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贵惇

黎贵惇越南语1726年8月2日—1784年6月11日),字允厚,号桂堂,幼名黎名芳。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文人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其学识渊博、涉猎甚广,包括诗文、史学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农学等多个领域。生平著述丰富,其大部分著作均收入《黎贵惇全集》中,其在越南哲学史和越南思想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被称许为越南集大成学者。

黎贵惇
出生保泰七年七月五日
(1726-08-02)1726年8月2日
山南镇先兴府延河县延河村(今属太平省兴河县独立社)
逝世景兴四十五年四月十四日
1784年6月11日(1784岁—06—11)(57岁)
山南上镇莅仁府维先县阮舍村(今属河南省维先市社
居住地越南
学术工作
年代后黎朝末期、郑主末期
主要领域哲学、史学、文学

生平

黎贵惇生于后黎朝裕宗保泰七年(公元1726年),卒于1784年。山南下镇先兴府延河县(今太平省兴河县)人。出身士大夫家族,父亲黎仲庶(黎富庶)为进士,任职刑部尚书,受封侯爵。黎贵惇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八岁能作赋策,十一岁读完宋元史,日赋十篇,有「神童」之名[1]。至十四岁已习读四书五经、史籍传记,旁及诸子百家,以至「无书不读、人以宿儒称之。」[2]。十八岁乡试解元,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取为榜眼。「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3]

1753年,黎贵惇被授翰林院侍书,后任侍讲。虽他颇受黎显宗器重,但却未得到掌握实权的郑主郑楹的青睐。黎贵惇也曾因协赞军务攻剿黄公质义军有功和谙晓兵番(管理军事的机构[4])典例,得到过郑楹嘉奖,但其多任闲职,或入翰林院秘书阁国史馆,或监察地方官。

1760年至1762年间,黎贵惇被选为如清岁贡副使,与正使陈辉宓等人出使中国。

1754年,因建议改革,创建法制,被谗言中伤,辞官。

1765年,黎贵惇辞官归乡,杜门著书,讲学授徒[5]

黎贵惇颇受靖都王郑森赏识,1775年前其官职屡有升迁,曾出任陪讼(地位相当于副宰相[6])。他先被起复为侍书,后因讨平黎维义军有功,迁副都御史。1769年由颖城伯晋封为侯。1770年,黎贵惇受命前往清化勘察户口,查补军项,返京后进呈清化民所送赂银百余镒,不久擢工部左侍郎,署都御史。黎贵惇与宦官范辉锭过往甚密,1773年,郑森以范辉锭署府事,黎贵惇人侍陪讼,并以黄五福等掌督兵政,范辉锭掌督财政,黎贵惇掌督民政。

1775年,黎贵惇之子黎贵杰科场舞弊事发,此后又因其他事而遭弹劾、攻击。1776年他出任新设顺化镇抚司协镇抚。1778年,自请改入武班,被授为右校点权府事,改爵义派侯。1779年被解职,1781年起复,任国史馆总裁。

端南王郑棕执政后,于1784年3月,升黎贵惇为工部尚书。同年4月,黎贵惇去世,享年53岁。郑棕闻讯后,命黎显宗罢朝三日以悼之,并追赠其为颖郡公越南语)。

着书

黎贵惇全集》(1977、1978,社会科学出版社)。《抚边杂录》、《见闻小录》、《大越通史

与中国类似的,越南传统的士大夫将「三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立言」这方面,黎贵惇则可以被视为越南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越南封建时期,没有任何人如黎贵惇那样著述丰富,着书立说犹如他的人生目的[7]。黎贵惇在他30岁之前,已经撰写了《群书考辨》、《圣谟贤范》等书籍,晚年着成《抚边杂录》。其著作一共约有50部[8],现代越南学者考证确定的著作有14部。著作的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

在可确定的黎贵惇的14部著作中,有7部与哲学有关。另外的一些哲学著作如:《金刚经注解》、《道德经演说》、《存心录》、《太乙卦运》等极有可能也是他的著作。由于黎贵惇在著作大多以抄本流传,关于其著作的成书年代、卷次内容、抄录传藏等方面不少需要考定的地方。黎贵惇的一些著作中的不少内容为编辑校订、抄录转述、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也是黎贵惇学术研究的一个特点。他的哲学和史学著作多为先贤语录、经典所载内容和其他数据的分类抄录编辑,正如其自云:「据纸上文本,采诸传记说话事迹,标指眼目,略加概括,即可成帙」。

下面将列出的是黎贵惇的部分著作:

