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参⁠ 1]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黄善夫刻《史记三家注》。

史记
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扉页
原名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作者司马迁
类型书面作品[*]
系列二十四史
语言文言
主题自传说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
发行
出版时间公元前90年代 编辑维基数据
出版地点西汉
系列作品
二十四史列表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征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十国春秋 吴任臣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南明史 钱海岳 共和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清史 张其昀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的史识,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离骚[参⁠ 2]

书名由来

《太史公书》[参⁠ 3]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参⁠ 4]、《太史公传》[参⁠ 5]、《太史记》[参⁠ 6]、《太史公》[参⁠ 7]。《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参⁠ 8]

作者与成书

司马迁着《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周朝时世为史官。虽然自春秋时期就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着。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2. 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3. 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吕思勉认为《史记》当中有一大部分甚至是极大部分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司马迁抄篡古书所得,《序》和《论赞》部分基本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所作,但仍然有可能为其父亲司马谈所作,无法加以考证[参⁠ 9]

史料来源

  1. 简牍。《谍记》、《五帝系谍》、《世本》、《尚书》、《秦记》、《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离骚》、《天问》、《韩非子》等;
  2. 档案。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迁当任太史,因此能见到汉初档案如诏令、记功册等,并且用作写史的资料;
  3. 见闻。比如文中有诸如“吾闻之周生曰,‘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等;
  4. 游历。比如文中有诸如:“余尝西至崆峒,北至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五帝本纪》);“余登庐山”(《河渠书》);“吾过大梁之墟”(《魏公子列传》)等。

内容

《史记·夏本纪》

《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全书分成〈本纪〉、〈〉、〈〉、〈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卷(篇)。其中,〈本纪〉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着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的内容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世家〉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传〉呈现的是历史上各类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样貌,“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至此以后,尚有《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着仿效该体,让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着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赵翼廿二史劄记》:「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各篇结构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评论组成。〈〉有引言、正文和评论,〈〉只有引言和正文表格,〈本纪〉、〈世家〉和〈列传〉只有正文和评论:正文前是引言,记述写作动机;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是评论,通常以“太史公曰”为开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数据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参⁠ 10]

《史记》全文一百三十篇,自司马迁殁就有十篇散失。[参⁠ 11]当时补缺而知其名者有十八家之多,[参⁠ 12]但唯存西汉博士褚少孙之作。[参⁠ 13]其中有些也有可能更有后人补之,[参⁠ 14]如《孝武本纪》摘抄于《封禅书》[参⁠ 15]

文学风格

《史记》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不虚美、不隐恶」,[参⁠ 16]善写奇节及壮采伟行,也善于讽刺和暴露现实,有所寄托,善写悲壮,笔锋带感情,抒发愤思,爱憎分明,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离骚”。

《史记》长于叙事,善于铺叙及渲染气氛,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故事化,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制造戏剧场面,[参⁠ 17]气势雄奇,富于变化,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参⁠ 18]

《史记》善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强化人物性格,选择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细节描写,以琐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文词精炼,词汇丰富,语言精切浅白,有精粹的语言艺术特色,善用虚字,语气传神,并善用民歌谚语。句式则灵活多变,长短错落,并用,具参差之美。

司马迁为了让每篇传记避免重复、具备统一审美价值和更加完整,遂创造了崭新叙事手法「互见法」来撰写《史记》;「互见法」即是将一个重要人物的事迹通过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事件分述于不同地方,但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版本

现存最古老的《史记》残卷为日本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而最古老的完整版史记为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宋景祐本”(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黄善夫刻《史记三家注》。

白话文版则有韩兆琦译注的《新白话史记》(简体字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繁体字本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张烈等人译注的《史记》(简体字本由贵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由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书则有哈佛燕京社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编《史记索引》、李晓光李波编《史记索引》、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仓修良主编《史记辞典》等。

