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孔伋。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1]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2]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3]「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争议
- 《中庸章句》一卷--南宋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
注释
- 郑玄《礼记正义》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 朱熹《中庸章句》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陈耀南. . 台湾: 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5月: 55 (中文).
- 姜广辉. . 国学论文. 2006 [2017-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参考文献
- 杜维明着,段智德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 宋隆发 王琼蕙. . 翰林出版. ISBN 957-790-695-8.
- Plaks, Andrew. "The mean, nature and self-realization. European translations of the Zhongy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Alleton, Vivianne and Michael Lackner (editors). De l'un au multiple: traductions du chinois vers les langues européennes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EN, FR). É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Les Editions de la MSH, FR), 1999, Paris. p. 311-331. ISBN 978-2-7351-0768-1, 9782735107681.
外部链接
![]() |
维基语录上的中庸语录 |
- David L. Hall(郝大维)、Roger T. Ames(安乐哲)着,彭国翔译:〈《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8)
- 浅野裕一:〈〈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再考——以其与〈五行〉之关系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佐藤将之:〈「建构体系」与「文献解构」之间:近代日本学者之〈中庸〉思想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正观中道─中庸实践之贯通儒道佛修持基础(初稿)东岐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