便称为拨音便。拨音便不会发生在词尾,之后必须跟着其他音。
另外,「ん」字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世以后的事情,所以需注意在此之前的文献中出现的拨音便会被写作「む」(mu)甚至被无视。例如「」 「」 「」 「」等等。
历史上的ラ行的拨音便
历史上ラ行变格活用动词「」「」或者由「」变来的形容词、形容动词的カリ活用・ナリ活用之后跟随着助动词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拨音便。
- 等。
另外,也有「」「」这种「四段动词+ぬ nu」的ラ行的拨音便。
イ音便
变成「イ」音的音便称为イ音便。
标准语中产生于カ行、ガ行(也就是「キ」ki「ギ」gi)。ガ行的情况下会伴随后续音的浊音化。
除了五段动词(四段动词)的テ・タ形,这种音便也出现于形容词的连体形(古语的连体形变成了现代语的终止形)。
方言中,中部地方以西的各地也有「」这种、サ行五段动词的イ音便化的情况。另外在西日本各地,也有「」(=不要)这种,作否定用的助动词「ず」的连用形发生拨音便,再进一步发生イ音便化的情况。
促音便
促音便是产生于カ行、タ行、ラ行、ハ行音(也就是「キ」ki 「チ」chi 「リ」ri 和 「ヒ」(现代的「イ」i))的现象,另外性质上它不能出现在词尾,后面必须跟随カ行、サ行、タ行、ハ行的其中一个音。
促音便可见于タ行、ラ行、ハ行的五段动词(四段动词、ラ行变格动词)的テ・タ形。
另外,カ行の五段动词(四段动词)的テ・タ形通常都发生イ音便化,但也有「行く」这一个发生促音便的例外。
与ラ行变格动词的例子「」(atte) 「」(atta)相类似地,形容词的过去式如「」(taka-katta)的形式,其实是在来自「り」(ari)的「カリ活用」之上,再发生te-ari变成tari(「」)然后发生促音便化,在此后终止形和连体形合二为一,也就是终止形发生「」(taka-kattari)→「」(taka-kattaru)的变化,再进一步把词尾的「る」(ru)脱落。也就是说,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另外,「」(shizuka-datta)这样的形容动词的过去式也是类似的例子。但是这种词随着时代发生了更进一步的「」或者「」这样的再构成。也就是说,发生了(古语)「」这样的变化。
其他的典型例子还有动词+动词的合成词。这种类型的音便中可以看到「シ」发生促音便化的例子。多为中世以后出现。
注释
- 另外,也有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产生「ウ」音的例子(「」)被称作ウ音便的时候。
- 在音便化之后原来的辅音丢失了之后,一部份原本辅音的性质也被元音以鼻化元音的形式得以保留,后续音再对此进行吸收。
- 虽然较少但也有カ行等产生浊音化的例子
- 中央人多数在日常模仿中国音,所以日本语的发音体系强制性得到推广,使音便变得可能。
- た系列来自于,因此称之为「て形音便」
- 「
う」「 う」「 う」等除外。 - 原本不存在「ワア」行,但现代假名遣将原本「は行」的「は、ひ、ふ、へ、ほ」写作「わ、い、う、え、お」而导致分化为两行。
- 除「行く」外。
- 不算词尾前一音的辅音的话,读若,而其终止形读若;考虑辅音后的完整读法则分别是。
- 「」「」 是这种音便后把「」脱落的简略形。
- au, iu, eu, ou 分别变成 o:, yu:, yo:, o: 。
- 因此「」 「」 「」 是三式词,词源相同。
- イ音便也同时发生。
- ア段的音便发生非常少,这个例子中实质发生的变化或可理解成「a音的脱落」(hahaki > *hawaki > *hawki > ho:ki)。
- 「」 「」 「」 是三重语。
参考文献
- ARC Academy. . [2016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12日).
- 久保 さやか. (PDF). Cercle linguistique de Waseda. 2000, 4: 16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10-02).
- 野田凉子. . . 2008, 15: 17-28. ISSN 091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