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中国哲学的信念之一。[1] 认为道决定了事物“有”或“无”[2]、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3]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是万事万物在道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5] 有两种解释,主流是当时的「自然(itself)」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自然而然」[6][7],“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另一种解释,坚信人受地的制约、地受天的制约、天受道的制约,道受自然的制约[8];奉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价值观[9]。
![]() 系列条目 |
---|
道家思想 |
道 德 |
道家人物 |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御寇 环渊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
道家典籍 |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黄帝书》 |
相关条目 |
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黄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此一信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另外,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道教的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老子[10]。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并从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11]。))、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是人格神,后两者宗教经典中希腊文的 λόγος 和阿拉伯文的 سبيل 也被翻译成中文的道,《圣经》里提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12](原文: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καὶ ὁ λόγος ἦν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καὶ θεὸς ἦν ὁ λόγο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碍主道的人们,真主将使他们的善功无效。」[13]
《周易》中的「道」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易经》即指《周易》。
先秦其他经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且)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黄帝四经·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礭于四海。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
《老子》中的「道」
「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老子》论述的处世哲学,其内容被多次增减,无数注解后成为《道德经》。[14]道家、道教奉老子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道是有无的统一[15]
《老子》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为妙之门。」[16]
只可意会
老子坚信,可以掌握的道理,都是片面的见识。可以传授的知识,都是片面的见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7] 庄子认为,见识和见解都是个人成见[18]。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为妙之门
老子认为:「有」、「无」两者是道(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的对立统一体,道通过「有」、「无」反应了「天地万物」形成、演化、消亡,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自然现象,他用「天地之始」形容「无」,用「万物之母」形容「有」。当道常无形时,他能感受天地之始的奥妙;当道常有形时,他能观察到万物之母的徼幸。「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表示:「有」和「无」不但同出于道而异名,是道的两种运行形式,而且同样被认为是认知事物的关键所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是关键、「无」又是关键,所以「有」、「无」成为他意会事物的绝妙之门,「玄之又玄,为妙之门」[19]。[20][21]
有无相生
接着,老子用美与善说明道与有、无的道理。被统一的审美观,令人厌恶;被统一的善良观,是虚伪的。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才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另外,他还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证明生命、建筑和行为从无「天地之始」,到有「万物之母」的运行道理。并用「有」和「无」表明自己对道、德、仁、义和礼的态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22]
有生于无
老子又用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等现象进一步解释了「有无相生」,「有序」和「无序」之间在“道”作用下的转化过程。他举例说,道的「有」序统一状态,「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还描述了道的「无」序混乱状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他的结论为,「反者」令道动摇不定,无序混乱,「反者」与「得一者」相反;「弱者」让道发挥作用,「弱者」为上善若水的「得一者」;天下万物生于有序之道,有序之道生于无序之道。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3][24]
无用有利
认识事物的「有」「无」两方面,是利用「道」解决问题的关键,老子用车、器和室阐明了「有」「无」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他说:“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便利,「无」能发挥其效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5]
有道无道
天下有道,骏马耕田。天下无道,兵荒马乱。老子用马在和平或者战争时期的作用,说明不知足的侯王们带来的祸害。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6]
象帝之先
当观察道对万物的作用时,令老子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道,渊源流长,好似万物之宗。能挫掉人的锐气,解决天下纷争,中和日月光芒,同化万里尘埃。湛湛如水,好似生灵并存。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养育了道,却认为存在于天帝之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27][28]
万物并作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万物相互作用,各自复归其根,生命自我繁衍,是没身不殆,死而不亡,生死交替,天长道久的根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30]
万物自宾
老子相信,道的信念无需发号施令,即「道常无名」。朴实无华的民心虽然微不足道,却令天下人无法征服。如果王侯能顺其民心,万物将自我繁衍昌盛。「天地相合」风调雨顺,无需发号施令,民众自觉地互相监督。自始自终侯王的制度都依赖发号施令来维稳,如果还有发号施令的行为存在,世人应适可而止,则不致陷于危殆。按道的信念治理天下,犹如佰川纳海,自主自愿,无需用发号施令来维稳。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31][32][33]
衣养万物
老子深有体会,道精妙绝伦,影响广泛,就在眼前,却无法辨认。万物依赖道而生息繁衍,道的功德无法言传。道滋养万物,而不为他们做主,通常无需万物的任何回报,可认为道很渺小;道使万物归顺,而不去主宰他们,可认为道很伟大。道从来不自高自大,所以影响宏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3][34]
万物自化
老子自信,道无需为万物做主,而大有作为。如果侯王能顺其民意,万物将自主自化。自主自化会令人产生贪欲,他将镇定于无名的自觉、自愿、自信,互相监督,朴实无华的民心,只要即无名又朴实的民心存在,人们将无贪欲之心。不贪之宁静,天下将自然稳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5]
三生万物
与「万物自化」相呼应,老子用「三生万物」来警告「反者道之动」、称孤道寡的王公。他声称:“道运行演化有序统一,一运行演化产生阴阳二者,阴阳交替产生阴阳气三者,阴阳气三者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道让万物在阴、阳、气三者共同作用下,而呈现生态协和[20][27][36]。连世人也厌恶称孤、道寡、和不敬畏谷神之人[37],而有的王公却把天地万物视为己有,并胡作非为,还孤家寡人地称谓自己。对这种损害生态协和为益己,或者为益己而损毁生态协和的行为,我用世人常用的一句话,来警告这些王公们,「强梁者不得其死」,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恰如其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38]
以神论道
以佛论道
以天论道
以梵论道
无为而治
