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1]。
牟宗三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909年6月12日
逝世 | 1995年4月12日![]() | (85岁)
墓地 | ![]() |
国籍 | ![]() |
教育程度 |
|
职业 | 哲学家、教育家 |
配偶 | 赵惠元 (1958年结婚—1995年结束) |
儿女 | 牟元一(子) |
生平
牟宗三1909年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牟氏9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新制小学,15岁入栖霞县立中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哲学系,1933年毕业。大学时代先后受学于张申府、金岳霖,受熊十力影响最大,受其《新唯识论》义理之震撼,并维持几十年的师生情谊。[2]
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牟氏先后任教于山东寿张县乡村师范、广州学海书院、山东邹平村治学院、广西梧州中学、南宁中学、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以讲授逻辑与西方文化为主。三十年代,曾主编《历史与文化》、《再生》杂志等。1949年,牟氏到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与东海大学任教。1954年受聘为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3][4]
1960年应聘至香港大学主讲中国哲学。1968年,由香港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主任。1973年协助创办新亚中学[5]。1974年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教新亚研究所。其后又任教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中央大学。[4]
1995年4月12日15时40分,牟氏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享寿86岁。后与夫人赵惠元合葬于新北市新店区竹林路长乐景观墓园。[6]
儒家 |
---|
![]() |
儒家文化圈 |
政治思想
对共产国际和共产党有严厉的批判,说“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握住它的心理的与思想的本质而把它的罪恶性揭露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见牟学网,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http://www.moophil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学术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氏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包括:《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氏曾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也曾参与编写杂志,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编辑《理想历史文化》。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氏认为当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以「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为己任。 他的著作,都是针对时代或学术问题,而提供一解决之道。[3]
首先,我们要表明儒家的义理与智能具有「常道」的性格。儒家,从古至今,发展了几千年,它代表一个「常道」——恒常不变的道理。中国人常说「常道」,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恒常不变,这是纵贯地讲它的不变性;一是普遍于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应的,这是横地、广扩地讲它的普遍性,即说明这个道理是普遍于全人类的。「常道」没有什么特别的颜色,就如同我们平常说的「家常便饭」;它不是一个特殊的理论、学说,儒家的学问不可视为一套学说、一套理论,也不是时下一般人所说的某某主义、某某「ism」,这些都是西方人喜欢用的方式。凡是理论、学说,都是相对地就着某一特点而说话;局限于某一特点,就不能成为恒常不变的、普遍的道理。儒家的学问更不可视为教条(dogma),西方的宗教有这种教条主义的倾向,可是儒家的「家常便饭」绝不可视为独断的教条。又有一些人讲孔子,常为了显示孔子的伟大,而称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科学家、……,把所有的「家」都堆在孔夫子身上。依这种方式来了解孔子,了解圣人,是拿斗富的心理来了解圣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推尊孔子,实际上是糟蹋孔子。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成为那么多的专家。凡是拿这种心理来了解孔子,都是不善于体会圣人的生命,不能体会圣人之所以圣人的道理安在。 | ||
——[7]:新版序1-2 |
牟氏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
评价
- 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敻乎尚矣。”[8]
著作概览
|
|
|
弟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文章
- 余英时:〈追忆牟宗三先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刘述先:〈牟宗三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上的贡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牟宗三与“生命的学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牟宗三哲学中的「物自身」概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略论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明辉:〈牟宗三先生的哲学诠释中之方法论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96年)
- 李明辉:〈牟宗三误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曾国祥:〈牟宗三与儒家民主:一个黑格尔式的再诠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林维杰:〈牟宗三先生论儒教〉。
- 林维杰:〈牟宗三伦理美学中的人物想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林维杰:〈牟宗三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冠闵:〈牟宗三的感通论:一个概念脉络的梳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黄冠闵:〈寂寞的独体与记忆共同体:牟宗三《五十自述》中的生命修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陈士诚:〈牟宗三先生论道德恶与自由决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陈士诚:〈康德之自由决意与告子之生之谓性--以牟宗三哲学发展论其对恶问题之理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瑞全:〈龙溪四无句与儒家之圆教义之证成──兼论牟宗三先生对龙溪评价之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倪梁康:〈牟宗三与现象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2年)
- 史伟民:〈道德感情与动机:康德、席勒与牟宗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何乏笔:〈何为「兼体无累」的工夫——论牟宗三与创造性的问题化〉。
- 施益坚:〈中西哲学之会通?论雷奥福对牟宗三的诠释和批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视频
- 张婉婷编导、陈宝珣旁白、亚洲电视制作:牟宗三老师及新亚研究所访问专辑(亚洲电视制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93年《时事追击》)
- 郑宗义:尊理性 ──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 【思托邦第二十一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2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