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仪
司仪(英语:)是指国家、宗教、民俗、舞台、大会等典礼的场合,负责礼仪仪式进行进程的主持人,中国古代又称为「赞礼」。司仪的襄助称为「襄仪」,又称为「礼生」,负责配合司仪的口令进行引导动作。

舞台上的司仪
现在,一般也有将电视台、公众活动、节目和宴会主持人、新闻发布会主播、广播电台播音员、马戏团报幕人、拍卖会拍卖师、会议主席称为司仪,是 的关联词语——。
辞源
汉语「司仪」一词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进程。《周礼·秋官·司寇》:「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扩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郑玄注:「出接宾客曰槟,入赞礼曰相。以诏者,以礼告王。」
周代秋官有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汉代大鸿胪有理礼郎,此后无闻。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代以后不设职官,明代的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代废除。[1][2][3]
儒家祭典
中国传统祭祀典礼的司仪称为「通」、引导者称为「引」、复诵仪节进程者称为「赞」,专事协助行礼者进行应对的礼节,是由儒生来负责担任。[4] 在祭孔大典的大型祭祀典礼,设有通赞(司仪)2人、引赞(配合通赞的执事人员)10人、礼生(其余执事人员)52人,台北孔庙将这64人并称为礼生。[5]
骑士团
许多古老的骑士团仍然保留传统的司仪官,这种传统也在近现代的兄弟会中盛行。
婚丧喜庆活动
婚礼、丧礼、喜事、庆典、尾牙、宴会等活动的主持人也称为司仪,须要引导有关活动的进行,并熟悉各项仪节的进程、内涵和用语,有时候还要代表款待人讲话;除此之外,也要有掌控时间、处理突发状况和营造不同现场气氛的应变能力。他们带动气氛的能力,令参与者可以融入活动的气氛。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