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徐复观1904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原名秉常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生于中国湖北浠水县徐琣场凤形湾[1],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复观
出生(1904-01-31)1904年1月31日
 大清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徐场凤形湾
逝世1982年4月1日(1982岁—04—01)(78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城中区台大医院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王世高(结婚于1935年)
学历
  • 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北国学馆
    明治大学
    陆军士官学校
经历
备注
其师为熊十力

生平

徐复观生于一个偏僻山村的贫苦农家,父亲做私塾老师,但还需要做工来补贴家用。 徐家共有子女5人,徐复观排行第四,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8岁跟随父亲读书。1915年,考入浠水县高等小学,到县城读书。

1918年徐复观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奠定其国学基础。1923年毕业,返回家乡的第五模范小学教书,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国学馆。1926年,北伐军攻入武昌,徐复观因国学馆关闭而失学。1927年在湖北省立第七小学做校长。1928年,徐复观东渡日本,相继就学于明治大学经济系、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求学期间组织“群不读书会”研究马克思主义。1931年,918事变后,徐复观与同学抗议日本侵华被驱逐出境,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国后经友人介绍到桂系的部队任职。[2]:176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徐复观一直持续着军旅生活。

1933年秋,徐复观离开桂系到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办公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黄绍竑幕僚。1935年,徐复观随黄绍竑前往浙江主持防务,同年和王世高成婚。1937年10月,徐复观随军参加娘子关战役,之后离开了黄绍竑,任八十二师的团长。1938年春,徐复观到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舍参与军官集训。徐复观受蒋中正赏识,1942年以国军少将军衔、军令部联络参谋的名义驻延安,历时半年,与毛泽东刘少奇等人晤谈。他曾写道「与毛(泽东),长谈过五次以上,并曾诚恳地向他请教过。」[2]:157。徐复观于1943年秋由延安回到重庆,做了《中共最近动态》向蒋报告:「中共有能力夺取全面政权,假定国民党这样下去的话」[2]:157。同年徐复观到重庆北碚勉仁书院拜访熊十力,两人结下师徒情谊。1947年,徐复观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办《学原》杂志。1949年3月,徐复观应下野的蒋介石之召到溪口陪同蒋度过了最后的大陆时光。1949年5月,徐复观于香港创办著名自由主义刊物《民主评论》,并担任该刊主编,被视为「以传统主义论道,以自由主义论政」之人物。

来到台湾后,徐复观弃武从文[3],精研儒学,发表不少学术论文。1952年因台湾省立农学院扩大办学网罗学者任教,徐复观受农学院院长林一民之聘到该校任教。1955年东海大学在台中建校,曾约农邀请徐复观到东海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4]。他也曾投稿参与雷震自由中国半月刊,积极支持反极权斗争。

1960年代,钱穆唐君毅香港筹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徐复观亦曾在中大讲学研究[5]。1968年,与东海大学同事梁容若发生笔战,徐复观批评梁容若在抗战期间被日本吸收,是汉奸。因此论战,徐复观在1969年被迫自东海大学退休,离开台湾。同年秋,受唐君毅邀请去香港到新亚书院任教,以写政论杂文闻名。1973年协助创办新亚中学[6]。1976年5、6月间,香港左派人士才骂他是「文特」「苍蝇」。[2]:自序3于台湾期间徐复观因骂李敖「小疯狗」被李敖一状告上法院,但获判无罪。1980年,徐到台湾参加国际汉学会议,在台大医院体检时发现胃癌,进行了手术。1982年4月1日,病逝于台大医院。生前曾口述遗嘱:「自四十五岁以后,乃渐悟孔孟思想为中华文化命脉所寄,今以未能赴曲阜亲谒孔陵为大恨也。……」。

著作

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精神》、《政治与学术之间》、《公孙龙讲疏》等。

九州出版社整理徐复观著作,于2014年全面出版。名为《徐复观全集》。

座右铭

一定要把放在之上,党有功有过,国无功无过,一切的罪恶不能说是国家的罪恶,一切的错误不能说是国家的错误。不论国家怎么样,我爱国是问心无愧的。国家越困穷我越爱。现在你把党放在国家之上,先爱我,你才算爱国,我爱你爱哪一点呢?[7]

