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

五伦,为儒家伦理原则的五种德目,一般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1]等人与人关系间,合宜的相处关系。在「五伦」一词中,「伦」即是指人与人的关系[2]

在古籍中,较早出现的相关用语是「五典」[3]、「五品」[4]、「五教」[5]、「五常」[6],指父、母、兄、弟、子,这五种关系为「五常之教」[7][8]。其所指的人际关系限于家庭内,父母与子女、兄弟间的相处关系,与后来所谓的五伦意义不尽相符,后出的五伦一词,多加上了夫妇、君臣,以及朋友[2]

按照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启屏的解释,孟子所说的人伦,并非一种要行为去符合外在形式的客观规范,而是发自于体认到四端之心后产生出来的精神表现[9],即孟子所谓「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相关记载

  • 中庸》--五伦排列顺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十九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孟子》--五伦排列顺序: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 论语》--五伦排列顺序:孝、弟、信。[10]
    • 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清李毓秀《弟子规》--五伦排列顺序:孝、弟、信。[11]
    • 总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伦排列顺序:君臣、父子、夫妇。
    • 卷十二--「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 韩非子》--五伦排列顺序: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五伦释义

父子有亲

  • 孝经》全篇都在阐明孝道,文繁故引菁华--
    • 《谏诤章·第十五》--「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李毓秀弟子规‧入则孝》--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身有伤[12]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父叫子亡,不敢不亡。」

君臣有义

  •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臣事君以。」
  • 《孟子·离娄下·第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君叫臣死,不敢不死。」

夫妇有别

孟子言「夫妇有别」,此固指男女内外有别,相互对待态度亦有别。《礼记.礼运》言「夫义、妇听」即是女子于归之后,事夫之道以顺为德,此与《礼记.郊特牲》「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的意义相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言「夫和而义,妻柔而正」义亦雷同[2]

但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夫义」不是「妇听」的必要条件,夫妻关系,实际创建在「妇听」,妻子以顺为道,以顺为德的单方退让基础。《礼记.昏义》言女子婚前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荀子.君道》论为人妻之道亦可以为「妇听」作注,篇中言「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夫妻关系,若是夫义,则妇自庆幸;夫不义,则妇仍以顺为德。妻子的地位比人子还低,人子尚可劝谏父母,地位显然胜过为人妻者[2]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始终是以宗法中的身分来权衡,夫在世,则依附其夫在宗族中的地位而定[2]

长幼有序

  • 清李毓秀《弟子规‧出则弟》--「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朋友有信

  • 清李毓秀《弟子规‧信》--
    •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批判

近代中国有一个从晚清主张解放中国政界「君臣纲常」传统的西方政界平等观,转变成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消灭传统三纲的平等观之发展过程[13]

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晚清思想家论着中,平等观念成为一重要讨论议题,包括性别平等、教育平等、国际外交地位平等、及法律平等之讨论。不过晚清思想家们,通常只批判君权,而尽量不涉入夫权与父权,若有也仅止于谭嗣同《仁学》或康有为密不示人的《大同书》中[13]

而上述状况必须等到五四时期,平等价值才真正攻入家庭之中,而且五四之后也才产生有别于晚清思想家皆以「母性」为理据论男女平等,转以「女性」观点出发谈性别平等的现象[13]

参考书籍

注解

  1. 孟子·滕文公》:「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2. 江美华. . 花莲师院学报. 2001, 13: 87–104 [201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3. 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尚书·皋陶谟》:「天叙有典,𠡠我五典五惇哉!」
  4. 尚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5. 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6. 尚书·【伪】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7. 左传》:「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
  8. 【伪】孔安国传:「五典,即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9. 林启屏. .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7: 58.
  10. 「入则孝」就是「父子有亲」;「出则弟」就是「长幼有序」;「谨而信」就是「朋友有信」。
  11. 「首孝悌」就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次谨信」就是「朋友有信」。
  12. 《草尼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13. 邱伟云. (PDF). 新文丰. [2017-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