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注 1][1]—前479年4月11日[2]),[注 2]仲尼,后代敬称孔子孔夫子,生于鲁国邑(今曲阜市),祖先为宋国贵族,即殷商遗族后代,东周春秋末期鲁国教育家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最终鲁哀公将其迎回鲁国,赐封国老,称「尼父」。孔子随后开始编修《春秋》一书,是以无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号称「素王」[注 3]。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圣人之中被奉为「至圣」,其地位为儒家圣贤之中最高者。[3][4][5][6]倡导仁义礼智信,以其言为主的言论汇编《论语》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和以及海外华人分布圈等地区皆有深远影响,此等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逝世后,后人尊称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并建孔庙以祭祀。

孔子
孔子圣迹图(·仇英
出生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襄公廿二年)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逝世公元前479年3月4日(鲁哀公十六年)(享寿71岁157天)
鲁国
时代春秋时代
地区中国
学派儒学
主要领域
伦理学社会哲学
著名思想
儒学
受影响于
  • 周代思想、曾于鲁国贵族季孙氏门下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影响于
孔子
汉语名称
简化字
越南语名称
越南语
儒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英语名称
英语

名号与称呼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西汉时由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世统治者或孔教信徒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注 4]、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注 5]、万世师表[注 6]。道教称号:太极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圣道君、东海广桑山真君、阐猷大帝、兴儒盛世天尊[7]。在朝廷影响之下,孔子在民间地位亦愈加崇高,最后被神格化,为智能之神。

而一般对孔子的惯用敬称为孔夫子,英语等西方语言中的Confucius则是“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语化。

生平经历

北京孔庙孔子像
孔子教学图

家系与出生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闵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让位给弟宋厉公,拜为宋国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陬邑定居,作鲁国大夫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为陬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由于婚姻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约在鲁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孔丘。颜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仪容

  •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而孔子,名“丘”,即是来源于此的说法[8]。而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据中国度量衡条,周尺一尺约19.1公分,八寸为一尺,则孔子身高约186公分;战国时期为一尺23.1公分,十寸为一尺,则孔子身高为221.76公分。以春秋时期的鲁尺应遵循周制而言,则《孔子世家》所载之九尺六寸,当为186公分。)被后世称为“长人”,这是孔子父亲的遗传。据《左传·襄公十年》曾记载:孟献子曾称赞孔子父亲叔梁纥能力举城门,说:「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

早年经历

孔丘的父亲叔梁纥在其三岁时便去世。叔梁纥死后,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孔丘早年生活困苦,因此从事了多种工作。但对于礼仪相关的事务特别有兴趣,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9]

颜征在于孔丘17岁时去世[10],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但颜氏生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丘。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颜征在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11]

19岁时,孔丘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12]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13],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成为孔丘的第一批学生[14]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15]。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16]。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为高昭子家臣。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谿田大夫,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晏婴认为孔子会干扰齐国的文化。后来得知有齐大夫欲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只好辞退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初仕鲁国

小说《东周列国志》插画:会夹谷孔子却齐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后做季孙氏司空,再升为鲁国大司寇,期间行摄相事。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成功说服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17]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麾下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后因没能围攻孟孙氏的郕邑,功败垂成。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认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后世学者所杜撰。[18][19]

由于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使鲁定公不问朝政,并让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间在道德与政策上的分歧难以弥合,最终孔子去鲁仕

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留衞期间

孔子到了衞国,在前往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衞灵公提供孔子与仕鲁时同等的俸禄。[20]居住一段时间后,遭人诬谄而离开。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衞国,衞灵公夫人南子非常想见孔子,并派人逼孔子去谒见她。孔子不得已就去了,脸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敢正视她;她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南子见孔子之后,为此事甚感不满[注 7],孔子心里明白,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的话,就让老天处罚我吧!”[21]数月后,衞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还从未遇见过好德胜过好色的人啊!”[22]便离开衞国。

过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国以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拔除。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上天给了我德行,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相失于郑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外郭的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的额头像,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腿长比短了三寸,但狼狈得像「丧家(丧事人家)之犬」[注 8]。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容我说像那些圣贤的样貌,还在其次。但说我像条『丧家之犬』,真的讲得很对、很对!」

受困陈蔡

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壬子,吴伐陈、楚伐蔡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孔子在楚国期间,楚昭王一度想封给孔子七百里土地,令尹子西以孔子手下人才济济,如果获得封地将来会威胁楚国统治为由劝阻了昭王。

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独子孔鲤先孔子而死[23]。前481年,颜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去问季孙氏”,后孔子向季康子请求出兵,但被其拒绝。公元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享年73岁(满71周岁,虚岁73岁),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墓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理念

