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英语:),习惯称作威妥玛威式拼音WG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用罗马拼音拼写汉语读音的音译系统,发明后主要用于拼写现代标准汉语。此系统由19世纪中叶时(清朝)英国威妥玛创建,在翟理斯的《华英字典》(1892年)完成。

威妥玛拼音
类型
ISO 15924
ISO 15924Latn (215), Latin
BCP 47变体子标签:wadegile[1]
Unicode
别名Latin

威妥玛拼音系统为20世纪翻译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威妥玛拼音广泛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数据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2]。至今,威妥玛拼音的应用有多数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但仍可于部份场合见到以威妥玛拼写的例子,如台湾直辖市级行政区地名、台湾人名之护照译名、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等。

威妥玛拼音将b、d、g等字母保留给了如吴语等这类有全浊音的语言,而在拼写现代标准汉语这类无全浊音的语言时,只用p、t、k等字母,如台北()的北字拼作pei而非浊音bei。此一拼写逻辑与具有浊音的日语拼音台罗拼音相同。

历史

威妥玛和听差人员

威妥玛拼音是英国剑桥大学首位中文讲师威妥玛在中国清朝期间所创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写拼读汉字的方法。威妥玛并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华语课本——《语言自迩集》。随后在1912年,由英国派遣至中国的外交官翟理斯完成了此系统的修订[3]

应用

纵然汉语拼音已跃升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语外来语的汉语词汇,仍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太极()、道教()、易经()、孙子 ()、清明节()、宫保鸡丁()等等。

台湾

台湾中华民国)官方自2008年开始推行以汉语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但非强制)中华民国国民护照上的英文译名方面使用汉语拼音,此前外交部是以威妥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因此大部份台湾人姓名的罗马字拼写采用威妥玛拼音。

台湾的县市名主要也是采用威妥玛拼音,如台北Taipei)、台中Taichung)与高雄(Kaohsiung)等已成二战结束后至今的惯例译名。于2010年12月25日由台北县升格的新北市则译为「」[4],这是台湾首次采用英语()与威妥玛拼音(Taipei)组合的半意译县市名称。

邮政式拼音

中国大陆省市曾经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及古代发音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拼写地名。例如:广州(Kwangchow,威妥玛拼音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天津(Tientsin,威:Tʻien-chin)、重庆(Chungking,威:Chung-chʻing)、济南(Tsinan,威:Chi-nan)、青岛(Tsingtao,威:Chʻing-tao)与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虽然这套拼音办法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以汉语拼音所取代,但是不少著名机构与历史悠久的学府仍然保留旧有的名称,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但注意青岛、北京的官方拉丁字母城市名则未刻意保留,而是已改为拼音的Qingdao以及Beijing,导致一词多拼情况的出现。

拼音字母表

声母

按照声母所对应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布,列表如下(方括号中是国际音标,下排为注音符号汉语拼音):

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卷舌音龈腭音软腭音
清音浊音清音清音浊音 清音浊音清音清音
鼻音 m [m]
ㄇ m
n [n]
ㄋ n
塞音不送气 p [p]
ㄅ b
t [t]
ㄉ d
k [k]
ㄍ g
送气 [pʰ]
ㄆ p
[tʰ]
ㄊ t
[kʰ]
ㄎ k
塞擦音不送气 ts [ʦ]
ㄗ z
ch [ʈʂ]
ㄓ zh
chi [ʨ]
ㄐ j
送气 tsʻ [ʦʰ]
ㄘ c
chʻ [ʈʂʰ]
ㄔ ch
chʻi [ʨʰ]
ㄑ q
擦音 f [f]
ㄈ f
s [s]
ㄙ s
sh [ʂ]
ㄕ sh
j [ʐ]
ㄖ r
hsi [ɕ]
ㄒ x
h [x]
ㄏ h
边音 l [l]
ㄌ l
  • ts [ʦ](ㄗ)、tsʻ [ʦʰ](ㄘ)、s [s](ㄙ)与空韵[◌͡ɯ])拼写成音节时写作tzŭ [ʦ͡ɯ]、tzʻŭ [ʦ͡ʰɯ]、ssŭ [s͡ɯ]
  • ch [ʈʂ](ㄓ)、chʻ [ʈʂʰ](ㄔ)、sh [ʂ](ㄕ)、j [ʐ](ㄖ)与空韵[◌͡ɨ])拼写成音节时写作chih[ʈʂ͡ɨ]、chʻih[ʈʂ͡ʰɨ]、shih[ʂ͡ɨ]、jih[ʐ͡ɨ]
  • 翟理斯的字典中以左单引号(ʻ,倒转逗号)表示送气,1950年代起汉学的学术文献中改用右单引号(ʼ),网络上常用ASCII编码的撇号(')表示。