现罗列历代重要善本如下。

目录

本纪

卷    目    内容备注
卷一第一五帝本纪
卷二第二夏本纪
卷三第三殷本纪
卷四第四周本纪
卷五第五秦本纪有一说认为可当为《秦始皇本纪》的上篇[参⁠ 19]
卷六第六秦始皇本纪
卷七第七项羽本纪虽非皇帝,史记作者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卷八第八高祖本纪
卷九第九吕太后本纪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卷十第十孝文本纪
卷十一第十一孝景本纪一说原篇已阙,从《汉书》补。由于此说缺乏证据,故信从者少[参⁠ 20]
卷十二第十二孝武本纪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已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卷    目    内容
卷十三第一三代世表
卷十四第二十二诸侯年表
卷十五第三六国年表
卷十六第四秦楚之际月表
卷十七第五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卷十八第六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卷十九第七惠景间侯者年表
卷二十第八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卷二十一第九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卷二十二第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卷    目    内容
卷二十三第一礼书,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卷二十四第二乐书,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卷二十五第三律书,一说已佚,张晏谓篇名「兵书」
卷二十六第四历书
卷二十七第五天官书
卷二十八第六封禅书
卷二十九第七河渠书
卷三十第八平准书

世家

世家内容
卷三十一第一太伯世家吴国
卷三十二第二太公世家齐国
卷三十三第三周公世家鲁国
卷三十四第四召公世家燕国
卷三十五第五世家蔡国曹国
卷三十六第六世家陈国杞国
卷三十七第七衞康叔世家衞国
卷三十八第八宋微子世家宋国
卷三十九第九世家晋国
卷四十第十世家楚国
卷四十一第十一勾践世家越国
卷四十二第十二世家郑国
卷四十三第十三世家赵国
卷四十四第十四世家魏国
卷四十五第十五世家韩国
卷四十六第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田齐
卷四十七第十七孔子世家孔子
卷四十八第十八陈涉世家陈胜
卷四十九第十九外戚世家吕后汉高祖),薄姬汉文帝母),窦皇后汉文帝),(薄皇后汉景帝,后废)),王皇后汉景帝
卷五十第二十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刘交
卷五十一第二十一世家荆王刘贾,燕王刘泽
卷五十二第二十二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
卷五十三第二十三萧相国世家酂侯萧何
卷五十四第二十四曹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
卷五十五第二十五留侯世家留侯张良
卷五十六第二十六陈丞相世家曲逆侯陈平,安国侯王陵,辟阳侯审食其
卷五十七第二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周勃
卷五十八第二十八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孝王长子),梁平王刘襄(梁共王子),济川王刘明(梁孝王子),济东王刘彭离(梁孝王子),山阳哀王刘定(梁孝王子),济阴哀王刘不识(梁孝王子)
卷五十九第二十九五宗世家汉景帝十三子为王:栗姬子: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于,临江闵王刘荣程姬子: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子:赵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子: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儿姁子: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卷六十第三十三王世家汉武帝六子中的三子:王夫人子:齐怀王刘闳李姬子: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

