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

魂魄,附于人体的精神灵气,类似于西方所说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之中,魂魄阴阳对反,魂为阳性精气,魄为阴性精气。[1][2]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宇宙观,有学者认为此帛画的作用是「招魂复魄」或「引魂升天」

概论

中国古代认为人体乃至万物,皆附有精神,称之为魂魄。[3]古来礼俗,人死之后,会以其所着之衣,置于尸魄之上。因为魂不在体内,所以将衣唤魂。若魂辨识到自己的衣服,则寻衣归体。上并要书其姓名,以帮助亡魂返回其体。若唤魂后无复生,才为之举行葬礼[4]

逝去后化为,其魂气(精神)属归于天;形魄(骨骸)属归于地。[5]圣王为敬奉死者,制定祭祀,生人之魂,死后敬为,生人之魄,死后敬为[6]

人若魂魄分去,则病;魂魄尽去,则死。若未得善终,则化为厉鬼作祟,造成祸害。道士术家传有种种拘录及上章之法,用以招魂聚魄,驱鬼荡邪。[7][8]《十洲记》载西海聚窟洲上有神鸟山,山有异宝返魂树,取树汁制为丸,名为惊精香、返生香。死者若闻其香气,则可死而复生。[9]

汉代时人认为泰山(岱山、太山)主管死人之魂魄,蒿里(下里)为魂魄聚集之处。[10][11][12][13][14]

中医学

中医气哲学定义为人的表限只限定于两种状态,一是为魂态(精神充足、有活力、有斗志...等等)而气旺盛于五脏为循环为中心(心、)另一种状态为魄态而只能感受到情绪而气旺盛于六腑为循环为中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两汉时期,将「魂」、「魄」、「神」、「意」、「志」与五行五脏相配,谓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若能制胜五行,调和五脏,则可安养延年。持古文经学者,如太玄经等,以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相配;持今文经学者,如黄帝内经等,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配。 [15]

道教

批判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谓之。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对鬼神抱持敬奉但不亲近的态度,而以对人的关怀为重,大致上属于不可知论者。[16]

按照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的《易传》,孔子(可能为托名)表示:「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表现了当时儒家以德行为重,不求福报的观点,与事鬼神之巫师是「同途而殊归」[17]

牟子理惑论》中质问牟子的人,主张「履道者,当虚无澹泊,归志质朴」,不该「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并举孔子的话为证[18]

东汉王充大致上属于无神论,在其著作论衡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主张人死后无[19]。其主张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出范缜的形死神灭论,用以对抗佛教轮回转世观。[20]