韵母

基本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不圆唇圆唇舌尖卷舌不圆唇圆唇
闭元音 i [i]
ㄧ i
ü [y]
ㄩ ü
ŭ [ ͡ɯ]
-i
ih [ ͡ɨ]
-i
u [u]
ㄨ u
中元音 eh [ɛ]
ㄝ ê
êrh [ɑɻ]
ㄦ er
ê/o [ɤ]
ㄜ e
o [o]
ㄛ o
开元音 a [ä]
ㄚ a
复合韵母
威妥玛拼音 aieiaoouanênangêng
国际音标 [aɪ][eɪ][ɑʊ][oʊ][an][ən][ɑŋ][ɤŋ]
注音符号
威妥玛拼音 ia
ya
ieh
yeh
iao
yao
iu
yu
ien
yen
in
yin
iang
yang
ing
ying
国际音标 [iä][iɛ][iɑʊ][ioʊ][iɛn][in][iɑŋ][iŋ]
注音符号 ㄧㄚㄧㄝㄧㄠㄧㄡㄧㄢㄧㄣㄧㄤㄧㄥ
威妥玛拼音 ua
wa
uo
wo
uai
wai
ui
wei
uan
wan
un
wen
uang
wang
ung
wêng
国际音标 [uä][uo][uaɪ][ueɪ][uan][uən][uɑŋ][ʊŋ]
[wɤŋ]
注音符号 ㄨㄚㄨㄛㄨㄞㄨㄟㄨㄢㄨㄣㄨㄤㄨㄥ
威妥玛拼音 üeh
yüeh
üan
yüan
ün
yün
iung
yung
国际音标 [yɛ][yɛn][yn][iʊŋ]
注音符号 ㄩㄝㄩㄢㄩㄣㄩㄥ

拼音系统特色

辅音

此系统不同于其它系统,使用ʻ符号来表示送气字音(pʻ、tʻ、kʻ、chʻ、tsʻ),不加ʻ符号来表示不送气字音,这把在其它拼音系统内被借去用来表示不送气字音的浊音字母保留下来(b、d、g),可以用来为方言及古汉语标音。但不熟悉本系统的人不明白ʻ符号的重要性并常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把ʻ符号省略掉了,而汉语拼音则将在官话中没使用到的浊音字母(b、d、g、j、zh)用来表示不送气字音。因此大部份人名地名的英译皆是送气不送气混合,只有少数文献,如国家地理世界地图,将送气符号完整保留。

在此系统内将卷舌塞擦音与龈腭塞擦音使用相同的符号标示。这两组声母为互补关系,合并并不会造成辨义上的困难。

空韵

与其它系统不同,威妥玛拼音能准确地标示出空韵,但书写较复杂,且ŭ难以用一般输入法输入。而汉语拼音将空韵作为i的音位变体处理,写法较简洁,且符合历史语音演变规律,但这么做导致初学者不容易分辨空韵与i,容易让人误读。

IPA ʈʂ͡ɨʈʂ͡ʰɨʂ͡ɨʐ͡ɨʦ͡ɯʦ͡ʰɯs͡ɯ
威妥玛拼音 chihchʻihshihjihtzŭtzʻŭssŭ
注音符号
汉语拼音 zhichishirizicisi
南京话拼音 zhrchrshrrzycysy

