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内核。

“仁”字解

「仁」字可能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甲骨文卜辞虽收有一个像「仁」的字[1],不过许多研究古文本的学者不同意这样的解读。他们认为这片卜辞的上下文本皆有残缺,这个字不但有残缺,而且左右两边的汉字构件隔得很开。有人认为这个字右边的“二”,实际上是一个“兆序”数字,并非该字构形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中应当还未有“仁”字。而金文中迄今所见唯一的一个“仁”字[2],只出现在战国中晚期的中山王𰯼鼎中,写作「𡰥」[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人二。忎,古文仁,千心作。外“”内“二”,古文仁,或。”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近之意。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近,所以“仁”字“人二”。至于𡰥的构字,其左侧的「」是「人」的另一种写法,象箕踞而坐的人形,所以写作「𡰥」。

另外一种写法,「」(上「千」下「心」,忎)则是战国「仁」字「」(上「身」下「心」,𰑢)或「」(上「人」下「心」,𰐼)的讹写[4]

孔子以前的“仁”

传世文献中,《书》最早出现仁字。《周书·金縢》有「予仁若考」之语,然此“仁”字何解,历来颇有争议[3]俞樾在《群经平议》提出该字实为「佞」之假借字。清华简《金縢》的整理者将该字隶定为「年」,读为同是泥母真部的「佞」[5]。其余出现仁字的篇章皆为伪古文尚书。《诗》出现两次仁字,分别在《郑风·叔于田》和《齐风·卢令》,用以赞美狩猎者的英姿。至《国语》、《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仁”字已频繁出现。《左传》中“仁”字出现了四十余次,多在孔子之前,其中有一些无论就文句表述或义理而论,已和孔子的“仁”相契合[3]。孔子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和儒家的“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内核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最直接的诠释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自《论语·颜渊篇》。

依照孔子的诠释,完整自己,回归神圣秩序,这就叫作「仁」。不符合神圣秩序的,就不会心安理得,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行动。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

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仁与合称为仁义

当代学者对“仁”的理解

李泽厚

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6]

杨泽波

仁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心理的境况和境界,简称“伦理心境”。仁就是后来孟子说的良心。[7]

傅佩荣

仁的主要内涵就是真诚——由真诚而自觉为行为之主体,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 善:人我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 适当: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8]

杨立华

仁就是心灵的最高的主动性的实现。[9] 仁包四德 - 义、礼、智、信。仁是刚德。

“仁”作为敬称

仁作为敬称的用法,如「仁兄」,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仁弟」是对同辈中年轻者的敬称。佛经中,出现以「仁者」一词对译mārisa(先生、阁下 [作为敬称])[10][11]、āvuso(学友 [对同辈或晚辈使用的敬称])[12][13]的用法。佛经以外的古代文献通常不这样用,仁者是指志士仁人、有仁德的人,而不作敬称。

“仁”在其他文化语境

在英文中,仁字一般被翻译为“benevolence”,或被音译为“ren”、“jen”等。不同的译法体现了不同作者对“仁”的理解。

注释

  1. 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但是这个段落可能是指外邦向殷国进贡二十只马的记录,这个字可能不是仁,而是二。
  2. 1947年,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群,其中中山王鼎铭文中有:「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赒,克顺克卑,无不率仁,敬顺天德,以左右寡人。」这是目前所知唯一金文中有提到仁字的记录,但已是战国中期。
  3. 白奚. . 中国哲学史. 2000, (3)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4. 汉语多功能字库.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5. 王倩倩. . 现代语文. 2019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6. 李泽厚. . 1980.
  7. 杨泽波. . 哲学研究. 2018-09-01.
  8. 台大开放式课程 NTU OCW. . 台大. 2021-11-29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9. 杨立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0.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11. .
  12.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13.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参见

参考文献

  1. 马文彬,《“仁”之溯源综述》,http://zgxqs.org/wzsf/wzsf20040030.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谢阳举,《“仁”的起源探本》,出自《管子学刊》,2001年第1期,第44-49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