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
(法语:,英语:,)[注 1],正式名称为罗浮博物馆(法语: [myze dy luvʁ] ( ⓘ),英语:),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王宫,现在是一所综合博物馆,亦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以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是巴黎中心最知名的地标。
![]() 罗浮宫西翼的钟亭(Pavillon de l'Horloge) | |
成立日期 | 1793年 |
---|---|
地址 | ![]() |
类型 | 艺术博物馆 与 古迹 |
馆藏规模 | 615,797 件(2019年)[1] (35,000件公开展示)[2] |
参观人数 | 2,700,000人(2020)[3] |
创建者 | 拿破仑 |
馆长 | 吉恩-吕克·马丁尼兹(Jean-Luc Martinez) |
所有者 | 法国文化及通信部 |
公共交通 | |
网站 | www.louvre.fr |
罗浮宫的建筑物始建于1190年左右,并在近代曾多次进行扩建,今天所见的模样则一个巨大的翼楼和亭阁建筑群,主要组成部分的总面积则超过60,600平方公尺(652,000平方英尺),馆内永久收藏则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分类,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罗浮宫博物馆在1793年8月10日开幕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平均每天有15,000名游客到此参观,其中65%是外国游客。[3]
位置

罗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内,位于塞纳河右岸,毗邻杜乐丽花园。最近的两个地铁站是皇家宫-罗浮宫站和卢浮-里沃利站,前者有直达地下购物中心 Carrousel du Louvre 的地下信道。[9]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大改建之前,罗浮宫共有好几个街道入口,目前大部分入口已经永久关闭。自1993年以来,博物馆的正门位置位于拿破仑广场金字塔底下的地下空间,游客可以从金字塔本身、旋转阶梯处连接到博物馆的信道。
博物馆的参观时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自18世纪开放以来,只有艺术家和来自外国的观光游客享有特权参观,这项特权后在1850年代才消失。当博物馆从1793年首次开放时,新历法法国共和历规定了「十天周」(法语:décades),其中前六天为艺术家和外国人访问,后三天为将军访问,民众仅能在最后一天参观,后在在1800年代初期在恢复七天周后,民众在每周只有4小时的时间能在罗浮宫参观,周六和周日则是缩减至下午2点至下午4点期间参观。
从1824年开始的一项新规定允许公众在星期日和节假日时参观,然而其他日子只对艺术家和外国游客开放,这种情况到1855年才发生了变化,博物馆更改成除了周一外全天向公众免费开放,直到1922年才开始收费。[10]:39 [10]:42
当前自1946年开始,罗浮宫除了在周二公休和特殊假日外,通常向游客全面开放参观,内部允许使用照相机和录像机,但禁止使用闪光灯。[10]:43
历史
世界遗产 | |
---|---|
![]() 作为巴黎塞纳河沿岸一部分的罗浮宫 | |
官方名称 | (英文) (法文) |
位置 | ![]() |
标准 | 文 (i)(iv) |
登录年份 | 1991(第15届会议) |
网站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成立博物馆前
罗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监狱与防御性的城堡,保护巴黎免受到英格兰王国的袭击,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当时的罗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目前中世纪罗浮宫堡的遗迹在地下室仍然可见。
“罗浮宫”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些争议。根据法国百科全书辞典大拉鲁斯百科全书(Grand Larousse encyclopédique)的说法,这个名字来源于与狼狩猎巢穴的联系(拉丁语:lupus,下帝国: lupara)。[11]此后好几个世纪,罗浮宫发生了很大变化。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罗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之城岛(西岱岛)的西岱宫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在他之后的法国国王再度搬出罗浮宫,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为居住在罗浮宫的第二位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除了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包括油画《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外,还将原始的中世纪建筑夷为平地,命令建筑师皮埃尔·勒柯按照文艺复兴风格对其加以改建,于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罗浮宫建筑群最东端的卡利庭院。