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本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和三国,中原地区最晚至东晋,新疆地区最晚至唐代。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历史
起源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册”字被写成“”的形状,可见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发展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形制
竹简,一种将文本、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1]
分栏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1]
有些分栏书写的竹简是用朱红色的栏线,有些虽无栏线,却有锋刃划出的横线,可书写得十分整齐。[1]
标题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1]
相关参考论着数据
简牍帛书相关参考论着数据如下:[2]
注释
- 李学勤,2001。第2-3页。
- 何晋编着、刘彦伯注:《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参考文献
- 李学勤,2001。《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共433页。ISBN 7 5392 3606 X。
- 李学勤,裘锡圭,2000。《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 2000(3): 4-17。
外部链接
- 中央研究院数字典藏资源网:历史语言研究所汉代简牍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内蒙古居延所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研院数字典藏资源网
- 邢义田:〈汉代简牍的体积、重量和使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一农:〈古代竹简与高科技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