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三焦中医学范畴中六腑之一,又名「决渎之官」,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统称;对应的脏为心包。「焦」古作「」,为皮下、肌间纹理之意。过去英文意译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与身体代谢有关。

功能描述

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遍布在人体胸腔腹腔,是血气津液运行至五脏六腑的途径,故此,三焦与其他腑器不同,并无实体,明确位置亦有不同的说法及见解;亦有认为三焦对应解剖学的内分泌系统。然而,三焦与个别脏腑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用来调整及辅助脏腑的机能,所以三焦亦可说是脏腑的「外府」与「外卫」。

三焦的状态各有不同,按《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见三焦状态之异。

三焦通畅,则水液及气机运行畅顺无阻;相反便会引致气化功能失调,影响各个脏腑间的周节机能,导致各个相关脏腑的病变。

三焦如同其他脏腑,具有相应的正经——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

上焦
位于横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所谓「上焦如雾」,指的是上焦的宣发功能,令血气及津液如雾气般散发全身。
中焦
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时,水谷会被分解消化,如化为泡沫的过程,故称「中焦如沤」,其中「沤」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
下焦
位于肚脐以下,包括小肠大肠膀胱。「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

功用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曾说:「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可见三焦关系到水谷的整个消化过程,支配水谷的受纳、吸收及排泄。三焦各部份的功用如下:

上焦
根据《难经·三十一难》,上焦「主纳而不出」,进食的食物经胃化生成精气,通过脾转化为精,再上输至心肺,再把精气散于全身。《素问·营卫生会》:「上焦如雾」,指的正是精气如雾气般弥漫全身的情况。
中焦
下焦

相关病症

由于三焦负责提供信道,三焦的疾病会引致体内的水液循环出现阻碍,引致水肿小便不利。

现代医学

最新发现的间隙组织 (Interstitium)的功能与中医学的三焦类似

参考文献

  •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