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

成中英1935年11月8日),男,祖籍湖北阳新,生于江苏南京,美籍华裔哲学家,拥有中华民国美国双国籍,目前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其著名哲学体系为以《易经》为雏型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

生平

成中英祖籍湖北阳新,出生于南京。1949年因国共内战全家迁台,1950年开始就读于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1952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专修外国语言和文学系课程,曾选修方东美教授、陈康教授的哲学课程,开始接触柏拉图尼采柏格森华严宗杜顺法界观门和《易经》。1956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与同学刘述先傅伟勋一同师从方东美。1957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奖学金,并前往西雅图攻读该校哲学硕士,1959年取得学位,同时获得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伊利诺大学四校哲学系的研究生奖学金,最后选择哈佛大学,攻读该校博士学位,师从蒯因等教授,并旁听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课程。1963年完成博士论文《皮尔士与李维斯的归纳逻辑》,并通过论文答辩口试。该年秋天开始任职于檀香山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担任哲学助理教授。1970至73年,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及哲研所所长。之后曾出席多次国际会议。1985年在檀香山创立了远东高级研究院(FEIAS)。1989年首次讲授本体诠释学与分析诠释学(Analytic Hermeneutics)的研究生讨论课,修课学生有赖贤宗等人。1995年接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学院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重组远东高级研究学院(FEIAS),成立国际东西方大学(IEWU)。2000年在海德堡访问伽达默尔。重新组建远东高级研究学院 ( FEIAS ),成立国际东西方大学( IEWU)。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卷本《成中英文集》。

奖项

2016年因推动中国哲学与西方平等对话在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中获奖。[1][2]

家庭

父亲成惕轩,母亲徐文淑。弟弟成中豪、成中杰,妹妹成中平。

著作

中文著作

  •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
  • 《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
  •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
  • 《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
  •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
  • 《世纪之交的抉择》,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
  • 《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 《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4年。
  • 《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台北:东大书局,1995年。
  • 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着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
  • 《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 周翰光合著:《智能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上海: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 《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
  • 《创造和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 《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3年。
  • 《成中英自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 《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 李翔海、邓克武编:《成中英文集》(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文著作

  • Peirce's and Lewis's Theories of Induction (In English),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 Company,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 1969. 206 pages.
  • Tai Chen's Inquiry into Goodness, A Study with A Translation of Yuan Shan (In English), The East-West Center Press, Honolulu , 1971. 176 pages .
  •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the Mind-Body Problem (In English), (Editing with Introduction and Article by Myself),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Honolulu, 1975. 221 pages .
  •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 A translation quarterly edited by me from 1965 to 1995, Sharpe Publishers, New York .
  • New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In Englis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 1991. 619 pages
  •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wards: Studies in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In English), edited with James Hsiung, with my own article include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1991. 443 pages
  •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English), a quarterly philosophical publication founded and edited by me since 1973, always published on time, now in the 27 th year without any break, a celebrated and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 under my editorship which has brought Chinese philosophy to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philosophy. Volumes 1-7 published by Reidel Publishers of Netherlands, Volumes 8-26 published by the Dialogue Publishing of Honolulu, Volume 27 (year 2000) to present, 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ers of London and Boston.
  •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In English), edited with Nick Bunnin, with Foreword and After-word of more than 50 pages by me, Blackwell Publishers, Boston United States and Oxford, England, 2002. 427 pages
  • 14 Major Entries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Antonio Cua,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3. Circa 180 pages.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