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
太岁起源
中国春秋战国时采用「岁星纪年法」,就是用木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由于木星绕行太阳一周天约略为12年(由于行星有顺逆伏留的现象,故以「约略」表示。这也是「岁星超辰」的主因)。
《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古人将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地支。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大致上就是每岁行一次。
是故,值年木星的真实位置,就在值年地的六合位。例如:子年,木星在丑;辰年,木星在酉,寅年,木星在亥;卯年,木星在戌,午年,木星在未。巳年,木星在申,刚好形成中国地支的「六合」。
太岁信仰
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人格化的太岁神更至宋代才出现。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天神中最尊贵者或君王,《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太岁别名),或曰天一,或曰太阴」[1]。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清代《协纪辨方书》则做出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并非指太岁是凶煞星;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亦认为:「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清代《协纪辨方书》也说:「《广盛历》曰:岁破者,太岁所冲之辰也,其地不可兴造、移徙、嫁娶、远行,犯者主损财物及害家长。惟战伐向之吉。……按,岁破为最凶之神,而《广盛历》『战伐向之吉』者,盖向岁破、即坐太岁而敌人乃居岁破之位也,然则乃是用太岁,非用岁破也。」只要坐太岁(亦即背对太岁),让敌人面向太岁,那么敌人就陷于「岁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岁者吉,面太岁者凶,不言可喻。从以上的讨论,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规则,就可以安处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么在前、后、左、右排列组合后,渐渐由吉转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为最凶。但是后来太岁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为了一个凶神了。
相传金章宗因其母亲徒单太后患病,而首创祭拜「本命星」之俗,以求母病速愈,这是北京白云观祭祀太岁的由来,[2]后演变为安太岁。当时江南也有安奉太岁之俗,主要为改善家中风水。
一直到清代,中国官方在每年立春日会在「迎春」礼的时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岁,不过民间并不参与立春拜太岁的活动,这个传统的起源还不清楚,但一直持续到宣统退位,民国创建才跟着消失。
安太岁

安太岁是一种民间信仰,香港称摄太岁。民间相信当太岁运行到某个生肖的位置,属该生肖及其相对生肖者谓之「犯太岁」(如鼠年,太岁本命冲属鼠者,对冲属马者),民众唯恐触怒太岁于己不利,便于当年祭拜太岁神以祈福消灾,此活动便为「安太岁」、「拜太岁」。
欲安太岁的信徒多于接神日以后,元宵节以前,以红、黄色纸书上「本年太岁星君到此」或「本年太岁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岁星君」[3]之类字样,贴在家中晨昏焚香礼祷,并于年底送神日祭拜后撕下,与纸钱、纸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学者陈峻志博士认为此习俗来自宋朝道教雷法传统,而后渗透到风水术术中,使民众以符箓请太岁神来护卫家宅。[4]
1990年代之前,台湾信徒安太岁多半仅在家中自行祭拜,其后则各地寺庙开始流行为信徒安太岁,与中国大陆、港澳等地类似。大部分台湾庙宇主张正冲、对冲两个生肖民众安太岁即可,不过有部分庙宇则主张本冲、对冲、左右偏冲者都需要安太岁,有四个生肖、六个生肖都需安太岁之说,由于生肖太多,引起质疑声浪。[5]亦有部分庙宇保持发放太岁符的传统,如台湾台北市行天宫。[6]