  • 哲学类:
    • 芸台类语》。九卷。
    • 群书考辨》。二卷。
    • 圣谟贤范》。又作《圣谟贤范录》。十二卷。
    • 见闻小录》。十二卷。
    • 阴骘文注》。二卷。
    • 书经衍义》。三卷。
    • 四书约解》。由汉喃文着成。
  • 史学类:
  • 文学类:
    • 全越诗录
    • 桂堂诗集

黎贵惇著述丰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其自云:

其次,黎贵惇多次供职于史馆,又曾于郑王府任要职,得以接触和利用很多文史数据。有人认为他为了写作《群书考辨》,曾「读遍十八世纪所能见到的各种汉文典籍」[9]

再次,黎贵惇治学严谨、勤于阅读、抄录,平时读书所得,均随笔记之,并分类收藏。其仕途坎坷,失意之余则闭门谢客著书立说,几次仕途起落也使他有了收集材料著书的时间。

特点

黎贵惇所作的《桂堂诗汇选全集》、《全越诗录》、《桂堂诗集》等都有一些突破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题材和内容。如,《妈妈我想嫁》一诗,大胆暴露和辛辣讽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

讲学

根据史料,黎贵惇有三次短暂的讲学经历。第一次是在1765年至1766年间,他辞官在家,讲学授徒;第二次是在1776年出仕顺化的六个月中,曾经视察学宫,并与「诸生讲学论文」,鼓励上进,「诸生就学数十人」;第三次是在1783年出任乂安协镇抚期间,因为政事不多,当地人常来问学,「乃广开 学社,学者数百人」,至同年十二月复回朝任职。除此以外,黎贵惇平日也有很多追随的生徒。《皇越诗选》的编著者人侍行参从继烈侯裴璧、御史台署副都御史镐译伯陈公烁、人侍陪从行兵番机密事物阮廷简等黎郑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皆出自黎贵惇门下。

出使中国

1760年至1762年间,黎贵惇被选为如清岁贡副使,与正使陈辉宓等人出使中国。在中国期间,除修贡外,黎贵敦在京城参观了文庙,历览山川,询访治体,「观上国政治如何、人物如何。」[10],其亦与中国官员和其他国家使节团交往颇多,唱酬应答,诗书相赠,一些较有名的诗文如下:

送朝鲜国使黎贵惇
异邦合志亦同方、学术本从先素王。
完福共欣歌五善、逸才偏愧乏三长。
侧厘白锤交投赠、端委洪畴觅表章。
信笔书黄终歉歉、粲花清论过揄扬。
伟才端的让东方、义理渊源贯百王。
尚友四旬梅信重、相思二月柳条长。
猥因文本成佳好、还借兼从寄短章。
欲写风情嫌莫肖、丹台段段想清扬。
朝鲜国使洪启禧 和诗洪启禧
高碁传谱药传方、小帙编摩证百王。
南记词华之子最、神州心眼此行长。
云烟吴楚移舟夜、雨雪幽燕伐木章。
奇遇只应通纻缟、拙文那得重班扬。
李徽中和诗李徽中
浮槎渺渺自何方,南指星辰别友王。
烟湿五湖衣带缓,芝仓三岛发眉长。
仓茫膜外山河远,络续花前锦绣章。
归橐盎然皆越字,春风燕蓟马蹄扬。

在中国的两年间,黎贵惇将其所着《群书考辩》、《圣谟贤范》赠与清朝伴官秦朝釪,广西提督学政朱佩莲评阅,并就有关哲学、史地等问题与他们交流探讨,还在京城与朝鲜使臣鸿启禧进行了交流。回国之前,黎贵惇采集了一批书籍准备带回越南。有些书籍因违禁令,在返回途中被广西的官员查缴,购书的花费由中国地方官员支付。黎贵惇一行被查收的书籍包括:《渊鉴类涵》(后发还)、《智囊》、《千古奇文》、《神相全书》、《古今治平略》、《紫微斗数》、《封神演义》、《梅花易数》、《说铃》、《击壤集》、《贪欢报》、《山海经》、《大清律》等数十种。黎贵惇对《渊鉴类涵》一书非常重视,专门呈文请求发还。他认为「此书内纂时类诗文、人伦臣道」,可以「广同文之化」[11]

哲学思想

宇宙观

黎贵惇认为:「太极者一也、混元一也。、二生、以成万物、是太极有一也。[12]」。传统的观念认为,天属、主动;地属、主静。黎贵惇认为此为「分配之言耳」,「天不静则四维何以安固、七政何以附丽?地不动则只快然一物,而生意几宁息矣[12]」,他得出结论:「天形动面气静,地形静而气动[12]」,提出了「天静地动」的看法。

