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象贤
向象贤(琉球语:/ ?;1617年—1676年)即羽地按司朝秀(琉球语:/ )、羽地王子朝秀(琉球语:/ ),琉球国政治家。字文英,号通外。他是琉球第二尚氏的王族,原姓「吴」(琉球语:〔〕/ ),名乘「重家」。直到他死后的1691年,琉球王府将王族的分支统一改姓为「向」,名乘改为「朝」字辈,象贤的名乘才被改为「朝秀」。[1]初为按司,后升王子。1666年至1673年任琉球国摄政。亲萨派人物,是「日琉同祖论」的提出者。
向象贤 | |||||||||||
---|---|---|---|---|---|---|---|---|---|---|---|
第二尚氏王朝摄政 | |||||||||||
姓名 | 吴象贤 → 向象贤[1] | ||||||||||
字 | 文英 | ||||||||||
号 | 通外 | ||||||||||
名乘 | 重家 → 朝秀[1] | ||||||||||
封爵 | 按司 → 王子 | ||||||||||
封号 | 羽地按司 → 羽地王子 | ||||||||||
封地 | 羽地间切 | ||||||||||
出生 | 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初四 | 1617年6月6日||||||||||
逝世 | 1676年1月5日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廿日 | (58岁)||||||||||
|
儒家 |
---|
![]() |
儒家文化圈 |
生平
1617年出生于琉球王族羽地御殿。根据伊波普猷和真境名安兴共着的《琉球五伟人》一书的说法,向象贤自幼就有非凡的才能,得到王子尚亨(具志川王子朝盈)的赞赏,试图将其培养为自己的继任者。1640年继任羽地御殿家督,领有羽地间切之地。后赴萨摩藩留学。1650年奉命修撰《中山世鉴》,这是琉球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史书。1658年,以年头使的身份前往萨摩,同年归国。
1664年,庆贺康熙帝即位的进贡船在福州遇风搁浅,赏赐物品被盗。1666年,萨摩藩藩主岛津光久得知此事,十分愤怒,胁迫摄政尚亨辞职,以向象贤代之;并将进贡的王舅向国用(北谷亲方朝畅,时任法司)、英常春(惠祖亲方重孝)投入狱中。次年,萨摩藩将向国用、英常春二人处决,引起琉球政坛的混乱,史称「北谷惠祖事件」。[4]为了巩固在琉球的统治,萨摩使亲萨的毛国栋(具志头亲方安统)续任法司,并支持向象贤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此后,向象贤奉行「财政再建,政教分离」的政策,对琉球进行改革。他废止了国王对久高岛的祭祀和巡礼,销弱了琉球传统信仰的影响。同时他要求琉球官员们都要学习茶道、花道等日本诸艺。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教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对杣山和田地过度的开发也为后来琉球的资源短缺埋下了伏笔。
后世对向象贤的评价
冲绳民俗学家伊波普猷认为向象贤的改革使琉球得以复兴,因此积极的评价此次改革,并将向象贤当作琉球的伟人看待。[5]但是中华民国历史学家陶元珍认为向象贤在编撰《中山世鉴》中,「伪造出日人源为朝乃舜天王之父亲的谬说」、「实极可恨」;其改革最终导致琉球文化被日本逐渐同化,所以向象贤「是个琉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