重要语录

1.「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学术上的巨大演变。不仅千余年来,政治社会的局格,皆由两汉所奠定。所以严格地说,不了解两汉,便不能澈底了解近代。即就学术思想而言,以经学史学为中心,在加以文学作辅翼,亦无不由两汉树立其骨干,后人承其绪余,而略有发展。」[8]

2.「治中国思想史,若仅着眼到先秦而忽视两汉,则在『史』的把握上,实系重大的缺憾。」[8]

3.「乾嘉时代的学者们,在精神、面貌、气象、规模上,与汉儒天壤悬隔。却大张『汉学』之帜,以与宋儒相抗,于是两汉的学术思想,因乾嘉以来所谓的『汉学』而反为之隐晦。」[8]

4.「几十年来的风气,研究者不深入到基本材料的堂奥,让基本材料自己讲话,只在基本材料的外面,道听涂说,便越说越支离了。」[9]

5.「《周官》乃王莽刘歆们用官制以表达他们政治理想之书。」[9]

6.「赋税制度,构成《周官》全书的重心,甚至可以说《周官》整个构想,是为了达到笼尽天下的货物,是为了大量增加税收的目的而展开的。」[10]:107

7.「『嘉石』之制,可以说是现代极权国家集中营的古典形态,是王莽的大杰作。」[10]:144

8.「人民诉讼进程的合理规定,也是对人民生存的一种保障。《周官》作者,在诉讼进程上定出非常苛繁的进程,实际是借此为敛财之资,使人民宁含冤抱屈而不敢轻言昭雪。」[10]:145

9. 「潘重规先生……指导一批天真无邪的学生(诸如陈胜长之流)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走,未免太残酷了。」[11]:527

10.「孔孟之道,只不过教人以正常的人生态度,及教人以人与人正常相处的态度。甚至可以说,孔孟所创建,所要求的上述正常的态度,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普遍的实现。」[12]:76

11.「有位朋友告诉我,最近香港有的青年,以『孔老二精神』,作为斗争他人的口号。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孔老二精神吗?孔老二精神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是『抑为之(学)不厌而诲不倦』的精神,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是『主忠信』,『刚毅木讷』的精神,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是『学如不及』,『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是『吾非斯民之徒与而谁与』的精神。你们以为这些精神为丑陋,则你们自己是怎样的精神呢?可以斗争的口号多的很,为什么你们偏偏采取了否定人的基本存在的口号?……我尊孔,即是尊重人类正常生存的权利。」[12]:78

12. 「法家的思想,它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坏的地方是甚么呢?不把人当作人,用很残酷的方法来对付人。……那种残酷从那里来的?是从独裁者假借法家思想来的,这种地方我们当然反对。」[12]:98

13. 「十多年来,共产党员受的压力太大了,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大家把信心完全失掉了。几个老百姓敢讲一句真话?几个干部敢讲一句真话?这是『人的问题』太严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的。 我们今日不必空谈甚么哲学、甚么主义,只须要求每一个人好像孔子所说的 『主忠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有这种人,社会的问题才可解决,共产党员也要如此,才算是好的共产党员。」[12]:100

14. 「香港处在夹缝中的言论自由,对现代中国知识份子来说,依然是值得宝贵的。」[2]:自序3

15. 「史学家依然要有理学家的若干基底……脱出过去的是非好恶,以看出过去的是非得失之公。」[13]:279-280

16. 「凡是谈政治的人,首先应该把政治的内容,和政治的形式,划出一个清楚的分际。」[14]:27-28

17. 「确立民主的政治形式,奠定立国的规模,实更急于民生主义。……民主主义的政治形式,是走入民生主义的门。」[15]