列传

列传内容
卷六十一第一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
卷六十二第二列传管仲晏婴
卷六十三第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
卷六十四第四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
卷六十五第五孙子吴起列传孙武孙膑吴起
卷六十六第六伍子胥列传伍子胥白公胜
卷六十七第七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弟子
卷六十八第八商君列传商鞅
卷六十九第九苏秦列传苏秦苏代苏厉
卷七十第十张仪列传张仪陈轸犀首
卷七十一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疾甘茂甘罗
卷七十二第十二穰侯列传魏冉芈戎
卷七十三第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白起王翦
卷七十四第十四孟子荀卿列传孟子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驺奭环渊接子田骈荀子、(公孙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墨翟
卷七十五第十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田文、冯驩
卷七十六第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虞卿
卷七十七第十七魏公子列传信陵君魏公子无忌
卷七十八第十八春申君列传春申君黄歇
卷七十九第十九范雎蔡泽列传范雎蔡泽
卷八十第二十乐毅列传乐毅乐间乐乘
卷八十一第二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李牧
卷八十二第二十二田单列传田单
卷八十三第二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邹阳
卷八十四第二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谊
卷八十五第二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
卷八十六第二十六刺客列传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始皇
卷八十七第二十七李斯列传李斯
卷八十八第二十八蒙恬列传蒙恬
卷八十九第二十九张耳陈余列传赵王张耳陈余
卷九十第三十魏豹彭越列传魏豹、梁王彭越
卷九十一第三十一黥布列传淮南王黥布
卷九十二第三十二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
卷九十三第三十三韩信卢绾列传韩王信、燕王卢绾、阳夏侯陈豨
卷九十四第三十四田儋列传田儋田荣田横
卷九十五第三十五列传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
卷九十六第三十六张丞相列传北平侯张苍、汾阴侯周昌、广阿侯任敖、故安侯申屠嘉。(补:车千秋韦丞相魏相邴吉黄霸于定国韦玄成匡衡
卷九十七第三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陆贾、平原君朱建
卷九十八第三十八蒯成列传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𫄬
卷九十九第三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建信侯刘敬、稷嗣君叔孙通
卷一百第四十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曹丘生季心丁公栾布
卷一百一第四十一袁盎列传袁盎晁错邓公
卷一百二第四十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冯唐
卷一百三第四十三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石奋、牧丘侯石庆、建陵侯衞绾、塞侯直不疑周仁张叔
卷一百四第四十四田叔列传田叔田仁
卷一百五第四十五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淳于意
卷一百六第四十六吴王濞列传吴王刘濞
卷一百七第四十七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灌夫
卷一百八第四十八韩长孺列传韩安国
卷一百九第四十九李将军列传李广
卷一百十第五十匈奴列传
卷一百十一第五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霍去病(补:尝从卫将军之裨将:李广(已有传)、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李蔡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赵食其曹襄韩说郭昌荀彘;尝从骠骑将军之裨将:路博德赵破奴
卷一百十二第五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主父偃
卷一百十三第五十三南越列传南越王赵佗、文王赵胡、明王赵婴齐赵建德、苍梧王赵光
卷一百十四第五十四东越列传闽越王驺无诸、东海王驺摇
卷一百十五第五十五朝鲜列传卫满卫右渠
卷一百十六第五十六西南夷列传夜郎滇国邛都筰都冉駹白马国
卷一百十七第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
卷一百十八第五十八淮南衡山列传淮南厉王刘长、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
卷一百十九第五十九循吏列传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卷一百二十第六十列传汲黯郑当时
卷一百二十一第六十一儒林列传申公辕固生韩婴伏胜高堂生徐生杨何春秋董仲舒胡毋生江生
卷一百二十二第六十二酷吏列传侯封鼌错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卷一百二十三第六十三大宛列传大宛康居乌孙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
卷一百二十四第六十四游侠列传郭解剧孟朱家
卷一百二十五第六十五佞幸列传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
卷一百二十六第六十六滑稽列传淳于髡优孟优旃(补: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王先生、西门豹
卷一百二十七第六十七日者列传司马季主〔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可能是未完稿。〕
卷一百二十八第六十八龟策列传占卜
卷一百二十九第六十九货殖列传范蠡子贡猗顿白圭乌氏倮巴寡妇清卓氏程郑孔氏
卷一百三十第七十太史公自序

流传状况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开发表了《史记》,后因怨望被汉宣帝腰斩。[参⁠ 21]司马迁的《史记》在汉朝三国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参⁠ 22]东汉明帝魏明帝曹叡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而且《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被删去,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汉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参⁠ 23]。汉明帝刘庄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其后派人召见班固,再次问他对司马迁的看法是否故意投其所好,班固否认。这时汉明帝指,司马迁这人思想很有问题,不是忠臣,汉武帝治过他的罪,他就在史书里把汉武帝写得很不堪;虽然别人都说司马相如浮薄无行,但总比司马迁强[参⁠ 24]

魏明帝曹叡亦曾批评过司马迁,认为司马迁因为受过宫刑而着《史记》贬损汉武帝,令人痛恨,但大臣王肃却肯定司马迁善于敍事,乃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王肃称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了《史记》后,阅到《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由于汉武帝的毁损,流传到曹魏时代的《史记》,其中的这两篇《本纪》,只有目录,而没有具体文本。王肃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撰写「不隐恶」,令汉武帝恼羞成怒,故迫害司马迁[参⁠ 25]

此外,自董卓死后文学家蔡邕因同情董卓被下狱,太尉马日䃅为此向王允求情,但王允指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司马迁却写下诽谤汉武帝的《史记》,流传后世,影响极坏。如今朝政不振,事态多变,类此蔡邕的士人绝不可让他们在皇帝身边记录重大事务,否则将来受到非议的,只会是那些反董的士人[参⁠ 26],由此可见时人对《史记》的看法[参⁠ 27]