太岁神
在战国时代,太岁已经成为当时流行的数术中的一个神煞,不过汉代以前的文献没有祭拜太岁神的纪录。最早将太岁视为神明的记载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譋时篇》:「太岁,岁月之神;用罚为害,动静殊致,非天从岁月神意之道也。」自此之后,「太岁」就一直是潜伏在民间的凶神,通常并不祭祀,但又有若干与之相关的传说,内容都是某人冒犯太岁而遭受到灾难。
目前可考证的最早人格化太岁神是殷郊,被认为是太岁的领袖。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作序的彭元泰《天心地司大法》(收录于《道法会元》),文中便有「北极御前显灵体道助法馘精灭魔地司猛吏太岁大威力至德元帅殷郊」的称号,以及若干关于召请殷郊降临的咒法。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则记载一神人唤作「太岁殷元帅」,该传长达六百五十余字,而大部分的故事与《封神演义》非常相近,由以上可知殷郊的传说在宋、元时已经成形。明代《封神演义》亦提及殷郊为「值年岁君太岁之神」。
台湾目前奉祀殷元帅的寺庙并不多,主要奉祀方式有下面两种:
- 作为太岁殿之主神-如高雄市新兴区大港埔鼓寿宫。新北市淡水区正兴宫[7]、台南市关庙山西宫、苗栗县竹南后厝龙凤宫则同时奉祀斗姥元君(道教中众星之母)和殷元帅。
- 作为玉皇上帝之护法神-如新北市树林区五圣山慈凤宫凌霄宝殿、云林县褒忠乡马鸣山镇安宫灵霄宝殿等。
另有部分庙宇如高雄市前镇区无极天正兴宫一楼主祀殷郊太子;台南市安平区金门馆海头社伍德宫、新北市泰山区奉德宫(前述伍德宫分灵)、高雄市苓雅区无极德原宫、高雄市旗津区开基旗和堂等亦配祀之,并多以农历七月十九日为其圣诞。
六十太岁则被认为与六十甲子互相对应,每一年各有一位太岁神轮值。此信仰出自清代北京白云观,由于佛教摩利支天菩萨信仰传入中国后,被道教视为北斗与众星之母,故称斗姆元君或斗姥元君。白云观先礼斗姥元君后拜太岁的做法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也有道士教导犯太岁的信徒,每天早起洗漱之后,念七遍「唵摩利支娑婆诃」,祈求斗姥元君化解一切灾难。
也有庙宇把首年太岁星君(甲子年太岁)视为太岁的代表,如台湾高雄市凤山区五甲龙成宫。
《三命通会》中的太岁
《三命通会·卷二·论太岁》也提到了太岁,说太岁是一种神祇,是一年的主宰,诸神的领袖;还说根据生辰八字不同,可推断当年太岁对命主有利还是有害。
按照时间上来分,太岁分为游行太岁和当生太岁两种。前者为当年的轮值太岁,比如丙子年的太岁为郭嘉;后者为命主出生时所对应的太岁,比如丁丑年出生的人的当生太岁是汪文。命主的大运与太岁和谐,表示一年顺利;大运与游行太岁不和,则当年不顺。命主的日干伤克游行太岁,祸较轻;命主的日干被游行太岁所伤科,其祸较重。
按照命主的日柱与当生太岁的关系,太岁又可以分为真太岁和征太岁两种。前者是与命主日柱等同的太岁,比如甲子日出生的人的正好遇到甲子年(甲子太岁),那么这个太岁就是此人的真太岁,又叫转趾煞;后者是被命主日柱相冲克的太岁,被命主的大运干支冲克的太岁,或者与命主日柱性质相反的太岁。碰到真太岁的人,如果大运干支与太岁干支相和,则吉,反之则凶;碰到征太岁的人,则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吉凶只是大致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与太岁相和,可是命主四柱中的其他部分扰乱了这种关系,那么也会由吉转凶;如果与太岁不和,可是命主四柱中的其他部分起到了调解的作用,那么也会转祸为福。比如,癸巳日生的人遇到癸巳年,这是真太岁,本应该是吉,可是偏偏他的大运是丁亥,丁亥与癸巳冲克(丁火与癸水相克,亥水与巳火相克),因此这年是凶年。再如,甲日出生的人克戊年太岁(甲木克戊土),本应是凶,但如果此人四柱中有癸来与戊相合(戊为阳土,癸为阴水,阳干克阴干为相合),戊癸化合生火,便可以制服甲木,这样一来,就可能逢凶化吉。[8]
十二太岁
十二太岁,为通书、农民历常使用的神煞。根据唐代李淳风的四利三元,「一太岁、二太阳、三丧门、四太阴、五官符、六死符、七岁破、八龙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吊客、十二病符,太阳、太阴、龙德、福德为吉,余方为凶。」
如2012年为壬辰年肖龙为太岁,肖兔为病符,应以顺行排列十二太岁。《四库全书》子部《协纪辨方书‧乾坤宝典》曰:「病符」主灾病,常居岁后一辰。曹震圭曰:居岁后一辰是言「旧岁」也。新岁将旺,旧岁必衰,衰则病也。所谓「旧岁」亦是「旧太岁」也,「新岁」为「辰」;「旧岁」为「卯」。
病符:子年在亥;丑年在子;寅年在丑;卯年在寅;辰年在卯;巳年在辰;午年在巳;未年在巳;申年在未;酉年在申;戌年在酉;亥年在戌。