老子还多次论述「无」。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夫唯不争,故无尤。」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40]
他归纳出无为而治的信念:“道无需为万物做主,顺势而为,而大有作为。如果侯王能顺其民意,万物将自主自化。自主自化会令人产生贪欲,他将镇定于无名的自觉、自愿、自信,互相监督,朴实无华的民心,只要即无名又朴实的民心存在,人们将无贪欲之心。不贪之宁静,天下将自然稳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41]
《庄子》中的道
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下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徬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甚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36]
《系辞》中的「道」
主条目:系辞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其他宗教教义和学派思想中的相似概念[1]
西方的哲学思想
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中,逻各斯是支配世界的规律,而在基督教所认可的神学理论中,物尔朋(译自拉丁文词语Verbum)被认为是上主的话语,而在《约翰福音书》的开端,罗格思被等同于天主[43]。
婆罗门教
在吠陀教圣典《吠陀经》中,梵最初被认为是祭祀仪式背后的神秘力量,后来出现的多本奥义书开始提升梵在神话中的地位。婆罗门教认为下梵是梵天神赖以造创万物的原理。佛教兴起后,通过把大梵等同于尚被困在轮回中的无知的天众 大梵天王,佛教贬低了梵的地位,从而表明自身比婆罗门教优越这一立场。印度教创立者阿迪·商羯罗吸收了印传佛教所认可的空性论的部份观点,提出了上梵是世间的本来面貌这一说法,从而使得梵成为了印度教教义中万物的本源[44],而三相神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地位则有所下降,成为梵的具象化形式。
参考数据
- . www.lzdaoism.org.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 . club.ntu.edu.tw.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 cms), http://www.jieqi.com (jieqi. . books.chinacatholic.net.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 . guoxue.ifeng.com.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www.chinesewords.org/dict/304598-561.html.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陈鼓应-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 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 弘音. . 青苹果数据中心. : 第十二 关于《老子》的分章和句读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 . epaper.gmw.cn.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传授经戒仪注诀》:「老君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
《云笈七签》:「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为洞神,曰太清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禀元皇虚皇之诰,宣三洞四辅之文,随方应化,演教传经,今古尊崇,万方钦仰,自三皇以来,宣说灵宝之经,万世度人无量,天人崇位,双皇封尊,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 孔鲱. .
- .
- . www.islamicity.com.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作者:□熊铁基. . www.gmw.cn.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club.ntu.edu.tw.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 老子.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17年7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3日).
- . www.xiuwenyuan.com.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 . rufodao.qq.com.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中文(中国大陆)).
- . www.chinataoism.org. [201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KongHai SG, , 2013-07-10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洪·葛. . 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第四页至第六页.
- . edba.ncl.edu.tw. [201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club.ntu.edu.tw. [201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club.ntu.edu.tw. [201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www.china.com.cn.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 . www.ccdi.gov.cn.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 KongHai SG, , 2013-07-10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www.ldbj.com.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信坚园地. 2014-04-30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美国英语).
- . www.dedao.org.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terms.naer.edu.tw.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中文(台湾)).
- KongHai SG, , 2013-07-10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yw.eywedu.com.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www.chinalongmai.net.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KongHai SG, , 2013-07-10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盖建民. . 届中华文化与天人合一国际研讨会. 2015 [2017年7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3日).
- 刘福增. .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 www.sohu.com.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 paper.wenweipo.com.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www.chinataoism.org.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zh.wikisource.org. [2017-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中文).
- 「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 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 万物是借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 的。」 -出自《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书》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三节
- . 佛法讨论室精华集. 1999-11-06 [2023-10-25].
- chenyuhsi. . Buddhist Psychology by Prof. Chen Yu-Hsi. 2018-10-22 [2023-10-25] (英语).
- . www.gelupa.org. [2023-10-25].
- Vasil’ev, L. S. (PDF). Sino-Platonic Papers. Translated by Rostislav Berezki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1. December 2014.
- Laozi; Mair, Victor H. . New York: Quality Paperback Book Club. 1998: 135, 142, 160. ISBN 9780965064750.
- 周洁. (PDF).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 (2): 45-49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精选书摘.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7-09-12 [2023-10-2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