注疏

历代对《史记》的评注主要有三家,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常与《史记》共同刊行。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史记三家注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较为著名。当代有韩兆琦的《史记笺证》,以三家注和《史记会注考证》为基础,是史记注释详尽之作。以下罗列历代部分重要注家。

书名作者中国朝代备注
史记集解裴骃南北朝刘宋
史记索隐司马贞唐朝另补写《三皇本纪》于《五帝本纪》之前
史记正义张守节唐朝
汉书注颜师古唐朝
史通刘知几唐朝
古史苏辙北宋
学林王观国北宋
容斋随笔洪迈南宋
东莱集吕祖谦 南宋
班马字类娄机南宋
班马异同倪思南宋
习学记言叶适南宋
黄氏⽇抄黄震南宋
困学纪闻王应麟南宋
滹南遗老集王若虚南宋
资治通鉴音注胡三省南宋
仁山文集金履祥南宋
丹铅总录杨慎明朝
史记考要柯维骐明朝
史诠程一枝明朝
震川集归有光明朝
史记钞茅坤明朝
泌园集董份明朝
史记评林凌稚隆明朝
史记测义陈子龙明朝
史记考陈仁锡明朝
钝吟集冯班明朝
湘帆堂集傅占衡明朝
日知录顾炎武明朝
得树楼杂钞查慎行清朝
史记注补正望溪文集方苞清朝
义门读书记何焯清朝
春秋大事表顾栋高清朝
读史记十表汪越清朝
白天山房杂着王懋竑清朝
殿本史记考证张照清朝
史记考证杭世骏清朝
史记功臣侯表考证齐召南清朝
经史问答全祖望清朝
史记志疑梁玉绳清朝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清朝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二十二史劄记赵翼清朝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廿二史考异钱大昕清朝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汉书辨疑钱大昭清朝
三书正譌月表正譌王元启清朝
金石萃编王昶清朝
史记左传雕题中井积德清朝
龙城札记钟山札记卢文弨清朝
惜抱轩笔记姚鼐清朝
考信录崔述清朝
读书杂志王念孙清朝
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王引之清朝
四史发伏洪亮吉清朝
读书丛录洪颐煊清朝
汉书疏证沈钦韩清朝
史记蠡测林伯桐清朝
铜熨斗轩随笔沈涛清朝
儆居集黄式三清朝
曝书杂记钱泰吉清朝
校刊史记札记舒艺室随笔张文虎清朝
求阙斋读书录曾国藩清朝
史记札记郭嵩焘清朝
汉书注补正周寿昌清朝
湖楼笔谈俞樾清朝
越缦堂日记李慈铭清朝
史记汉书琐言沈家本清朝
汉书补注王先谦清朝
史记探源崔适清朝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龟太郎清朝
观堂集林王国维清朝
史记订补李笠中华民国
史林杂识顾颉刚中华民国
史记新证汉书新证陈直中华民国
史记斠证王叔岷中华民国
史记笺证韩兆琦中华人民共和国

影响

文学方面,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散文,均受《史记》影响。后世传记的体制,以及在传记之后用论赞表达作者见解的形式,都源于《史记》。而《史记》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写作素材。

评论

  • 班固批评《史记》,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干宝对《史记》不满,《史通·二体篇》:“晋世干宝着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遗也。”又“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 刘知几曾说:“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参⁠ 28]刘知几甚至说《史记》将寓言、神话、传说当作史料,“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赋》,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敍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
  • 周亮工在《尺牍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马逃生,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参见