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后,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宫及杜乐丽花园,对罗浮宫的扩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连接罗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又称「花廊」(Pavillion de Flore),是当代博物馆最著名的展示间。路易十四时期曾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对卢浮宫的东立面按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年。
1682年法兰西宫廷移往凡尔赛宫后,罗浮宫的扩建再度终止。路易十四曾计划放弃罗浮宫,并将其拆除,但后来改变了主意,让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搬入罗浮宫的空房,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和艺术家被国王邀请住在罗浮宫的一层和大长廊的二楼。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罗浮宫的计划。但由于宫廷开支过大,缺乏足够的金钱来雇佣拆除罗浮宫所需的工人,该宫殿得以幸存,在此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法兰德斯和西班牙购入艺术作品。
大革命与博物馆的开放
1789年10月6日,由于法国大革命影响使巴黎的民妇集群前往凡尔赛宫,将法王路易十六挟至巴黎城内,安置于杜伊勒里宫,该时期对罗浮宫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1791年5月,皇家收藏在收归国有后,国民制宪会议宣布罗浮宫将成为“汇集所有科学和艺术纪念的地方”。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入狱,罗浮宫的皇家收藏成为国家财产。由于担心遭到破坏或盗窃,国民议会于8月19日宣布博物馆的筹备工作非常紧迫。10月,“保存国家记忆”委员会开始收集各地收藏品进行展示。[12]
1793年8月10日,即君主制灭亡一周年,罗浮宫正式命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馆”开放。公众每周可以免费进入三天,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重大成就,并受到普遍赞赏,当时博物馆展示了537幅画作和184件艺术品。四分之三来自皇室收藏,其余来自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没收来的艺术品。[13]同时为了扩大和组织收藏,共和国每年投入约100,000里弗维持博物馆的经营,并在1794年开始开始从北欧和欧洲等地带来作品,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与教宗签署的《托伦蒂诺条约》(1797 年)之后,来自梵蒂冈的作品,如劳孔群像和观景殿的阿波罗也曾在卢浮宫展出。[14][15]
拿破仑时代
%252C_dessin%252C_BnF_Destailleur_Paris_t1%252C_27_%E2%80%93_Gallica_2013_(adjusted).jpg.webp)
1802年11月19日开始,拿破仑在即位后开始了对罗浮宫的大规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并在围合起来的卡鲁索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卢浮宫建筑群,并将博物馆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法文:Musée Napoléon),[16][17] 此外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拿破仑与军队将被征服国家的战争掠夺品大量送至卢浮宫展出,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但随着1815年法国在滑铁卢战役的失利,及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使得奥地利、西班牙、德国和英国下令归还所有被移走的艺术品,最终卢浮宫中约有5000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不过部分展品在法国政府的抵制、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易碎作品受损的风险下仍留在法国,之后路易十八则与奥地利政府签订协议,以保留诸如《迦拿的婚礼》等作品。[18][19]
19世纪
.jpg.webp)
