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

大司馬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名。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在《周禮》中,司馬為職掌軍事的官员。

簡介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

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2]。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漢武帝死後,將之授以霍光霍光大司马大将军輔政,昭帝年幼,政事均由霍光定夺。

其後西漢一直有大司馬之官,后也加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称大司马骠骑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也有不兼将军号者。

汉成帝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3]

漢哀帝時,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如董贤丁明大司马卫将军[4],掌管所有朝政。

東漢時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吴汉死后,漢光武帝为了削弱三公权力,将大司馬改為太尉。东汉末年,大司马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设,位在三公之上。如汉献帝时的刘虞、权臣李傕。《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兴平)二年(乙亥、公元一九五年)。辛巳,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魏晉南北朝時不定期會設有大司馬官職,为上公,第一品,位在三公之上,多授予有權勢的大臣,一般由重号将军如大将军或上大将军等升迁而来。如曹魏曹仁曹休曹真蜀汉蒋琬東吴施绩吕岱丁奉等。近世以來的兵部尚書有時也别稱作大司馬。以大司马为兵部尚书的代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历代大司马

东周至秦末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國
晋朝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末

参考文献

引用

  1. 《汉书·百官公卿表》
  2.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
  3. 《汉书 外戚传》
  4. 《汉书·佞幸传第六十三》

来源

书籍
  •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