南宋儒者朱熹认为属阳的「魂」离散后为「神」,而属阴的「魄」离散后为「鬼」。神为气之伸,是阳气之灵;鬼为气之屈,为阴气之灵。如此,鬼神只是从人身离散的气之屈伸而已。人逝去后,此气即散尽于天地之间。[2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2. 《大戴礼记》卷五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卢辩注曰:「神为魂,灵为魄。魂魄者,阴阳之精,有生之本也。及其死也,魂气上升于天为神,体魄下降于地为鬼,各反其所自出也。」
    • 易传·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孔颖达疏:「『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游魂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者,能穷易理,尽生死变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内外情状也。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言圣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
    • 越绝书·外传枕中》:「越王问于范子曰:『寡人闻人失其魂魄者,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将人也?』范子曰:『人有之,万物亦然。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物之生,谷为贵,以生人,与魂魄无异,可得豫知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 左传·昭公七年》:「赵景子问焉,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颖达疏:「人禀五常以生,感阴阳以灵。有身体之质,名之曰形。有嘘吸之动,谓之为气,形气合而为用,知力以此而彊,故得成为人也。……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者,名之曰魂也。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亦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是魄在于前,而魂在于后。……魂魄虽俱是性灵,但魄识少而魂识多。……人之生也,魄盛魂强。及其死也,形消气灭。……魂既附气,气又附形,形彊则气彊,形弱则气弱,魂以气彊,魄以形强。」
    • 《越绝书·外传枕中》:「魂者,橐也;魄者,生气之源也(《五行大义》作:「魄者,嚢也;魂者,生气之源」)。故神生者,出入无门,上下无根,见所而功自存,故名之曰神。神主生气之精,魂主死气之舍也(《五行大义》作:「魂者生气之精,魄者死气之舍」)。魄者主贱,魂者主贵,故当安静而不动。魂者,方盛夏而行,故万物得以自昌。神者,主气之精,主贵而云行,故方盛夏之时不行,即神气槁而不成物矣。故死凌生者,岁大败;生凌死者,岁大美。故观其魂魄,即知岁之善恶矣。」
    • 仪礼·士丧礼》:「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复者降自后西荣。」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贾公彦疏:「出入之气谓之魂,耳目聦明谓之魄,死者魂神去离于魄,今欲招取魂来复归于魄,故招魂复魄。」
    • 永乐大典残卷·法苑珠林》:
    • 朱熹《楚辞集注》:「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魄,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祠之心者,盖犹冀其复生也。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此制礼者之意也。」
    • 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尸子·佚文》:「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 列子·天瑞》:「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 《汉书·杨王孙传》:「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以魂本附气,气必上浮,故言魂气归于天;魄本附形,形既入土,故言形魄归于地。圣王缘生事死,制其祭祀,存亡既异,别为作名,改生之魂曰神,改生之魄曰鬼。」
    • 礼记·礼运》:「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 礼记·祭义》:「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魄。气者,神之盛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扬于上,此神之着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
    • 左传·昭公七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 韩非子·解老》:「凡所谓崇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崇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
    • 墨子·明鬼》:「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着在周之《春秋》」
    • 论衡·辨祟》:「世俗信祸祟,以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懽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丧葬、行作、入官、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故发病生祸,絓法入罪,至于死亡,殚家灭门,皆不重慎,犯触忌讳之所致也。如实论之,乃妄言也。」
    • 通典·祓禊》:「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 楚辞·招䰟》:「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㝱!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脢血拇,逐人伂𬳵𬳵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 抱朴子·论仙》:「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故分去则术家有拘录之法,尽去则礼典有招呼之义,此之为物至近者也。然与人俱生,至乎终身,莫或有自闻见之者也」
    • 赤松子章历》:「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师君、门下主者,赐为分别。上请本命君十万人,为某解除亡人复连之气,愿令断绝。生人魂神属生始,一元一始,相去万万九十余里。生人上属皇天,死人下属黄泉。生死异路,不得扰乱某身。又恐亡某生犯莫大之罪,死有不赦之愆,系闭在于诸狱,时在河伯之狱,时在女青之狱,时在城隍社庙之中。不知亡人某魂魄在何处,并乞迁达,令得安稳,上升天堂,衣食自然,逍遥无为,坟墓安稳,注讼消沉,某身中疾病,即蒙除愈,复连断绝,元元如愿,以为效信。恩惟。」
  3. 《海内十洲记》:「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验。」
  4. 《孝经援神契》:「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
    陆机《泰山吟》:「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地〉:「太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命之长短。
  5. 《太平经》:「魂魄居地下,为其复见乐……地下得新死之人,悉问其生时所作为所更,以是生时,可为定名籍,因其事而责之。故事不可不豫防,安危皆其身自得之也。」
  6.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第一册:「骨闭松埏,魄归蒿里。」
    《搜神记》:「亦谓人死,精魂于蒿里。」
    善慧大士语录》:「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7. 刘德玲. (PDF).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2011 [2021-0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5).
  8. 曾龙生. (PDF). 汉学研究. 2019, 37 (1)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3). 死人归蒿里」的说法,其实是出现在与镇墓文性质相类的三则买地券中,即东汉光和二年(179)「王当买地券」(河南洛阳)、光和五年(182)「刘公买地券」(河北望都县)和东汉「甄谦买地券」(河北无极县),它们均直言「死人归蒿里」。……除了「阴」、「窈冥」、「棺椁」等字词外,镇墓文并未出现「梁父」一词,更未表达死者灵魂居处「梁父」之意。余英时有关「梁父」是汉代灵魂居所的观点,实难以成立。
    • 五行大义·论杂配》:「」
    • 【古文经说】《太玄经》:「三八为木,为东方,……藏脾,侟志,……四九为金,为西方,……藏肝,侟魄,……二七为火,为南方,……藏肺,侟魂,……一六为水,为北方,……藏肾,侟精,……五五为土,为中央,……藏心,侟神,……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废,胜王囚,王所胜死。」
    • 【今文经说】《老子河上公章句·成象章》:「。」
    • 【今文经说】《老子河上公章句·能为章》:「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 【今文经说】《五行大义·论杂配》:「」
    • 邢玉瑞.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017-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9. 余英时. . [201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0. 黄俊威. . 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1998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7).
  11. 《论衡》:「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12. 周睦凯. . 政大机构典藏. [2017-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8).
  13. 陈佳铭. (PDF).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 2007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15).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魂魄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研究书目

  • 余英时着,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钱穆:《灵魂与心》
  •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
  • 严纪华:《当古典遇到现代》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离魂」故事系列试探
  • 太平御览·妖异部·魂魄》

参阅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