六十太岁
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直至清代全真道龙门派道士柳守元所编之《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9]才出现六十位太岁星君之姓名,取代原先的六十甲子神,然而不仅各地流传的神明称号用字不同,甚至没有任何太岁神的传说。2005年8月,上海城隍庙住持陈莲笙道长和香港蓬瀛仙馆黎显华道长号召主编了一部宣称经过神谕下完成的《太岁神传略》,为六十位太岁神做了个别的传记,不过学者陈峻志博士质疑之。[4]
六十太岁星君 | |||||||||
---|---|---|---|---|---|---|---|---|---|
![]() 金辨大将军 | ![]() 陈材大将军 | ![]() 耿章大将军 | ![]() 沈兴大将军 | ![]() 赵达大将军 | ![]() 郭灿大将军 | ![]() 王济大将军 | ![]() 李素大将军 | ![]() 刘旺大将军 | ![]() 康志大将军 |
![]() 施广大将军 | ![]() 任保大将军 | ![]() 郭嘉大将军 | ![]() 汪文大将军 | ![]() 鲁先大将军 | ![]() 龙仲大将军 | ![]() 董德大将军 | ![]() 郑但大将军 | ![]() 陆明大将军 | ![]() 魏仁大将军 |
![]() 方杰大将军 | ![]() 蒋崇大将军 | ![]() 白敏大将军 | ![]() 封济大将军 | ![]() 邹铛大将军 | ![]() 傅佑大将军 | ![]() 邬桓大将军 | ![]() 范宁大将军 | ![]() 彭泰大将军 | ![]() 徐单大将军 |
![]() 章词大将军 | ![]() 杨仙大将军 | ![]() 管仲大将军 | ![]() 唐杰大将军 | ![]() 姜武大将军 | ![]() 谢太大将军 | ![]() 卢秘大将军 | ![]() 杨信大将军 | ![]() 贺谔大将军 | ![]() 皮时大将军 |
![]() 李诚大将军 | ![]() 吴遂大将军 | ![]() 文哲大将军 | ![]() 缪丙大将军 | ![]() 徐浩大将军 | ![]() 程宝大将军 | ![]() 倪秘大将军 | ![]() 叶坚大将军 | ![]() 丘德大将军 | ![]() 朱得大将军 |
![]() 张朝大将军 | ![]() 万清大将军 | ![]() 辛亚大将军 | ![]() 杨彦大将军 | ![]() 黎卿大将军 | ![]() 傅党大将军 | ![]() 毛梓大将军 | ![]() 石政大将军 | ![]() 洪充大将军 | ![]() 虞程大将军 |
参考数据
- .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 北京白云观「元辰殿」:原名「丁卯瑞圣殿」,始建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为金章宗奉祀母后的本命元辰之神而设。《金史·显宗孝懿皇后传》云:“太后以皇统七年(1147年)生于辽阳。”是年岁在丁卯,与孝懿皇后的「本命元辰」命名为“丁卯瑞圣殿”,奉祀丁卯司马卿..等元辰神。清朝重修,御赐名「元辰殿」。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白云观遭到破坏殆尽。1981年,人民政府再度资助修缮白云观。殿内的六十太岁神像是在1983年新塑。
- 林基兴. . 台北市: 独立作家. 2016-11: 152. ISBN 9789869363044 (中文(台湾)).
- 陈峻志. (硕士论文). 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所. 2007. doi:10.6845/NCHU.2007.00349 (中文(台湾)).
- 社会中心. . 华视新闻. 2012-01-23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1) (中文(台湾)).
- . NOWnews今日新闻. 2022-02-08 [202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6).
- 周慈吟. (PDF). 世界宗教博物馆新北市信仰地图计划. 2014-07-06 [2019-08-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1) (中文(台湾)).
- 许颐平等. . 北京市: 华龄出版社. 2009-02. ISBN 9787801785268 (中文(台湾)).
- 收录于《道藏辑要》柳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