从拿破仑时代到波旁复辟后,1816年7月22日,拿破仑博物馆改组为罗浮宫博物馆,并和其他国家博物馆都在君主的民事清单下所管理,在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期间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也对建筑进行了拓宽及新建工程,并创建了古埃及和查理十世艺术品展厅,亚述馆于1847年5月1日开幕,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到1852年的短暂期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三世曾对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和抱有更大的野心,进行更大规模的维修翻建和重新装修工程,也为现今的宏伟规模奠下了基础,[20][21]1861年,拿破仑三世购买了11,835件艺术品,其中包括641幅画作、希腊和罗马黄金首饰等收藏。为了展示这些文物,他在卢浮宫规划名为拿破仑三世博物馆的新设施,其中包含了达鲁厅(Pavillon Daru),此后1852年至1870年间,博物馆再度增加了约20,000件新文物。
1871年5月,巴黎公社短暂地统治巴黎,并且宣布要接管法国全境的政府而引发了混乱,当法国军队进军巴黎时,面临失败的公社部队则在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内放火,试图将其烧毁(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巴黎皇家宫殿等标志性建筑)。最终在经过48小时的火灾后,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卢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巴黎消防员和博物馆员工的努力下,最终博物馆主体建筑得以幸免,[22]君主制结束后,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了废墟,形成了卢浮宫今日的格局,从19世纪后期开始,卢浮宫成为一个更集中法国、西方和近东文物的艺术博物馆,涵盖从伊朗到大西洋的展示品,此时获得的多数文物主要是通过各地贵族的士绅所捐赠、来自各国的礼物和在海外的考古发掘所获得,包含著名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也因馆藏物过度庞大,部分展品后来间连转移到夏乐宫的特罗卡德罗民族志博物馆(Muséed'Ethnographie duTrocadéro)、巴黎国立海洋博物馆、圣日耳曼昂莱城堡的国家考古博物馆、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等地展示。[23]
20世纪
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罗浮宫将扩张藏品的计划开始放缓。1920年代后期,罗浮宫馆长亨利·凡尔纳 (Henri Verne)制定了为博物馆展览革命性的总体规划,并在1932-1934年将北翼与南翼的部分建筑物进行重新设计与扩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时任国家博物馆主任的雅克·乔贾德(Jacques Jaujard)对卢浮宫的艺术收藏进行精心策划的疏散计划。当纳粹德国已经占领苏台德地区时,卢浮宫提前将许多重要的艺术品暂时转移到香波尔城堡,雕塑则送置瓦朗塞城堡,1939年8月27日,在经过两天的包装后,载有艺术品的卡车车队开始离开巴黎,最终博物馆大部分的作品都成功疏散,除了一些笨重和“留在地下室的不重要画作”。这个措施使罗浮宫的馆藏在二战期间免受战火的波及,待1945年法国解放后,这些艺术品才重返罗浮宫展示。[24][25]
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罗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由华裔美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伊斯兰文物;雕塑;14世纪至17世纪的法国油画;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文物及雕塑。
- 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 黄昏时分的拿破仑广场(Cour Napoleon)和金字塔
- 从中央广场喷泉望向中庭
21世纪
1995年,法国总统贾克·席哈克在其朋友、艺术品收藏家和经销商雅克·克恰什(Jacques Kerchache)的推荐下,有鉴在历史上许多国家与法国的深厚渊源。因此开始倡议全面保存、典藏及推广非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原创艺术文物的计划,除了策划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外,还在罗浮宫规划1,400平方公尺的长期展厅(Pavillon des Sessions),并在2000年对外开放。
2016年6月,因欧洲水灾连日大雨导致巴黎塞纳河水位暴涨,波及市区道路与电车轨道,罗浮宫紧急将珍贵的艺术品搬到地势较高的楼层。这是罗浮宫1993年经整修并重新开放以来,馆方首次采取这项预防措施,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后,圣母院的艺术品荆棘圣冠及圣路易祭袍等,将暂时转移到本馆保管。[26]