18. 「民主政治的本身,即含有政治的自我否定,权力的自我否定的高贵品质。」[16]:99-100

19. 「以社会中各个人的立场来争取自由权利,其本身即系一绝大之文化价值,而不须以另一文化活动为其价值。社会中各个人之自由,与一个人精神上、道德上之自由,乃属于两个方面,而不属于两个层次。……把两个方的问题,看作两层次的问题,无形中便使自由权利因从属于另一层次而落空,这便容易发生流弊。」[17]:13

20. 「政治与学术,各有其领域。学术的真价,是要在学术的领域中去决定,而不是在政治的领域中决定。……任何学术思想,若要变成政治的设施,用中国的术语说,必须通过人民的『好恶』;用新的术语说,必须通过民意的选择。……万不可以绝对是真、是善等为理由,要迳直强制在政治上实现。所以一切学术思想,一落在政治的领域中,便都在『民意』之前是第二义的,『民意』才是第一义。」[18]:166

21. 「现在是时代压迫着我们写文章讲话。」[19]:187-188

22. 「一无所有的生命,是彼此容易直感直通的生命。」[20]:252

师友往来

1.「《陆机文赋疏释》已校完,此疏释写得很札实。钱锺书来信(九月七日)中说『注则训诂精博,疏则解析明通』或可当之无愧。」——《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1980年11月15日

2.「接程沧波先生来信,知航寄给他的钱锺书《管锥篇》竟未收到,想在邮局检查中被没收。钱书未染共党丝毫气息,检查者太无知。」——《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1981年1月26日

3.「及憬然有觉,转身从事学问,则迷途已远。岁月蹉跎,掷少壮之宠华,入侵循之迟暮,此乃余与道邻所同悲,竭万年而莫能挽。」——徐复观作序,徐道邻遗着:《中国法制史论集》

4.挽联于张深切“寥落暮年欲尽交期伤木坏/栖皇行迹偶过陋巷叹才多”并于1965年11月24日为文“一个自由人的形象的消失---悼张深切先生”

著作

  • 《学术与政治之间》(学生书局出版)
  • 《中国思想史论集》
  •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 中国艺术精神
  • 《公孙龙子讲述》
  • 《石涛之一研究》
  • 《徐复观文录》(四册)
  • 《徐复观文录选粹》(从文录四册中选录)(学生书局出版)
  • 《徐复观文存》(四册中未入选粹者)
  • 《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
  • 《中国文学论集》
  • 《两汉思想史》(三卷)
  • 《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八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 《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 《徐复观杂文集》(四册))(时报文化出版)
  • 《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 《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
  •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
  • 《论战与译述》
  • 《徐复观最后杂文集》
  • 《徐复观教授纪念文集》
  • 《徐复观教授纪念论文集》
  • 《徐复观最后日记─无惭尺布裹头归》
  • 《徐复观杂文补编》(六册)

翻译:

参考数据

  1. . 国立中山大学. [200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2. . 时报书系240. 台北: 时报文化. 1980年.
  3. . [200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9).
  4. 陈文华. . 风传媒. 2016-06-12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5. . [200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3).
  6. 林之满、萧枫. . 辽海出版社. 2008. 退休后,唐君毅又与牟宗三、徐复观一起创办新亚中学,热心于教育事业。
  7. . 香港: 苹果日报. 2007-07-26 [200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8.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76年初版.
  9.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0年初版.
  10. .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0年初版.
  11. .
  12. . 时报书系242. 台北: 时报文化. 1980年再版.
  13. 徐复观:〈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中国思想史论集》
  14. 徐复观:〈我们信赖民主主义〉,《学术与政治之间》
  15. 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学术与政治之间》
  16. 徐复观:〈政治与人生〉,《学术与政治之间》
  17. 徐复观:〈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黎汉基、李明辉编:《徐复观文集补编》第二册
  18.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学术与政治之间》
  19. 徐复观:〈「民主政治价值之衡定」读后感〉,《徐复观杂文——记所思》
  20. 徐复观:〈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徐复观杂文——忆往事》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徐复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