「仁」的人生哲学

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因材施教。大致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

  •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骛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 颛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为他的个性可能流于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着手。对于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赞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当他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爱,如此一来,大众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 司马牛言多而躁。当他问起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揭示慎言的重要。
  •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当仁,不让于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的社会秩序

  • 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释:
    • 《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
    •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
    •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论语·阳货》:「子曰:『礼礼,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借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
    •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君子与小人

君子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并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说法,表示端正服饰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又说: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张育德为先,后以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有教无类: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 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人与个性,进行洽如其分的教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实事求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行合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哲学方面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为用的意思,意义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片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而厉, 威而不猛」。

权变:孔子强调执中但并不执泥强调不要顽固可以变通,「可与立,未可与权」「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政治方面

治理:孔子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希望「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主张德治与礼治,用礼乐教化治理国家,政令刑罚居次。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经济:孔子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反对季康子的以田赋,展现了保守的立场。

宗教观

孔子倾向不可知论,或者理性主义,孔子对宗庙中的祭礼很有研究,当作一种社会礼节来从事,但反而对宗教不太涉猎,最有名的一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其他还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目前一般认为孔子相信「或许有鬼神」,但更注重现实,认为「不用讨论鬼神」。

但孔子对天神也没有否定,孔子说过:「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由「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知其为宿命论者:由「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可知孔子是天命论者,可能认为有一个「人格天」的存在。

也有解释为,孔子几乎是无神论。所谓的「获罪于天」只是说「犯下滔天大罪」,并不指得罪上天。「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是认为「自己是正义而必胜」。所谓的「天命」,只是说「崇高的使命」而已:「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是告诉弟子们「祭祀的意义」,且孔子在《论语》中「多次不愿讨论鬼神」的作为,可能接近无神论,但孔子因为时代因素等并不愿直述。

主要成就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易传》、《春秋》、《孝经》、《论语》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开创了易学,并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为其“仁学”的哲学基础,他辩论仁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曰仁曰义”,又论及六画,“六位而成章(彰)”。

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来彻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义:

当孔子三度至卫时,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先前卫灵公宠爱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传给南子的庶子。于是,嫡长子蒯聩便企图暗杀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谋杀计划未成,而卫灵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欲弑子蒯聩。蒯聩逃亡至晋,卫灵公便与晋国宣战。就在卫灵公想要请教孔子有关兵阵之事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学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隔天孔子便感慨万千地离开卫国。现在灵公过世,蒯聩又不在国内,蒯聩子辄便继承公位,是为卫出公。但是,就在此时,蒯聩亦在晋军护送下回到卫国,父子便为了争夺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里十分伤心。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他怎会不知道严刑峻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24]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顺道一提,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艺的弟子

古代尊师-孔子画像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十哲

十哲以外,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颛孙师子张)、曾参子舆)、澹台灭明子羽)、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长)、樊须樊迟)、有若子有)、公西赤子华)。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整理编修古籍

  • 相传孔子作史书《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微言大义,寄托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编辑鲁国原始史料后寄托其政治理想之作,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春秋》非孔子所编撰。)《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称为春秋时代
  •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论语》,是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曾记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为多伪撰,但近年渐得学界重视。
  •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亚圣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内核经典。佚失的《乐经》有关“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已经面世。郭店简原名叫《性自命出》的篇章前半部是专门论乐的。
  •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

家族

孔子在曲阜孔林内的墓地,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林石俑
南越1961年发行的孔子像邮票

孔子身后,七世单传,至第九代才有孔鲋孔腾孔树兄弟三人。孔子后裔秉承祖先“诗礼传家”之祖训,在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明清时期更因为得到皇帝扶持,成为“天下第一家”。

影响

形象

西汉公羊学相信孔子受天命而为王,是一个没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为汉制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汉代纬书中,孔子被神化为神,如春秋纬《演孔图》说孔子是「黑帝」的儿子。[25]

孔子与中华文化

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26],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钱穆亦认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创建,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27]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传入)、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1687年巴黎发行的《孔子生活与成就》一书,耶稣会传教士殷铎泽
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摩西穆罕默德等人在1827年莫泽斯的画作中,收藏在卢浮宫

清末到民国时期

孔子言论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进程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可谓现世之见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批林批孔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及「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至1974年,中国大陆发起「批林批孔」运动。这个运动流于外在形式,没有做真正的内在革新,黎鸣因此说到:「毛泽东事实上还在继续继承孔丘及其儒家的“亲亲尊尊长长”的价值观,还在继续坚持孔丘及其儒家所倡导的说谎的“文化”和禁言的“政治”。」[28]