目前,罗浮宫是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不过自2019年末开始,由于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施加的限制,包含罗浮宫在内的巴黎博物馆在法国封锁期间关闭了六个月。游客人数从2019年的960万人和骤降至2020年的270万人,为了不放弃庞大的观众群,罗浮宫在2021年则推出在线平台,令观众能够在线阅览馆藏品,包括未展出的作品。[27][28]
建筑和结构
罗浮宫最古老的建筑结构面向巴黎市中心的广场西南角。这个角落部分由莱斯科特翼(1)与南翼西侧(2)组成,取代了中世纪卢浮宫的相应建筑,在后期增加了小画廊 (4),将卢浮宫与查理五世的城墙部分所连接起来,并沿着塞纳河北岸延伸至杜乐丽宫(3, 5, 8, 11, 14; 1871年被大火烧毁)。大约1600年亨利四世统治期间,沿河的城墙则被大画廊(6、7)所取代,并建造一条能从卢浮宫到达杜乐丽宫的信道,目前是卢浮宫博物馆的一部分。
莱斯科特翼在路易十三时期时随着扩建莱默西尔翼(9) 而向北扩展,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则扩大了小画廊 (10, 13),其余的翼栋则围绕方阁 (12, 16) 所建成,直到19世纪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才完全完工。 拿破仑在卡鲁索广场规划了卡鲁索凯旋门 (17) 和增建北翼 (17) ,后来路易十八则再度扩展了北翼栋 (18) ,在1852 年到 1857年期间,拿破仑三世则建造了黎塞留翼(19)好将北翼与广场法院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并将天龙翼(19,南侧)与大画廊进行扩大。 1861年至1870年,建筑师赫克托尔·勒菲埃尔进行花神馆和大画廊 (7) 的改建工程,并设置了会议馆 (20),最终在1874-1880 年完工从马森馆 (15) 到相邻的马森翼 (21) 的南立面工程。

兴建时间 | 君主 | 设计师 | ||
---|---|---|---|---|
1 | 1545–1549 | 法兰索瓦一世 亨利二世 |
皮埃尔·莱斯科 | |
2 | 1559–1574 | 法兰索瓦二世 查理九世 亨利三世 |
皮埃尔·莱斯科 | |
3 | 1564–1570 | 凯萨琳·德·麦地奇 | 菲利贝尔·德洛姆 | |
4 | 1566 | 凯萨琳·德·麦地奇 | 皮埃尔·莱斯科 | |
5 | 1570–1572 | 凯萨琳·德·麦地奇 | 让·比朗 (Jean Bullant) | |
6 | 1595–1610 | 亨利四世 | 路易·梅特佐(LouisMétezeau) | |
7 | 1595–1610 | 亨利四世 | 雅克·安德鲁埃·杜·切尔索二世(Jacques II Androuet du Cerceau) | |
8 | 1595–1610 | 亨利四世 | 雅克·安德鲁埃·杜·切尔索二世(Jacques II Androuet du Cerceau) | |
9 | 1624–1654 | 路易十三 路易十四 |
雅克·勒梅尔西耶(Jacques Lemercier) | |
10 | 1653–1655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
11 | 1659–1662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卡洛·维加拉尼(Carlo Vigarani) | |
12 | 1659–1664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
13 | 1661–1664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
14 | 1664–1666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
15 | 1664–1666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
16 | 1667–1670 | 路易十四 | 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克劳德·佩罗(Claude Perrault) 夏尔·勒·布朗 | |
17 | 1806–1811 | 拿破仑一世 | 夏尔·佩西尔(Charles Percier) 皮埃尔·方丹(Pierre Fontaine) | |
18 | 1816–1824 | 路易十八 | 皮埃尔·方丹(Pierre Fontaine) | |
19 | 1852–1857 | 拿破仑三世 | 路易·维斯康蒂(Louis Visconti) 赫克托·勒夫(Hector Lefuel) | |
20 | 1861–1870 | 拿破仑三世 | 赫克托·勒夫(Hector Lefuel) | |
21 | 1874–1880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赫克托·勒夫(Hector Lefuel) | |
金字塔
罗浮宫扩建工程,是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玻璃金字塔成为罗浮宫的入口处。该金字塔完工后,成为了罗浮宫前最美的景点之一。
