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

张天师道教正一道天师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

『列仙酒杯』.张陵

元朝官方从元世祖开始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及民间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结合各种符箓系道教流派,形成正一道。洪武元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入贺即位,明太祖说:“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上代天师无子嗣,则过继血缘最近的侄辈承袭。如无侄子可过继,则传弟弟或叔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堂叔张时修;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长子张宗汉好赋、饮,不乐应酬,遂禅位予弟张宗演。除此之外,张天师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

历代传人

天师世系帝王赐封封号与赠号备注
世系姓名帝 号赐封年代
1张道陵唐玄宗
唐僖宗
宋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天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修炼内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成仙,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汉献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敕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敕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即正一道)
5张昭成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张椒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昭成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张回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张迥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张符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张子祥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张通玄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应冲和真君子祥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张恒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张光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张慈正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张高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慈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张应韶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张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应韶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张士元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张修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张谌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张秉一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张善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张季文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张正随宋真宗
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张干曜宋仁宗
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张嗣宗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敕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张象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张敦复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后之子景端过继
29张景瑞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张继先过继
30张继先宋徽宗
元武宗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冲玄悟道真君
敕赠虚靖弘悟妙道真君
敦信孙,处仁子,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张时修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张守真宋孝宗
元顺帝
乾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张景渊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张庆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张可大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张伯瑀之孙,张天麟之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张宗演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张与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宗演长子
38张与材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张嗣成元仁宗
泰定帝
元顺帝
明太祖
延祐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张嗣德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张正言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张正常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张宇初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张宇清明成祖
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张懋丞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宇珵之子,母为诚意伯刘基侄女
46张元吉明英宗
明代宗
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
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留纲之子,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张原庆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娶成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张彦頨明孝宗
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真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安远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张永绪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赐伯爵祭服
彦頨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张国祥明神宗
明神宗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弟永绍之子

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张显庸明熹宗
明思宗
清圣祖
天启六年
崇祯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赠太子少保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张应京清世祖
清世祖
清圣祖
顺治六年
顺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张洪任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张继宗清圣祖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
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
洪任长子,葬筱岭背南山
55张锡麟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张庆麟
张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
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张遇隆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左都御史梅瑴成劾降为五品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张存义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叔起隆袭教
58张起隆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同治
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重修宗谱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张钰清仁宗
清德宗
嘉庆年间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张培源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张仁晸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张元旭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晸长子,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画符,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去台湾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台北
有争议张源先  民国六十年
民国九十七年
中华民国国军
军衔为中尉军官  
张恩溥堂姪,民国六十年接任,民国九十七年十月十七日羽化南投

第六十五代袭位之争

台中市神冈区朝清宫张天师宝像

六十五代天师的袭位问题早在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生前就已发生。中国大陆的张金涛宣布欲袭职六十五代天师后,张源先公开表示:「我都还活着,怎么会有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太离谱了!」并指出张金涛是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女儿张稻香与鲁姓夫婿之子,应从父姓为鲁姓,故应称「鲁金涛」,而非张姓。且依照历代正一天师的传承规矩,只传父系,外孙是没有袭职资格的,并对此紊乱祖制之举,感到不悦。而张金涛则回应,在中央尚未给予正式的名号之前,他都只是嗣汉天师府的主持而非张天师,目前只想做好传承先人道统的工作。同时语带玄机的表示,从第四代以来,张天师从未离开过龙虎山,这是不争的事实。张金涛目前的身分,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主持。[1]

后来,张恩溥天师写信给本族族长张星景,表示有意让堂姪张欣政继承。但在天师羽化后,由于张欣政的夫人是天主教徒,遭到道教会强烈反对,故由迁台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出面协调,最终仍由曾在六十三代天师身边学道三年,时任陆军中尉的张源先袭天师职。但六十三代天师继妻(二嫁)陈月娟女士不愿拿出六十三代所留之法印,六十四代天师始终没有执掌古印。而古印目前由张恩溥养子胡美良所持有。2009年胡美良以张恩溥养子身份向户政机关单位申请变更姓氏正式改姓张氏。

据江西博物馆与部分江西省龙虎山张氏宗族所言,张恩溥天师随国民政府迁台时携带历代天师袭职所需,传说由太上老君赐予初代张天师道陵代代传承的剑和印,让人颇有想像空间。

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羽化台湾南投,其后台湾海峡两岸有多人出面争夺天师袭位,包括台湾的张意将[2]张美良张道祯张懿凤张捷翔等五人。张意将称其祖父张新君是六十二代张元旭天师的儿子之一[3],张道祯视张源先为署理,并非正式天师,表示自己将袭职六十四代天师[4],其余诸人则多宣称袭位六十五代天师[5][6]

2009年6月10日(农历5月18日,为张天师道陵祖师爷寿诞日),张意将[2]台北市士林区剑南路郑成功庙举行天师升座大典中袭职六十五代天师[3];而同一天,张道祯亦在南投举行袭职六十四代天师仪式[7],使得具道教象征性地位的「张天师」出现数字天师并存的状况。2011年10月15日(农历9月19日,为二年前张源先羽化日),张源先长女张懿凤也在六十四代天师追思纪念中袭职六十五代天师[8]。张源先羽化后,在台湾道教界出现张意将、张道祯、张懿凤等人自称天师,然而均无被中央政府认定具有张天师资格。

评论

毛泽东:“张鲁的祖父创教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就是江西龙虎山反动透顶的那个张天师的祖宗,《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

参考文献

  1. .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2. .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s65.com/about.php 张意将申请户籍誊本正名,谁是道教天师 存盘,存档日期2013-08-04.
  4. 张道祯秀证明 自称64代张天师 存盘,存档日期2011-02-13.
  5. . [2010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4日).
  6. . [202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7. . [2010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8. . [201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