漫画史记

参考数据

[参⁠ 29]
  1. 《史记·太史公自序》明言:“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这两句话明显有矛盾之处。关于“麟止”之意,历代解说亦不尽相同。一说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说指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改名黄金为麟趾褭蹄。”(均见《汉书·武帝纪》)两事相距28年。
  2.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 《史记·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
  4. 班固《汉书·杨恽传》:“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
  5. 《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补
  6. 风俗通义·正失篇》“谨案《太史记》,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
  7. 扬子法言·问神篇》
  8. 王静安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谓《史记》之名始于王肃杨明照《太史公书称史记考》指出《史记》名称,始于东汉灵献之世。(《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
  9. 《吕思勉集》,p256,花城出版社,2011.8
  10. 自司马迁创“太史公曰”以来,后代史家多响应。刘知几《史通·论赞》载“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士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范晔还把《后汉书赞论》编为四卷,希望“有赏音者”。
  11. 汉书· 司马迁传》说:“十篇缺,有录无书”,魏人张晏提出十篇亡书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其自注:“张晏《汉书注》云十篇迁殁后亡失,此说非也。”
  12. 后汉书·班彪传》曰:“司马迁着《史记》,自大初已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世遗事,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注》曰:“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史通·古今正史篇》则云:“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徇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此可见新室美政,为彪父子刊落殆尽,而今《汉书》述新室事,绝不足信也,可谓秽史矣。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13. 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引三国张晏之言,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史通·正史篇》亦载:“元、成之间,褚先生更补其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等传,辞多鄙陋,非迁本意也。”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认为褚少孙补缺不止十篇。
  14.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则认为“今《史记》内各有‘褚先生曰’以别之。其无‘褚先生曰’者,则于正文之下另空一字为识别。此少孙所补,显然可见者也。其有不知为何人所窜入者,如:《楚元王世家》叙其子孙至宣帝地节者。”
  15.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是以今本《孝武本纪》,可能已非司马迁的原着,而是后人抄录《封禅书》补缀而成,亦无“褚先生曰”,更非褚少孙所补缺。
  16.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17. 《史记》在过度强调戏剧性的张力上也常出现漏洞。例如刘邦突围荥阳的时间上出现矛盾,〈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而〈淮阴侯列传〉却记载:“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竟直接到张耳韩信的营区夺军。《淮阴侯列传》载:“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疑史笔增饰,非真实也。”事实上,宋人费衮《粱溪漫志》已:“凡用兵之法,敌人动息,尚当知之,岂有其主夜宿传舍而军中不知,其斥候不明可想见矣。周亚夫屯细柳,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今乃使人晨入其卧内,称汉使者至麾,召诸将易置其军而犹不知,信方起乃知独汉王来,大惊。则其军门壁垒荡然无禁,所谓纪律果安在邪?设或敌人仿此而为之,其败亡可立而待也。项羽死,高祖又袭夺其军,夫为将而其军每为袭夺,则真成儿戏尔。信号能申军法,恐不应至是也。”
  18. 茅坤《茅鹿门集》卷三:“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若此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字句之激射者也。”
  19. 见韩兆锜《新译史记读本》卷五。
  20. 如汉卫宏、魏王肃、晋葛洪,皆从亡缺之说。但古今以来的学者,梁玉绳、范文澜、余嘉锡等皆予以驳斥。
  21.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宣帝纪》:“(五凤二年)十二月,平通侯杨恽……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22. 《汉书·宣元六王传》:“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 《太史公书》。”
  23. 班固《典引》: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臣对:「此赞贾谊过秦篇,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此言非是。」
  24. 班固《典引》——即召臣入,问:「本闻此论非耶?将见问意开寤耶?」臣具对素闻知状。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25.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26. 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27.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罗三洋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128页.ISBN:978-7-5078-2895-5
  28. 《史通》外篇《杂说》

研究书目

  • 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上海:开明书店,1948)。
  • 藤田胜久着,曹峰、广濑薰雄译:《《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吕世浩着,《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ISBN 9860219664
  • 倪豪士. 需要免费注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111–119 [2022-05-14]. ISSN 1000-5919. NSSD 27911311需注册账号查阅.
  • 柯马丁:〈《史记》里的‘作者’概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柯马丁:〈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含义〉。
  • 叶嘉莹. 需要免费注册. 中国韵文学刊. 2009, 23 (4): 42–53 [2022-05-14]. ISSN 1006-2491. doi:10.16275/j.cnki.ywxk.2009.04.007. NSSD 32728008需注册账号查阅.
  • 町田三郎连清吉. 需要免费注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 (3): 63–67 [2022-05-14]. ISSN 1002-0209. NSSD 1002594325需注册账号查阅.
  • 周建渝. 需要免费注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87–97 [2022-05-14]. ISSN 0257-0289. NSSD 33949962需注册账号查阅.
  • 杨燕起:《史记与中国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ISBN 7516169307。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史记语录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史记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