图片
- 钟亭(Pavillon de l'Horloge)的建筑细节
- 黎塞留馆(Pavillon Richelieu)
- 遥望金字塔与钟亭
- 花神馆(Pavillon de Flore)
室内
- 大画廊(Grande Galerie)
- 内马利中庭(Cour Marly)
- 阿波罗画廊(Galerie d'Apollon)
- 女像柱大厅(Salle des Caryatides)
- 皇帝宫(Salle des Empereurs)
著名的藏品
罗浮宫目前拥有约615,797件藏品[1],其中482,943件自2021年3月24日起能够通过网络平台collections.louvre.fr所游览,—占其总馆藏的 75%,至于馆内八个文物部门中,则展示了35,000件艺术品。[30]
古埃及文物部
近东文物部
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文物部
-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公元前2世纪
- 米洛的维纳斯,西元前130到100年
- 古希腊文物
- 古罗马的博尔盖塞花瓶,公元前1世纪
- 描绘阿克特翁之死的蜗壳克拉特,公元前 450-440 年
- 一个女性形象的基克拉迪艺术,公元前 27 世纪
- 博尔盖塞角斗士,公元前100年
- 克里特岛的欧塞尔夫人,公元前650 - 625 年
- 罗马雕像
- 皮翁比诺的阿波罗
- 凡尔赛宫的戴安娜,罗马拷贝品,公元1世纪或2世纪
雕塑
- 《普西莎与爱神》·安东尼·卡诺瓦
- 《垂死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
- 《基督的复活》· 热尔曼·皮隆
- 《枢机黎塞留胸像》·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
- 菲利普·波特之墓· 1477至1483年之间
- 《群雕》·尼古拉・库斯图
绘画
管理、行政、伙伴关系
罗浮宫的所有权归法国政府所有。不过自1990年代开始,罗浮宫在自治管理上变得更加独立。自2003年以来,罗浮宫已被要求为旗下项目筹集资金[31][32][33][34][33],到2006年,法国政府资金从总预算的75%下降到62%。 每年,罗浮宫都会从国家筹集到约1.22亿欧元,使用在运营成本(工资、安全和维护),馆舍翻新、及收购上[35],罗浮宫也会从与其他博物馆策划的展览中筹集到约300万至500万欧元,随着罗浮宫成为小说《达文西密码》和2006年根据该书的改编电影的拍摄地点,博物馆在允许剧组人员在画廊进行拍摄后而获得了25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36][37] 2008年,法国政府则提供了罗浮宫每年3.5亿美元的预算中的1.8亿美元经营;其余收入则来自私人捐款和门票销售。[32]
目前罗浮宫拥有2,000名员工,自2001年开始,在每任主管的领导下,罗浮宫经历了重大的政策变化,[38] 例如允许其他博物馆借入作品以进行跨国展览的策划。2006年,罗浮宫借出作品1300件,也借入更多国外作品。2006年到2009年期间,罗浮宫将艺术品借给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并收到了690万美元用于翻修的款项。
2009年,时任法国文化部长佛雷德利·密特朗批准创建文物存储设施的计划,计划将在巴黎西北30公里(19英里)处,用于存放来自罗浮宫和另外两家国家博物馆、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和奥赛博物馆的文物;该计划后来遭到取消。在2013年,继任者文化部长安瑞莉·菲里佩提宣布,罗浮宫将规划移动超过25万件艺术作品,到约为20000平方公尺(220,000平方英尺)的地下储藏中心,该项目的成本估计为6000万欧元,罗浮宫将会成为储藏中心的唯一所有者和管理者。2015年7月,由英国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公司领导的团队被选中,作为该中心的建筑设计。
2018年3月,根据伊朗和法国总统于2016年达成的协议,罗浮宫数十件属于古埃及、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文物展览在德黑兰向游客开放参观。[39][40][41]
2019年,在李奥纳多·达文西逝世500周年之际,罗浮宫于同年10月24日至2020年2月24日期间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达文西作品展,该展览共展示一百多件达文西相关的作品:绘画、素描和笔记本。而达芬奇生前完成的不到20幅画作中的11幅也全部展出。其中五件归罗浮宫所有,不过仅有《蒙娜丽莎》并未包括在此展览范围内,这是因为该作品长期在「众国厅」(Salle des Etats)吸引大量人潮,为了分散每日人流量及担忧作品移动造成损坏,因此《蒙娜丽莎》仍保持在其画廊中展出。而《救世主》也不包括在本次展览内,因为该作品的所有者不同意将作品从藏身之处移走。[42][43]
2021年,罗浮宫宣布在1983年失窃案中遗失的文艺复兴时期礼仪头盔和胸甲成功被找回,并指出1983年的盗窃案“让当时的所有工作人员深感不安”。而关于盗窃公开细节的则非常少。[44]
注释
参考文献
- Rapport d'activité 2019 du musée du Louv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29, website www.louvre.fr.