与其它拼音系统的比较

辅音
IPApuopʰuomuofɤŋtioʊtueɪtuəntʰɤnylykɤɻkʰɤ
汉语拼音bopomofengdiuduiduntegerkehe
通用拼音bopomofongdioudueiduntenyulyugerkehe
威妥玛拼音popʻomofêngtiutuituntʻêkêrhkʻoho
注音符号ㄅㄛㄆㄛㄇㄛㄈㄥㄉㄧㄡㄉㄨㄟㄉㄨㄣㄊㄜㄋㄩㄌㄩㄍㄜㄦㄎㄜㄏㄜ
字例歌儿
辅音
IPAtɕiɛntɕiʊŋtɕʰinɕyɛnʈʂɤʈʂɨʈʂʰɤʈʂʰɨʂɤʂɨʐɤʐɨtsɤtsuotsɯtsʰɤtsʰɯ
汉语拼音jianjiongqinxuanzhezhichechisheshirerizezuozicecisesi
通用拼音jianjyongcinsyuanjhejhihchechihsheshihrerihzezuozihcecihsesih
威妥玛拼音chienchiungchʻinhsüanchêchihchʻêchʻihshêshihjihtsêtsotzŭtsʻêtzʻŭssŭ
注音符号ㄐㄧㄢㄐㄩㄥㄑㄧㄣㄒㄩㄢㄓㄜㄔㄜㄕㄜㄖㄜㄗㄜㄗㄨㄛㄘㄜㄙㄜ
字例
元音
IPAäoɛɤɑʊanənɑŋɤŋɑɻiioʊiɛnin
汉语拼音aoêeaieiaoouanenangengeryiyeyouyanyinying
通用拼音aoeeaieiaoouanenangengeryiyeyouyanyinying
威妥玛拼音aoeho/êaieiaoouanênangêngêrhiyehyuyenyinying
注音符号ㄧㄝㄧㄡㄧㄢㄧㄣㄧㄥ
字例
元音
IPAuuoueɪuənuɤŋʊŋyyɛnyniʊŋ
汉语拼音wuwo/oweiwenwengongyuyueyuanyunyong
通用拼音wuwo/oweiwunwongongyuyueyuanyunyong
威妥玛拼音wuwo/oweiwênwêngungyüehyüanyünyung
注音符号ㄨㄛ/ㄛㄨㄟㄨㄣㄨㄥㄩㄝㄩㄢㄩㄣㄩㄥ
字例
声调
IPAmä˥˥mä˧˥mä˨˩˦mä˥˩
汉语拼音ma
通用拼音ma
威妥玛拼音ma1ma2ma3ma4ma0
注音符号ㄇㄚㄇㄚˊㄇㄚˇㄇㄚˋ・ㄇㄚ
字例