中国大陆各地的孔庙的文物古迹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连孔子墓亦被炸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砸断,庙碑、孔庙的泥胎塑像被捣毁。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者辱称孔子为孔老二明代之后衍圣公坟墓全部被破坏,甚至有人将掘出的尸体挂于树上[29]。并有诋毁孔子的著作,例如《孔老二罪恶的一生》[30]传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天安门竖孔子像

总高9.5公尺的孔子像于2011年1月11日竖立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但是第99天时孔子像被悄悄移走,不知去向。[31]外国媒体多认为官方想重建中国社会秩序,标志着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省。[32]中国大陆部分左倾网站网民对此事件持反感态度。[33][34][35]

批评

墨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非儒

黑格尔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座中认为,孔子的道德哲学缺乏思辨,如《论语》只是一些善良和道德的教条。[36]

以貌取人

孔子曾有一个弟子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人(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曾经不被孔子看好。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一说小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子羽的父亲与吴国大夫王犯关系很密切。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兴兵讨伐鲁国。吴国大军兵临城下,鲁人担心子羽之父会与吴人暗中勾结,里应外合灭掉鲁国。

当时,鲁国的一位大夫子服景伯说:「吴师来,斯(指子羽父亲)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国军队来了,就跟他作战,有什么好怕的?并且召他就来,又有什么可要求的呢。在鲁国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子羽之父深明大义,忠于鲁国,受到大夫的信赖。

孔子的弟子中,子游是唯一的南方人,他担任武城宰时,子羽在他手下当差,做过一个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规矩矩,很守本分,从来不耍弄手段,不做投机取巧的劣事。因此当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做官,有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子游就向孔子推荐子羽。

子游推荐子羽时,说过一句话「行不由径」。「径」指小路,他欣赏子羽行事坦荡,平时走路也只走大道,从来不抄小路。子羽做人也是如此,坦率正直,从不耍小聪明,贪占他人的便宜。子羽虽在子游手下当差,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绝不会擅自跑到子游房间,也不会仗着上级长官的权势,去欺压他人。子羽有他父亲的美德,忠于所负之事,「为人公正无私」。

子羽初入孔门,孔子看到他相貌丑陋凶恶,以为他资质平庸,没有什么才能,所以很失望。子羽拜其为师,跟随孔子学习。子羽到南方吴楚等地教授礼乐,当时跟随他的弟子就高达三百人,受到各诸侯国的尊敬,而他本人行事公正无私,在鲁国担任大夫。[37]

所以,孔子晚年听说子羽的消息,感叹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韩非子.显学》

纪念

教师节

孔子诞生的日期为9月28日,由于孔夫子是所有炎黄子孙老师。因此孔子诞生日期在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列为教师节,也被称为“孔诞”

祭孔

历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汉高祖始。《汉书·高帝纪》:“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而学校祀孔,自明帝始。《后汉书·礼仪志》:“永平二年,……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文献通考》:“贞观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盖自汉以来,虽已举国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庙奉祀,近于宗教性质者,乃由人心渐演渐深,踵事增华之故,初非孔子欲创立一教,亦非仅一二帝王或学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38]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庙进行祭孔的活动。从1952年开始,在台湾,孔子的生日被定为教师节。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祭孔活动兴起。

孔府、孔庙、孔林

中国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孔丘死后葬身之墓地,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9]

历代追封追谥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封赐来源 封号和谥号 封谥原因及意义来源
东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哀公尼父亦称“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称[40]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褒成宣尼公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41]日后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东汉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褒尊侯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文圣为谥号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先师尼父先师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先师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先圣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
唐朝干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太师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隆道公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玄圣文宣王玄圣出自《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圣素王之道也”
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至圣文宣王因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改至圣,至圣出自《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42]
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文宣帝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张璁认为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明世宗依其意见,去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43]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李若琳提请更改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获准。[44]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圣先师张文光提请恢复明朝旧称“至圣先师”,获准。[45][46]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大成至圣先师

小说

  • 1989年《孔子》日本作家井上靖之作。

电影

  • 1940年版《孔夫子》由唐槐秋饰演孔子。
  • 1985年版《孔子》由曹见得饰演孔子。
  • 2010年版《孔子》(又译:孔子:决战春秋)由周润发饰演孔子。

电视剧

话剧

动画片

  • 《孔子传》(1995年)(台湾公视与日本NHK、韩国KBS三国共同合力制作)
  • 孔子》(2009年)