黎贵惇还以「风气」之说来解释天地之间的运动变化,认为天地皆「风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由此产生「风气」而周旋于天地之间,引起事物变化。他认为,「风气」存于天地间,「无时不有,非动时有静时无也[12]」。

他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出发,推崇「天人合一」、「天人一理」之说,认为自然是可以相通的,是和谐的,人与自然可以齐一。黎贵惇提出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象数之妙、散于形气、自无出有、自有人无、杳微彰着之间、莫非道也」,「道在事物、事物有道、远而际天蟠地、近而人伦日用、莫不有其理焉,有其义焉、君子固不容以不知也[13]」。人能知「道」,合「道」的方法就是要「正心」、「虚静」,此即「天人合一」之理。

理气观

黎贵惇的「」、「」观,受到中国宋代理学的影响较大,也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他认为:「盈天地之间皆气也。理者言其实有而非无耳。理无形迹、因气而见、理即在气之中」。「理寓于气、数由于理、生于心、作于事、气之验也」。

现代越南学者认为,黎贵惇「已经走入宋儒唯心之门,又从唯物的道路走出」,因为黎贵惇一反理为本的思想,认为理因气而生,理存在于气之中,有气后有理,理为气之属性,无气则理无所依[7]

对释、老、鬼神的看法

越南黎朝「崇儒重道」,独尊儒学,而对之说多所轻视,而黎贵惇则表现出兼容并蓄的思想。他认为,佛教、道教清虚超寂,高谈道德,纵论形神,自有其高明之处,「吾儒执彼此之见,每每辩驳,其可乎」。释、老之教,地位尽管多有变迁,但「玄风妙法,实与天地相为不朽[14]」。黎贵惇以「气」、「道」之论来说明仙、释的合理性,认为「形神皆资气以立、气聚则道成、散则道不成矣[15]」。

儒家先贤著述讲学的目的之一便是明天地、正人心,因此对神灵、怪异等少有论及。但《左传》一书多载神怪之事,黎贵惇据此而认为:「大抵天地之间不出阴阳二气而已。气即理也,知此理此气之未尝无,则知之非无矣[14]」。

善恶观

黎贵惇大体上接受并发扬了宋儒朱熹的思想。他在《阴骘文注》中写道,阴骘文「使人慕于为善而不敢为恶、其有关于世教大矣」。他认为:

黎贵惇认为,善恶必有报应,而且对于家庭国家都关系重大。「行善则近报在自己、远报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此即所谓「积善有余庆」、「积善降百祥」之意。由此,家「可以膺吉康、成福禄」,国「可以厚风俗、跻太平、其道甚大」。

黎贵惇在扬善抑恶的目的看法上,与朱熹较为类似,都是要追求圣人君子的境界,圣人具有「道心」,能专一于「天理」,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他编着《阴骘文注》的目的,即为「普劝人士、共期克己复礼、据德怀仁,以趋于君子之域[16]」。

社会改革相关

黎贵惇生活在越南后黎朝郑阮纷争时代,国家长期处于内战和分裂之中。黎贵惇认为礼乐法度,应该「应辰(时)立教,通变宜民」、实行改革。1764年郑主政权的郑楹执政时,他曾上疏请「立法度、定经制」,建议权时之变,厘定法制。他认为「法制者、亦惟设官职、经文伟武、谨虑审令、劝学立教」,整顿社会秩序,以达到「威令禀然」、「分义秩然」、「礼文灿然」,「消内外臣民凌戾乖争之气」,正人心,维风俗。但其主张当时并未被采纳。1767年,靖王郑森执政后,黎贵惇又屡有上疏谏言,颇受重视,1771年,黎贵惇就限制黎氏朝廷权力、某些官职的选任方式、勘察土地及增加兵役丁数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表陈四事,郑森「皆以为然、即令行之[17]」。

另外,黎贵惇还主张减轻刑罚、蠲免钱粮,使民得以生繁。1776年他出任顺化协镇抚后,提出治理顺化的首要任务在于「奠民居、通民利、祛民害[18]」,显示出其「民本」的意识。

对越南国内外文化的态度

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十八世纪前后,越南上流社会对西方文化普遍表现出抵制、防卫甚至蔑视的态度,不愿过多接触西方文化。黎贵惇对待近代西方文化和科学持较为开明的态度,他愿意了解和接受中国、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外的世界。黎贵惇出使清朝期间,阅读了一些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著作,他曾评价欧罗巴利玛窦南怀仁艾儒略等:

他曾征引《坤舆图说》中关于大气浮力的学说,以证明其认为天地间有气充盈之观点的正确[19]。黎贵惇广泛研读《坤舆图说》、《地理志》、《四裔列传》、《佛国记》、《使高丽录》、《元征西域记》、《真腊风土记》、《郑和下西洋记》等著作,相信赤县九州之外还有「大瀛海环其外」的九州,并认为宇宙乾坤是无限的,「广轮际蟠、寥廓绵邈、无穷无极[20]」。

黎贵惇在顺化期间,阮主政权的一位工匠阮文诱曾留学荷兰,对西方科技知识比较熟悉,于是将其事迹加载其著作中,而当时的其他学者对于这种身份低微的匠人却很少关注。另外,他亦在其著作中详细记载了西方的两种自鸣钟及其运行原理[21],并非将其视为「奇技淫巧」而摒弃。

华夷思想相关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广为越南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另外,一些古代越南文化阶层也自认为是神农之后,以「华」、「汉」自称的情况在越南封建时代经常存在。而在强调越南自身也为「华」、「汉」的同时也尽量突出本民族特征,并强调自身文化的优秀以及同中国的差异(可参考小中华思想)。

这种文化形态在包括黎贵惇在内的越南传统知识阶层都有所体现。黎贵惇认为:「越邦肇启、文明无逊中国[22]」。他曾对比汉代交趾郡南海郡(今属广东)、苍梧合浦郁林(今属广西)的户口、地域数量、范围等,认为交趾发达于南海等郡,并以交趾刺史兼统两广而治于龙编(今河内)为据,认为「以本国都城为正中之地、四方之所凑会[23]」。此以国都为天下之中心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极为相似。黎贵惇在出使中国期间,他对清朝官员在文书中使用「夷官夷目」来指称安南使臣非常不满,并向广西布政使叶存仁提出交涉[24]

对本民族文本、文学的态度

越南后黎朝时代,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化名人增多,著述载籍逐渐丰富,民族意识也同时凸显出来。黎贵惇是一个比较具有民族意识的学者,他对越南本民族文本、文学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应举时,黎贵惇使用喃字作散文,冲击越南科举必须完全使用汉字的成规;入仕后,突破朝廷必须行汉文文言文)的规定,用汉喃文作奏折。他的著作中,也有很多使用本民族的喃字着成的。

黎贵惇以「融会」和「创造」的精神来整理、审视并反思越南文化,他在其著述中经常赞颂越南历史上的名人,如参与营建北京紫禁城阮安、发明神铳的胡元澄等。

以黎贵惇命名的学校

脚注

  1.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篇,卷四一。
  2. 越南《南风》杂志。1938年,第144、145期连载《黎桂堂先生小史》
  3. 大越史记全书》,陈荆和校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昭和六十年版,第1135页
  4. 郑主执政时代,郑主设立府僚将后黎朝朝廷的权力完全架空,朝廷只是个摆设。朝廷的兵部没有实权。军事事务完全由府僚中的兵番管理。
  5. 越南《南风》杂志,1938年,第144、145期,《黎桂堂先生小史》
  6. 郑主时代,朝廷无实权,一切事务由郑主的府僚管理。郑主多被朝廷封为丞相,事实上是摄政王。府僚中「参从」的权力相当于宰相,「陪从」、「陪讼」相当于副宰相。
  7. 文新:《简论黎贵惇——越南封建时期的博学之士》。越南,《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8.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0页。
  9. 杨明:《黎贵惇的材料收集方法试探》,越南,《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
  10. 《北使通录·题辞》,黎贵敦
  11. 黎贵惇:《北使通录》。卷四。
  12. 黎贵惇:《芸台类语》,卷一,理气篇
  13. 黎贵惇:《芸台类语》,自序
  14. 黎贵惇:《见闻小录·禅逸》
  15. 黎贵惇:《芸台类语》,理气篇
  16. 黎贵惇:《阴骘文注》题辞,见于丁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
  17.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四二
  18. 《抚边杂录》,自序
  19. 黎朝通史》,卷首 《作史旨要》
  20. 《芸台类语》,卷三 区宇篇。
  21. 《抚边杂录》,卷六
  22. 黎贵惇,《全越诗录》,例言。见《皇越诗选》,卷七。
  23. 《抚边杂录》,卷一
  24. 《北使通录》,卷四

外部连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