优缺点

  • 威妥玛拼音使用ʻ符号来表示送气清音(pʻ、tʻ、kʻ、chʻ、tsʻ),不加ʻ符号来表示不送气清音,这种写法是从拉丁语继承下来的历史惯例(拉丁语中把不送气清音写为p、t、k等,把送气清音写为ph、th、kh等)。但不熟悉此事的人不明白ʻ符号的重要性并常在资讯传递的过程中把ʻ符号省略掉了,造成混淆。虽然这种写法属于历史惯例,但北京官话中没有浊塞音,b、d、g等浊音字母就被浪费掉了(g只用于ng韵尾)。
  • 威妥玛使用p、t、k表示不送气清音,b、d、g用来表示浊音的规则与日语拼音、台罗拼音、印尼文等拼音系统相同。而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等方案为了增加符号的使用率,改用p、t、k等表示送气清音,用b、d、g等表示不送气清音,听感上与英语类似(英语中的清音多送气,浊音浊化不明显)。
  • ㄐ、ㄑ、ㄒ演化自ㄍ、ㄎ、ㄏ或ㄗ、ㄘ、ㄙ,威妥玛拼音将ㄐ、ㄑ与ㄓ、ㄔ用同一种写法,容易让人误认为它们是同一声母,但若将ㄐ、ㄑ、ㄒ看做ㄓ、ㄔ、ㄕ的音位变体,此一作法便很合理,惟其仅将ㄐ、ㄑ与ㄓ、ㄔ用同一种写法,ㄒ、ㄕ又用不同写法表示,造成不一致。
  • 相较于汉语拼音使用Q来纪录ㄑ,英语母语者若没学过汉语拼音便无法得知该如何发音,而威妥玛拼音使用Ch来纪录ㄑ更能使英语母语者读出近似发音。
  • 威妥玛拼音使用hs来记录ㄒ(/ɕ/,如习拼作Hsi),这种拼法不见于其他语言,但一般而言仍可以正确读出近似读音。汉语拼音用x来记录ㄒ(/ɕ/,如习拼作Xi),此拼法不见于英语,而是参考了部份语言把/ʃ/记录为x的写法(如葡萄牙语)。
  • 相较于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使用c来表示ㄘ(如蔡拼作Cai),常使人误读成「凯」音,威妥玛拼音与国音二式、国语罗马字一样。使用ts来表示ㄘ(如蔡拼作Tsai)较接近正确读音。
  • 威妥玛拼音与汉语拼音一样采用ü来记录/y/,但威妥玛拼音没有省略两点的简写法,这使得辨别/y/这个音更容易,但在书写上却较为繁琐。
  • 威妥玛拼音与汉语拼音一样,都用ao来记录ㄠ,但这么做与听感au有一定差别,而且au才符合历史语音演变规律,因为ㄠ的正确读音是ㄚ+ㄨ(au),而不是ㄚ+ㄛ(ao)。
  • 威妥玛拼音与国音二式一样,都用ung来纪录ㄨㄥ在前面有声母的时候,但这么做与听感ong有一定差别,不过,事实上,ung才符合历史语音演变规律,因为ㄨㄥ在前面有声母的时候的正确读音是ㄨ+ㄫ(ung),而不是ㄛ+ㄫ(ong)。
  • 威妥玛拼音能准确的标示出空韵,但书写上较为复杂,且ŭ难以用一般输入法输入,另外,空韵的ih写法不见于其他语言。汉语拼音将空韵作为i的音位变体处理,写法较简洁,且符合历史语音演变规律,但这么做导致不了解该拼音法的人无法分辨空韵与i,容易让人误读。
  • ㄧㄢ写为ien,较为接近听感,但不符合历代韵书将其与ㄢ押韵的情况,且ㄩㄢ又写为üan,造成不一致。
  • 威妥玛拼音有些规则过于复杂而难以学习,例如空韵接在ㄓ、ㄔ、ㄕ、ㄖ后面时写为ih,但接在ㄗ、ㄘ、ㄙ后面时写为ŭ,ㄜ接在ㄍ、ㄎ、ㄏ后面时写为o,其他时候则写为ê,ㄨㄛ接在ㄍ、ㄎ、ㄏ后面时写为uo,其他时候则写为o,ㄗ、ㄘ、ㄙ在后面接空韵时写为tz、tz’、ss,其他时候则写为ts、ts’、s。
  • 标准的威妥玛拼音使用上标数字¹、²、³、⁴来表示声调,但上标难以用一般输入法输入,所以也会直接使用通常的数字1、2、3、4输入。汉语拼音在附加符号不便输入的情况下,亦可用1、2、3、4代替。
  • 不考虑声调符号,汉语拼音只有ü一个带附加符号的字母,在不方便输入的情况下,可用v代替。威妥玛拼音带附加符号的字母更多,包括空韵的ŭ和韵母的ê、ü,更为复杂。
  • ts、tsʻ、s在后接空韵时要改写为tz、tzʻ、ss,不了解该拼音法的人可能将它们误认为是不同声母。

参考文献

  1. . IANA. [2024-03-13].
  2. Krieger, Larry S.; Kenneth Neill, Dr. Edward Reynolds. . . Illinoi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97: 82. ISBN 0-669-40533-7. This book uses the traditional system for writing Chinese names, sometimes called the Wade-Giles system. This system is used in many standard reference books and in all books on China published before 1979.
  3. . UCLA film and television archive. [200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8). (Web archive)
  4. . 新北市政府. 2010-12-31.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