- . museums.eu.
- "The Art Newspaper", 30 March 2021
- 尹吉男 (编). .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16. ISBN 978-7-5356-8822-4.
- . .
- 陈至立 (编). .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6-5325-6.
- 黄河清.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991. ISBN 978-7-5326-5403-1.
- 卢佛尔宫[M/OL]//陈至立. 辞海. 7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https://www.cihai.com.cn/detail?q=%E5%8D%A2%E4%BD%9B%E5%B0%94%E5%AE%AB&docId=5448488&docLibId=72.
- . Louvre Museum. [28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September 2008).
- Pierre Rosenberg. . Paris: Plon. 2007.
- In Larousse Nouveau Dictionnaire étymologique et historique, Librairie Larousse, Paris, 1971, p. 430: ***loup 1080, Roland (leu, forme conservée dans à la queue leu leu, Saint Leu, etc.); du lat. lupus; loup est refait sur le fém. louve, où le *v* a empêché le passage du *ou* à *eu* (cf. Louvre, du lat. pop. lupara)*** the etymology of the word louvre is from lupara, feminine (pop. Latin) form of lupus.
- Oliver, pp. 21–22
- Oliver, p. 35
- Monaghan, Sean M.; Rodgers, Michael. . 19th Century Paris Project.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2000 [24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April 2008).
- McClellan, p. 7
- Swetnam-Burland, Molly. .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2009, 113 (3): 440. JSTOR 20627596. doi:10.3764/aja.113.3.439.
- Vivien Richard, , Grande Galerie - Le Journal du Louvre, Summer 2021, 55: 74
- .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No. December 1867 (A. Dodd and A. Smith). 1867: 741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Johns, Christopher M. 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190 [2021-09-26]. ISBN 978-052021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 Geneviève Lacambre. . . Paris: Editions du CTHS: 94-109. 2008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 Jeannine Baticle; Cristina Marinas, , Pari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1981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 René Heron de Villefosse. . Bernard Grasset. 1959.
- Frédéric Lewino; Anne-Sophie Jahn. . Le Point. 16 May 2015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Alan Riding, And the Show Went On: Cultural Life in Nazi-Occupied Paris.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10. p. 34.
- Matila Simon, "The battle of the Louvre;: The struggle to save French art in World War II". Hawthorn Books, 1971. p. 23.
- .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 France 24. 2021-01-08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英语).
- Fernando da Silva, Alexandre. [卢浮宫触手可及!]. Jornal O Maringá. 8 April 2021 [27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葡萄牙语).
- . [201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 Le Louvre lance un site Internet plus immersif et une base publique recensant ses collec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e Journal du Dimanche, Marie-Anne Kleiber, 24 mars 2021, website le jdd.fr.
- . BBC News. 17 June 2002 [25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Gumbel, Peter. . Time Magazine. 31 July 2008 [25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December 2008).
- Baum, Geraldine. . Los Angeles Times. 14 May 2006 [25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
- . Louvre.fr Official Site. [24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May 2008).
- Farah Nayeri (20 January 2009), Banks compete to manage Louvre's endow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Matlack, Carol. . Der Spiegel Online. 28 July 2008 [25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 Lunn, p. 137
- (法语)Un archéologue prend la direction du Louv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e Monde du 3 April 2013.
- Noce, Vincent (5 March 2018). Against the odds, Louvre exhibition opens in Tehran in historic de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Art Newspaper.
- "Louvre lends art to Tehran for 'unprecedented' sh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ance24, 5 March 2018.
- "The Louvre at Tehr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uvre's Press Room. March 2018.
- . The Atlantic. 1 December 2019 [1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Aleteia. 1 December 2019 [1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 The New York Times, 6 March 2021 [7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卢浮宫 |
- 罗浮宫博物馆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法文)(英文)(日语)(简体中文)
- 卢浮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虚拟参观卢浮宫全屏全景画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罗浮宫的Instagram帐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