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
端木赐(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春秋末年衞国人,字子贡(古同子赣)。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少孔子三十一岁。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子贡 | |
---|---|
![]() 端木赐像(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 |
字 | 子贡(古同子赣) |
本名 | 姓:端木 名:赐 |
国籍 | 卫国 |
活跃时期 | 春秋末年 |
儒家 |
---|
![]() |
儒家文化圈 |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衞两国之相国。他还善于货殖,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与陶朱公范蠡齐名,为儒商初祖。嫡传子贡之学的孙子为端木叔。子贡死于齐国。
生平
田常攻鲁
齐国大夫田常要攻打鲁国,以威摄齐国国内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卿大夫等四大家族。是父母之国的鲁国,最后由子贡出马[1]。
子贡先出使齐国,说服田常,让其同意放弃攻打鲁国而先攻吴国。又到吴国说服吴王先别打越国而攻齐国,最后说服晋国休兵御齐。[2]最终吴败齐,而田常乱。吴复攻晋,为晋所败。越勾践趁势灭吴而霸。所谓:子贡一,十年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3]。子贡也因此而闻名于诸侯。
前479年
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历3月9日,格里历3月4日,夏历二月十一),孔子殁,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子贡的个性
子贡讨厌的人有三种:
- 明明是抄袭别人的想法,却自以为很聪明。
- 不谦逊却还以为这叫做勇气。
- 攻击他人却自以为很正直。
子贡可能的缺点是同理心不足,因此在论语中,孔子三次提醒他要「恕」,也曾被师出同门的原宪批评。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15.24)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5.12)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6.30)
子贡的口才
子贡口才很好,被列在言语科,擅长说服、探问、和评论,也就是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重要能力。说服事迹请见上方齐吴之战。
探问则是他独特的访谈技巧。当子贡要问孔子老师一个重要问题时(例如政治立场、或仕官意愿),直接问可能太鲁莽,招致老师不悦而不愿意回答。所以他会找寻一个模拟,问孔子在那个模拟事件的态度如何,而后推测孔子在真正问题上的态度如何。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7.15)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9.13)
除了主动地探问,被动反问也是他的强项。孔子有时候对话从天外飞来一句开始,但其实不是要问问题,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悟性较差的曾子只会「是」,孔子就懒得继续说了。但子贡会用开放式问句反问孔子,让老师畅所欲言。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14.36)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15.3)
在评价他人方面,子贡算满谨慎的,论语中记载不少他对孔子和颜回的称赞,即使他个人事业极为成功,各界名人纷纷赞颂他比孔子厉害,他还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不如老师的地方。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5.9)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1.10)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19.24)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19.25)
子贡不仅很会说话,也很会接话,而且很会安慰不得志的孔子。孔子平常都表现的很乐天知命(「不患人不己知」),但在子贡面前竟会吐露心中深深的失落感,可见子贡很会安慰人,让孔子愿意对他诉苦。他确实很会鼓励老师。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14.36)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17.17)
孔子评价
由于尚未达到「恕」的境界,孔子仅仅肯定他的工作能力,认为他足以称为「士」,但仍然不足以为成行仁的君子。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6.8)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11.18)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13.20)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5.4)
其中最后一句孔子回答:「女,器也。」这并非是一种赞赏,而是一种旁敲侧击的提醒。因为论语中另有孔子的论述,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很明显没有理解孔子关于器的意思,继续问「何器也?」,这也说明孔子不认为子贡能够被称为君子。
轶事
2022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语文科试卷三聆听及综合能力考试的主题为「社会企业」。通过录音声带中老师的介绍,他认为现代的「社企精神」与儒商文化是相通的,而中国历史上首先将儒家思想和营商结合起来的是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