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约与庄子同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未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号。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说法繁多,其中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采用。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着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获尊称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1],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轲 | |
---|---|
![]() 邹国亚圣公孟子画像,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 |
出生 | 公元前372年4月2日(周烈王四年) 中国(今山东省邹城市) |
逝世 | 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83-84岁) |
时代 | 战国时期 |
地区 | 中国 |
学派 | 儒学(孟氏之儒/思孟学派) |
主要领域 | 伦理学、社会哲学 |
著名思想 | 良知、性善论、仁政、王道、民本思想 |
影响于
|
儒家 |
---|
![]() |
儒家文化圈 |
生平
据说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孟庆父的后代,孟庆父之子孟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鲁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孟孙氏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之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子思为师,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故而《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为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
思想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人性善)以及重义轻利[2]。
性善论与性恶论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见死不救的名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所发,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亦谓“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便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甚微,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若无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在他看来,若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本性,没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此即孟子所言“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若反省自己,一切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性本善」不代表「全是善」,而是「人类天性中有善」[3]。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在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这一派的代表就是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是: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之本性的真实表露。在他看来,“好利”、“疾恶”、“好声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欲,也是人的性恶的表现。而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这种后天人为的加工就叫“伪”。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第一次运用“性”与“伪”的范畴来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道德化,强调“性伪之分”,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物质生活的欲求,而社会道德规范是对这种欲求的限制和调节,二者是对立的。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意思是说,没有自然本性,社会道德的人为加工就无从施加;没有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恶变善。圣人的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荀子较全面的论述了“性”与“伪”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着重强调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等观点,认为人都有改变本性,成为圣人的可能。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对法家影响甚大,但始终未能成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傅斯年认为荀子的说法与孔子相近,反而孔子与孟子对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这点差异「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4]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为孟子是民主的先驱)。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于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孟子并引用尚书太誓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人君重视民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刘三吾等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5][6]如《尽心篇》,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字。又《尽心篇》,删“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七句。又《离娄篇》,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六句[7]。孟子另外提出「浩然正气」之说,影响了南宋政治家文天祥。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关于孟子究竟是主张王道还是德道学术界意见不一。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思孟学派代表作《五行》看,孟子主张的是善道和德道。《五行》讲:仁义礼智四行全,善道也;仁义礼智圣五行全,德道也。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童子问易》总结由《易经》而来的德道说: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8]
身后
地位变迁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9]。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颜回成为“亚圣”。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孟子为“亚圣公”,后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6]。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10]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纪念
历代追封追谥
孟子后代
评价
流行文化
-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曾说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他的话怎么能信 ?”
- 小说《大秦帝国》虚构了张仪与孟子的两次论战。
- 电视剧《太平天国》洪秀全曾对传教士说道「孟子的话都是妖论,唯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孟子”的内容 | |
![]() |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
![]() |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
![]() |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
参考文献
- 赵岐在《孟子注》书前的总序《孟子题辞》中赞扬“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士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励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亚圣”一词最早的出现。
- 伍崇林. . 文教资料. 2009, (21): 91–92. ISSN 1004-8359. doi:10.3969/j.issn.1004-8359.2009.21.046. CNKI WJZZ200921047. NSSD 31164616
.
- 蔡龙九. 初版. 台北: 三民书局. 2022年5月. ISBN 978-957-14-7420-5.
-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152页;收录于《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册,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1952年。
- 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节文〉》一文说:“今北平图书馆,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节文》一部,可见所删八十五条内容如何。”(《读书与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书店刊)
- 钟葵. . 广州日报. 2011-08-11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 杨伯峻《孟子译注》
- 任国杰:《<易传>的“宗揆驱鬼”“以形判道”》(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4),478)
- 王培军:《小说旁证》引清人潘永因编纂《宋稗类钞》卷六一
-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35
- . 苹果日报(香港). 2004年5月9日 [2019年9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18日).
-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164页;收录于《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册,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1952年。
研究书目
- James Behuniak Jr. & Roger T. Ames(安乐哲)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
- Francois Jullien着,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俊杰:〈孟子思维方式的特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俊杰:〈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俊杰:〈从孟学诠释史中国诠释学之特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俊杰:〈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等:〈孟子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孟子王霸之辨重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王棕琦 :〈「不动心」的本质是甚么?─《孟子》〈知言养气章〉的文理与义理〉, 《汉学研究》 第39卷第2期 (2021.6), 页1-3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考来源
- 何晋编着:《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