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儒家 |
---|
![]() |
儒家文化圈 |
基本解释
「尹」甲骨文象形权杖(执政)加「口」(命令)为「君」会意为「执政号令之主」。君,尊也《说文》。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后解作才德出众的人[1]。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创建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君主的臣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世也将道德水准品德修养很高的人誉称为君子,引申为“君主的子民”。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
相关典故
标准
- 「内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时候,没有内疚,没有恐惧,那么他可为君子。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君子不党」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2]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3]
- 「君子不忧不惧。」
-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二四)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 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易)·乾卦·象辞)
参考文献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梁启超清华演讲《君子》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