邮票

  • 198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了《J162M孔子诞生2540周年(小型张)》,纪念孔子诞辰

注释

  1. 其生日有争议,参见孔子诞辰日
  2. 中国古代的儒家为了避讳他们的圣贤的名字,在要读或书写孔子名时,常常会将“丘”的末划的一横省略用朱笔圈之,并改读“某”,亦可跳过不读。当“丘”单字出现,则读“区”,当“丘”字作为诗的韵时,则读“休”。
  3. 春秋》是一部史书。在古代,编修史书是天子以及接受天子授权的官员才能做的事。孔子没有得到天子同意就编写《春秋》,故称「素王」。
  4. 意为圣人之中的圣人
  5. 此尊号为明朝嘉靖帝所赐
  6. 此尊号为清朝康熙帝所赐
  7. 由于南子貌美,并相传其好淫不贞,子路怀疑孔子与南子有男女关系。
  8. 原指「有丧事的人家养的狗」,因为办丧事期间,没空照顾狗,导致缺乏喂食而瘦弱憔悴。后人多转读为「丧失」之「丧」,指「丧失家屋的狗」。

参考资料

引用

  1. . 新华网. 2018-09-28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2. . 新华网. 2017-04-12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3. 至圣孔子、复圣颜回、亚圣孟子、宗圣曾子,统称「儒家四圣」。
  4. 韩非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5.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闲,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6.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7. 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
  8.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9. 《史记·孔子世家》
  10. 《阙里志·年谱》
  11. 梁涛,《孔子行年考》
  12. 《孔子家语·本姓解》: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13.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14. 刘向,《新序》
  15. 《左传·昭公十七年》
  16. 孔子家语
  17. 齐鲁两国的文化较量──孔子知命之旅(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史记》〈孔子世家〉: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18. 鲍鹏山. . 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2013: 6–7.
  19.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某尝疑诛少正卯无此事,出于齐鲁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为之说。若果有之,则左氏记载当时人物甚详,何故有一人如许劳攘,而略不及之?史传间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
  20. 《史记》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21. 《史记》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22. 《史记》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3.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孔子文化大典》附“孔子生平系年”
  24. 见《论语·述而篇》
  2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页204。
  26. 《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之六》
  27. 钱穆《孔子传·序言》第1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28. 《尊孔是中国“人”的“自毁”》/黎鸣
  29. 孔令朋《孔裔谈孔》,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日,ISBN 978-7-5034-0938-7
  30. 巴金 文. (PPT). 顾炳鑫贺友直 绘. 百度文库.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31. 孔子"走进"天安门广场 创作者透露仅铸造用铜就达17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孔子像树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开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 . [201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33. .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34. .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35. 立孔子像是为了彻底与毛泽东决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讽刺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6. 干春松; 张晓芒. 2.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10-01: 43 [2022-12-07]. ISBN 978-7-5057-415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中文).
  37.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
  38.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39.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40. 集解王肃曰:“父,丈夫之显称也”
  41. 如淳解释说:“为帝师,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
  42. 史记·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43. .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44. 清世祖实录》卷十三 顺治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国子监祭酒李若琳奏请更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报可。”
  45.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七 顺治十四年二月十六日:“吏科都给事中张文光奏言,圣至孔子,赞美难以形容。考之古典,鲁哀公诔文曰尼父,未尝加一字之褒。汉平帝元始元年,始加谥曰宣尼父。后魏太和十六年,乃改谥文圣尼父。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尊为宣圣尼父。明皇开元二十一年,始进谥文宣王。元武宗至大元年,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初因之。嘉靖九年,尊改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以孔子生不为王,殁而王之,于理未妥。且以文宣之号,未足以尽孔子。曰至圣,则无所不该。曰先师,则名正而实称。不可易矣。我朝顺治二年,祭酒李若琳不加考订,请易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不过仍元武宗之旧谥,而独不称王耳。臣谓追王固属诬圣,即加大成文宣四字,亦岂足以尽孔子哉。唐臣柳宗元有言,赞孔子之圣譬如颂天地之大,谀日月之明,非愚则惑。今皇上事事稽古,议礼制度考文务求至当。宜仍改主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庶质之先圣而无疑,传之万世而永遵矣。下所司议。”
  46.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八 顺治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丙辰,复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旧称,从科臣张文光请也。”

书目

  1.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类编本第一至三册 何寄澎教授主编 龙腾文化
  2. 新译四书读本 谢冰莹等人编译 三民书局印行
  3. 中国文学史演义第一册 钱念孙教授着 正中书局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047》,出自司马迁史记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067》,出自司马迁史记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孔子”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数据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